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政治经济学

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899 浏览:83665

内容摘 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对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同从根本上决定着不同的人群归属于不同的阶层.由于这种占有的不同,使市场在物质生产最大化的同时并不能实现人的自由流动最大化.本文旨在运用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研究我国现阶段社会领域中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问题.以对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同作为社会分层的标准,通过研究社会资源在各个阶层间的流动性来判断现阶段我国社会各阶层间的流动是否通畅;以国际标准职业经济地位指数量表(以下简称ISEI量表)作为测量工具,结合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和研究我国现阶段社会领域中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现状.

关 键 词 :社会分层 社会流动 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将社会分化过程中的经济因素视为造成社会分层的主要因素.换句话说,马克思认为,对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同从根本上决定着不同的人群归属于不同的阶层.由于这种占有的不同,使市场在物质生产最大化的同时并不能实现各阶层人员流动的最大化.一部分占有社会资源的人总可以在参与分配的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而那些不占有生产资料及生产要素的人,则不得不出卖劳动力来维持自己的生活.随着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劳动力这种要素在参与分配的过程中越来越趋于劣势,剩余价值在社会各个阶层间的分配愈发趋于不平等,进而产生巨大的社会贫富差距.


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

李强教授(2011)在《社会分层十讲》中,结合马克思韦伯的三元分层理论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将判断我国现阶段社会分层的标准归结为对三种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同,即对组织资源,文化技术资源和经济资源占有的不同.本文将继续沿用李强教授所提出的社会分层标准划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分层.另外,在此基础上,用政治经济学视角研究社会各阶层间的流动.其关注点在于在使物质增长最大化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如何使社会资源能更公平地在社会成员间良好地分配,从而更好地促进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若这些社会资源在这些阶层间实现相对较公平的分配,就意味着处于较低的阶层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上升到较高阶层,则社会流动是比较畅通的,反之则比较阻塞.这种以对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同来作为分层标准、研究社会资源在各个阶层间流动、来判断社会流动是否通畅的研究视角便是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

为了更好地测量和把握社会分层与流动的现状,本文主要以国际标准职业社会经济地位指数量表,以下简称ISEI量表作为主要测量工具.之所以使用ISEI量表作为主要测量工具,是因为此类量表将职业声望,经济收入等社会经济指标综合起来,从而可以更全面进而准确地测量我国一定时期内一定群体的社会地位及在社会中所占的比重大小及其变化.相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言,此类量表既考虑到其中占主导地位经济因素,同时也兼顾到了其他社会因素,因而是一种可以广泛通用的量表(李强,2011).

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现状

(一)我国现阶段社会分层现状

根据上文列举的对三种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同,可将我国现阶段社会分为十大阶层.这十大阶层按照对三种资源占有的多少及对社会的影响大小排列为: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商户阶层;商业怎么写作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以及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其中,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主要占有组织资源,经理阶层占有文化资源或组织资源,私营企业主阶层占有经济资源,专业技术人员拥有文化技术资源,办事人员阶层拥有少量文化资源或组织资源,个体工商户阶层占有少量经济资源,而商业怎么写作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及农业劳动者阶层则均占有很少的三种资源,而城乡失业、半失业及无业者阶层则基本不占有任何资源(李强,2011).

根据对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同而进行社会阶层划分,可以看出,占有社会资源多的阶层处于社会的上层,而居于社会底层的阶层占有的三种资源很少,甚至不占有三种资源,最终不得不回归体力劳动维持其最基本的生存.这一方面佐证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对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公是造成人与人之间差别的根源”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劳动力要素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参与社会资源的分配过程中居于劣势;而其他阶层凭借对社会资源的占有,在参与分配的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伴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分工的细化,优势会继续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底部阶层的人群向更高一级阶层的自由流动.

那么,这十大阶层在社会中所占的比重是多少,我国的社会结构呈现出何种形态,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如何呢?李强教授在2005年将我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与ISEI量表相结合,对我国社会分层及社会结构现状做了许多深入的研究,具体研究数据呈现如表1.

由表1数据可以看到,2000年时我国社会各阶层人数的大致分布概况.其中,23-25分组占全部就业者的64.2%,组成该分值的职业群体基本为普通农民,具体包括从事稻田、棚架等农作物的种植人员,农副产品加工人员,家禽家畜饲养人员及清洁工,以收垃圾为生者等.基本上是以简单体力劳动为生的农业劳动者阶层.

29-32分组占全部就业者的9.8%,主要由依靠劳动力要素参与分配的初级产业工人、小个体工商户阶层以及商业怎么写作阶层构成.具体包括建筑工人、土石方施工工人、混凝土配置工人、地质勘探工及装运搬运工等初级产业工人阶层;小个体工商户及商业怎么写作人员等.这类群体相对于23-25分组而言,多为从农民而转化来的农民工,其实际生活水平与农民相比无较大差异.

33-40分组占全部就业者总数的11.2%,主要由公路、道路、铁路、水上等交通运输人员,商业怎么写作业普通营业员,餐饮业怎么写作人员,机电产品装配员等蓝领工人阶层组成,相对于初级工人而言,这类群体占有相对更多的社会资源,因而介于中产阶层与蓝领阶层之间的位置. 43-45分组占全部就业者总数的2.9%,主要由办事人员阶层及个体工商户阶层构成.具体包括普通行政业务人员,办公室职员,企业职员,护士,小学教师,推销展销及商业怎么写作人员等.

65-69分组占全部就业者的4.5%,主要由掌握一定经济、文化、技术资源的中产阶层构成.具体包括从事生产、销售、怎么写作等各类企业的经理、负责人,科技专业人员,电子、电力、广播、交通工程等技术人员,规划设计人员,以及中等教育人员等构成,相应归属于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以及经理人员阶层.

85-88分组占全部就业者的0.5%,主要由医生、律师、银行、证券企业经理等高级专业人员及党群组织国家机关负责人等人员构成.归属于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及经理人员阶层(李强,2011).

通过上述可以看到,ISEI分值越高,其代表的人群所掌握的社会资源越多,反之则越少.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人群由于对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同在社会中的实际地位也千差万别.尤为突出的是居于劣势的劳动力要素,集中分布在我国社会底部阶层,体现出我国社会分层的尖锐现状.李强教授及其课题组根据研究数据得出,2000年我国的社会结构呈现“倒丁字形”,社会底层所占比重过大,而中产阶层比重严重不足,社会分化现象不容乐观.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我国2000年时社会结构呈现的“倒丁字形”结构分布,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我国严重的社会分化.64.2%的人群处于一个十分低的分值位置,反映出我国在2000年时的社会结构距离理想的“纺锤形”社会结构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完全依照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调节社会资源在广大人群中的分配,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解决绝大多数人的发展问题.这无疑是威胁我国社会经济稳定与发展的巨大隐患,需要引起重视.

(二)我国现阶段社会结构及社会流动现状

李强教授及其课题组所用的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因而反映的是2000年之前的社会现状.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步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那么自2000年到现在,我国的社会结构及社会各阶层间的流动又出现哪些新的情况呢?自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至今,国内鲜有以此视角为基础,研究和分析我国的社会结构及社会各阶层间的流动现状.因此笔者从李强教授的研究成果出发,沿用李强教授的社会分层标准及分析测量工具ISEI量表,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用ISEI量表进行测量和评分;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从整体上把握2000年至今我国的社会结构变迁及社会各阶层间的流动状况.

所用数据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16岁-64岁之间的抽样统计数据.通过用ISEI量表测量与评分,结果如表2(详细数据略).

通过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相对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而言,23-25分组占总人口的比例由第五次普查数据的64.2%下降为第六次普查数据的56.32%;同比下降7.88%.29-32分组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由9.8%上升为12%,同比增长3%.33-40分组由过去的11.2%上升为15.8%,同比上升4.6%.43-45分组由过去的2.9%上升为5.86%,同比上升2.96%.65-69分组由过去的4.5%下降为3.17%,同比下降1.33%.85-88分组中,数据由过去的0.5%上升为0.67%,同比上升0.17%.按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及ISEI测算的我国社会经济地位结构图如图2所示.

由此可以发现自2000年至今的十多年时间中,我国“倒丁字形”的社会结构正在逐渐向着“纺锤形”社会结构缓慢地发展.具体表现为,从2000年至今,处于社会底层的农业劳动者阶层比重不断下降,而产业工人阶层,商业怎么写作业员工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及个体工商业等阶层的比重均有上涨,这说明,我国底部阶层比重正在不断减少,中产阶层比重正在不断上升,社会整体结构正在不断向“纺锤形”社会结构缓慢发展.

然而,从整体上看,虽然十年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的社会结构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却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倒丁字形”的社会结构.最突出的特征仍是,社会底部阶层所占比重过大,中产阶层比重很小,社会资源在社会各阶层间的的分配依然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一方面虽然底部阶层的比重正在逐步减小,但其占总人口的比重仍然过大;56.32%农业劳动者阶层意味着,我国至今仍有一半以上的人群处在23-25分的低分阶层中.即使今后每十年均按照7.88%的比例下降,将这一群体的比重下降到合理水平还需要近四十年时间.另一方面,处于中间位置的中产阶层比重远远小于合理的水平,并且增长速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快.通过对比数据我们可以发现,43-45分组的比重同比增长了2.96%,但其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只有5.86%,加上广大蓝领阶层及商业怎么写作业员工阶层,这一比重也仍然不及总人口比重的四分之一,远远低于合理比重的要求.从这一点上来说,虽然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多突出的成就,但我国现阶段已然显露阶层固化的端倪,社会各阶层间的流动虽然在不断进行,但距理想的“纺锤形”社会结构依然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无疑会给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及社会的稳定带来严峻的挑战.

关于我国现阶段社会分层与流动现状的建议与反思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对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同决定人群归属于不同的阶层,因而保持良好的社会结构及社会流动的关键在于如何使社会资源在社会各阶层间得到真正公平合理的分配.我国目前在很多领域存在社会资源分配严重不公的现状,使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结构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极端不平衡的格局.这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阶层固化以及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例如,我国的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社会资源分配不平衡现象,一方面,城市的发展要远远高于农村,城市生活的居民占有的社会资源要远远多于农民所占有的社会资源,城乡之间收入分配存在着严重问题.另一方面,我国户籍制度的存在,使农民由农村向城市流动的进程受到了极大地限制.即便农民可以进城打工,也只能处于次级劳动力市场;在福利、收入等方面远远低于城里人.从而使我国56.32%人群,至今依然被束缚在社会的最底层,社会问题屡见不鲜.因此,推动我国社会结构转型,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使社会资源在各阶层间得到合理公平的分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只有真正做到社会成员对社会资源占有的公平,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社会各阶层间的差距,实现社会各个成员间的真正平等.

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以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过分平均而得到的经验教训,使我们不可能在现阶段的分配过程中达到绝对平均的理想状态.因此,在一次分配中无法实现绝对的占有自由,那么就需要在二次分配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公平.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分配过程中尽力做到机会公平、程序公平和结果公平,从而打破社会阶层固化的尴尬现状.这就要求政府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社会各阶层向更高一层的流动扫清障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有了极大程度的提高.然而,各类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社会资源在各阶层间的分配存在严重不公等问题日益成为每个中国人关注和讨论的焦点.目前,中国的人均GDP即将突破4000美元大关,步入中等收入危机高发的危险门槛.中国能否解决好中等收入危机,将对我国能否顺利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社会资源在各阶层间的公平合理的分配,加快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型迫在眉睫.因此,一个合理、公正、和谐的社会,一定是社会结构良好,社会资源分配公平,社会各阶层间通畅流动,公平公正的社会.这不仅是笔者对未来中国发展的希望和追求,同时也是党和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

1.李强.社会分层十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李强.社会分层与社会空间领域的公平、公正[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2(1)

3.亚当·斯密.国富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马克思.资本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