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辩思维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渗透

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360 浏览:46542

高一学生在一开始的政治学习中很容易陷入一种无序的状态中,没有计划,没有目的,往往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鉴于此,培养学生的思辩思维就显得尤为必要.下面是笔者在政治课教学中常用的一些方法和手段,供大家参考.

一、课堂辩论

辩论是一种高层次的思想交流、碰撞活动,在辩论中我们的思想得到了积极的引导和启发,知识得到了增长,见解得到了升华,逻辑得到了锻炼.

比如在讲解“人民币升值”的时候,我让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为正方,辩题是人民币升值的好处;一组是反方,辩题是人民币升值的弊端.开始辩论前先让学生预习,到图书馆搜集资料,上网搜索相关知识,并整理成点.在搜集整理材料的过程中.提高和培养了他们归纳分析的能力、交流沟通的水平、团队合作的意识以及关注时事热点的兴趣.同时学生对人民币升值这个知识点的印象也加深了,比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的讲解记忆要好得多.在辩论的过程中,模拟辩论会的流程让学生感到很新奇,学生发言到精彩处时教师给予的适时的掌声表扬,也让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得到了很大的满足.辩论的结果是,让学生明白了人民币升值有利也有弊,如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将这个结论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全面的观点,防止片面,杜绝偏激.


二、体系构建

学习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简单学习,按照“理解、记忆、训练”的过程来学习,这是我们学习单一知识点的基本过程.二是系统学习,通过归纳、总结、整理,把众多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在我们大脑里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图.

比如,我在讲解《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中第二课《多变的》时,讲完课后让学生对这一课两框知识进行知识网络图的构建,并且选取学生代表到黑板上展示网络图,请其他学生进行点评,肯定其长处,指出其不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首先意识到各个知识点不是孤立的,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同时,让其他学生指出网络图的不足,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全面掌握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树立了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

三、故事引导

好的故事能通过具有深层精神内涵的故事形象与孩子们的精神对话.对于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少年,有时简单而枯燥的说教并不能使他们信服.但往往一个故事、一个寓言就能化解谜团,解开困惑.指明方向.

比如高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抓不住重点,茫然不知所措的情形.针对这种情况我对学生讲了一个《赌饼输家》的故事.从前有一对夫妇,家里有3个饼.夫妇俩一起分着吃,你一个我一个,最后还剩一个.他俩相约说:“从现在起,如果谁先开口说话,就不能吃这个饼了.”晚上,一个盗贼溜进了他们家偷东西,夫妇俩因为先前有约,眼睁睁地看着财物丢光,谁也不愿先开口说话.妻子最后忍不住了,高声喊有贼,并恼怒地对丈夫说:“你怎么这样傻啊!为了一个饼,眼看着有盗贼也不喊”.丈夫高兴地跳了起来,拍着手笑道:“啊,蠢货!你先开口讲话,这个饼属于我了.”听完这个故事学生们都笑了起来.我就此引导,现实生活中你们会不会犯类似的错误?这个故事中的夫妇二人为一个饼的矛盾是次要矛盾,夫妇二人与盗贼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决不了会影响次要矛盾.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分析故事,培养了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公开演说能力,同时也渗透了思辩思维.

四、漫画解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对政治学科学习的兴趣,可以将漫画作为一个切入口.

比如高一学生在接人待物上往往不成熟,评价人和事往往有失偏颇,好走极端.由此我在课件上展示了一幅漫画,讲一个人因为树上有几只小虫子,就决定将这颗树砍了.学生们议论纷纷,怎么能因小失大呢?我乘机引导,对啊,同学之间怎么能因为一点小矛盾就大打出手呢?看人看事怎么能那么绝对呢?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向学生渗透的是辩证的否定的观点,防止学生形成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通过一年的培训和锻炼,我发现学生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在政治学习中.组织主观题答案时更加有条理、有次序了;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表达得更加清晰和有条理了;学习政治课的兴趣更浓了,甚至有的学生还组织了政治沙龙等活动;会制订学习计划,并按计划严格实施,做到一步一个脚印了;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了;更加关注一些国内外的时政热点,社会责任感增强,而且还不乏幽默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