情感效应在政治理教学中的作用

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843 浏览:142957

[摘 要 ]本文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揭示了情感效应在政治理论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文章提出的“理由情而达之”的方法,对政治理论教学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关 键 词 ]政治理论学 情感 情感效应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1].因此,政治理论教学不仅要晓之以理,而且应动之以情.因为情不通则理不达,理不通过情的心灵内化,就不能转化我们政治理论教学目的和要求.

情感,就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当一个人的需要获得满足,对某些事物或现象持有欢迎、接纳态度时,就会体验到喜爱、快乐的肯定性情感;反之,一个人的需要不能满足,对某些事物或现象持有排斥、否定的态度时,他就会体验到忧虑、悲哀的情感.所谓情感效应是指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构成的影响或效果.如果是有益的、积极的影响就是正效应,反之就是负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本斯就非常重视情感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他认为教育者的情感直接对受教育者的认知有很大的影响,教育者以不同的情感从事教育活动,受教育者就会相应地作出不同的反应[2].因此罗本斯认为教育过程必须有一种真诚的积极的情感交流,以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和教学气氛.由此可见,只有了解情感效应在政治理论教学中的具体表现,才能有效地控制受教育者的情感,使之处于正效应的最佳状态,并创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情境,来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一、情感效应的调节效应

情感的调节效应是指情感是智慧的高级组织者的观点,认为情绪能指导认知过程,影响思维推理[3].我国心理学工作者近年来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证实了国外的同类研究,认为情感确要对个体的认知过程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情感强度和性质两个方面:一是中等强度的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活动,而过高或过低的强度却不利于该活动.二是愉快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活动,而痛苦、恐惧、愤怒等情绪则不利于该活动[4].因此,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5].在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把受教育者的情绪尽力地调节到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状态,让他们圣者译者是及思想教育的内容产生积极的情绪倾向.然而重要的是怎样才能让受教育者产生这种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状态呢?笔者认为首先要让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有个清醒的认识,要让他认识到接受它的重要性,把受教育者的被动应付的心理变为主动积极的心理,使受教育者形成主动积极的情绪倾向;其次要改进教育方法,讲究教育情境,要善于创造使教育者产生愉快兴奋的积极情境,要关于创造使教育者产生愉快兴奋的积极情境,寓教于乐之中.总之,情感的调节效应就是要求教育者善于在政治理论教学中避免枯燥空洞的说教,而是运用生动的语言和有说服力的例证,创设情境,采取恰当的方式把教育者的情绪调节到对教育内容产生积极心理倾向的最佳状态,以便提高教育效果.

二、情感的信号效应

即指情感通过表情、语言和动作等外显信号来传递情感的内涵.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汤姆金斯(Tknkins)所说:“情感易于被别人理解,而且能以可靠的方式相互交流”[6].其中语言这个信号则人其特殊的作用,不同的语调或语气能表达不同的情感内容,相同情感内容由不同语调来表示则又有不同的效果.例如同样的批评一个人,一个是语重心长、温和可亲;一个是咬牙切齿、凶神恶煞,效果显然不同.前者会令受批评者谆谆教诲中对自己的过失产生后悔、自责的心理,进而对自己的过失予以否定和纠正;后者会令受批评者在自尊心受到伤害的情况下对批评产生抵触情绪,以致达不到批评教育的目的.当然,表情、语言、行动等都是情感的外显形式,既可以分开使用又可结合运用.因此,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该正确运用情感的信号功能,使要表达的内容具有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和艺术性,让受教育者自觉和不自觉地心领神会,做到“无声”中鼓励其积极行为,吸取其健康的思想.


三、情感的感染效应

所谓感染是指个体具有对他人施予影响的作用,包括以情育情和以情动人两个方面,前者是指以个体的情感来感染和激起他人共鸣的情感,这在西方心理学上称之情感移入.美国心理学家斯托特兰德(Stotand)把它解释为:“由于知觉到另一个人正在体验或体验一种情感而使观察者产生相应的情感反应”[7].例如当我们看到有人去世,其家人悲痛欲绝的伤心场面时,忍不住也会流下眼泪,这就是以情育情或情感移入的结果.近代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兴奋的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怎么鼓舞人呢?”他大声疾呼“要精力充沛地教学”[8].以情动人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饱满的热情、诚挚和表情、可亲的语气、促膝的方式来感染对方.让受教育者在听课中与教育者共鸣,使教学的内容、思想能顺利移入受教育者的大脑,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因此,情感感染是打开受教育者心灵大门的钥匙,运用得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情感的动力效应

心理学是人们行为发生时来自内心的驱动力量.“情感是动作完成的动机,在一些情况下它可以组织活动,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则可以破坏活动.”“在一种情况下,情绪是以积极效用为特点的,这种情绪称之为增力的情绪.这些情绪变成为促进行为,说话的推动力,提高力量的紧张度.”“在另一种情况下,情绪是以消极或直觉性为特征的.情感使人变的软弱无力,这是一种减力的情绪”[9].增力的情绪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鼓舞行动的增力作用,减力的情绪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阻碍行动的减力作用.因此,情感不只是伴随人类实践活动所产生的一种体验,而且对人类行为动力直接施予巨大影响.例如同一个人在同一种动机支配下,在情绪高涨和情绪沮丧两种情况下,其工作动力有着十分悬殊的差异.情绪高昂时会全力以赴、力量倍增,即使遇到困难也勇往直前;情绪沮丧时则无精打采,软弱无力,稍有挫折就畏惧不前.美国心理学家汤姆金斯进一步把情感视为第一性动机,认为生物的内驱力只有经过情感体系的放大才具有动力作用.因此,在政治理论教学中要调动和激发受教育者的进步向上的情绪,使高涨情绪及时转化成有利于品行修养的增力作用,而且还要在对方情绪高昂时鼓舞激励他做有益于社会的目的,发现和转变教育者. 五、情感的强化效应

即情感具巩固或改变个体行为的功能,包括正强化功能和负强化功能.前者指个体的行为会因受到肯定的情感体验而得以工巩固.“凡是能满足已激起的需要或能促进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便引起积极和情绪状态,从而人秋稳定的情感而巩固下来”[10].因此,我们政治理论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照本宣科,而且必须联系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包括受教育者的思想状态、情绪状态、行为能力,当我们发现教育对象有某种积极行为时,就要不失时机地予以赞扬、鼓励,使其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以后遇到类似情境就容易倾向于做出同样的积极行为.当我们发现教育对象有某种不良行业时,则要予以耐心的教育,并辅以集体的帮助,使其感受到内疚、惭愧、自责的情绪体验,以后再遇到类似情景就会倾向于制止这种消极行为.因此,积极的或消极的情感体验本身就是个体行为追求或回避的目标,这便是情感强化功能的心理基础.

但是在教学中批评和赞扬要运用恰当.要重视教育对象的心理基础,特别是青年人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自尊心强,自制力差,感情脆弱,对事物的认识片面和不深刻,他们的情感具有易变性、肤浅性、冲动性、外露性等特点.因此赞扬和批评应以对方的心理基础为前提,这个前提除了取决于对方的自己行业为的认识程度外,还有自尊心和自制力的因素.批评要适当,切不可过火或不顾场合而损伤其自尊心,以致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这样在情感上出现了负效应,政治理论教学的效果无疑将是失败的.同时赞扬也要适当,一旦过分就会使对方丧失自制力,飘飘然忘乎所以,又会引起受教育者狂妄自大、骄傲自满的不良情感.

六、情感的迁移效应

情感的迁移是指个体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他人有关的对象上去的特性.例如当一个人对他人爱得很深,那么对他所经常使用的东西或所喜欢的东西产生好感或偏爱.正如古人在《说苑贵德》中所注:爱其人者兼爱屋上之鸟;憎其人者亦恶其余胥.这其实是一种普遍的情感现象,是情感扩散、迁移、泛化的结果.在政治理论教学中,如能正确地运用情感的这一效应,就能有利于培养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积极情绪倾向.因为当受教育者对教育者产生积极情感时,那么他们就容易将这种情感迁移到教育者所讲的话,所做的事上去,于是就产生认同的倾向.那么怎样才能促使他们迁移这种情感呢?这里关键的是我们政治理论教学者自身要有高尚的品格和情操,有渊博的知识,有乐于助人的风格,这样身教和言教就能合在一起,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建立深厚的感情,使受教育者从尊重教学者到乐于听从教学者的教诲,从乐于听从教学者的教诲到自觉学习,模仿教学者的一言一行,以达到了“亲其师而信其道”,而改其行的目的.

从上面对情感效应在政治理论教学中的具体表现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感情因素的作用是不行的,但是把情强调到高于一切的程度,甚至放弃理论的灌输,也是错误的.因为理是我们思想教育的内容和目的,没有理的灌输,政治理论教学就是一纸空文.著名教育艺术家黄家灿认为:“理是可以治病的良药,情就是药外带着香甜味的糖皮.无情,理难以入咽;无理,情就失去存在的意义.只有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增强教育效果”[11],实现理由情而达之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 1958年版,第20卷,第255页.

[2]钟启泉:《着眼于人格发展教学模式》,《外国教育资料》1987年第33期.

[3]卢家楣:《情感的功能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教育研究》1987年第11 期,第64页.

[4]《心理学》,广西出版社1986年版,第447页.

[5][6][7][8]同第65――67页.

[9][10]彼得罗斯基主编,朱智贤等译:《普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第398、410页.

[11]《黄家灿教育艺术之五》,《中国教育报》1991年10月15日第3 版.

(作者单位: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政治系 辽宁大连)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