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前行2007年第6期

更新时间:2024-04-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842 浏览:18242

一天,我与同事一道步行去办事.我用缓慢的脚步向前走去,谁知没过多久,同事却在后面喊我“慢点、慢点!”我回头一看,不觉我自己已距她十余米远.

我不觉哑然,这时,我忙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等”


其实,我的步速是读中学时练出来的.那时,一是交通不便,二是家人也有意让我锻炼锻炼,所以在每周周末我都要从老家―――王爱山岗的小山村,步行去宁海县第五中学读书.去时,沿松门岭而下,回时,又沿松门岭拾级而上.春去秋来,从初一到高中毕业,前后有五、六年时间,从岔路到老家有整整15里路程,我与村里的几个同龄人,互相帮助,总会用1小时左右的时间,走到目的地.弯弯松门岭上的鹅卵石,留下了我奔走时洒下的汗水.松门岭,也让我练出了“疾步如飞”,更重要的是,通过这几年与同龄人在求学路上的风雨穿梭,让我慢慢地学会在自己人生路上的逐步前行.

走着、走着,在不知不觉中,我想起了从高中毕业到现在这十余年里所经历的人生历程.

记得高中刚毕业时,我不愿像其他农家子弟那样,操起斧头、大锯、背起行李,到外面去闯荡.心里有着一种想法:既然考不上大学,那我也可以自学成才,像华罗庚一样,通过自己的学习,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上有所发展.后来,在二姐的介绍下,来到桑洲镇政府干了半年的临时工―――地籍调查.在经过短期的培训后,白天我和小沈每天头顶烈日,在格岸、西山等村丈量宅基地,晚上,根据白天的草图,精确地画下村民的房屋图纸.我们在画好后,总会相互交换检查,以确保村民的实际利益.

后来,随着地籍调查工作的结束,我又在大姐的引荐下,跟她村里的一个亲戚,来到宁波搞工程质量监理.那时刚好是19岁,我独自一人,骑着一辆自行车,每天迎着朝霞,在江东和海曙的工地之间来回穿梭.高高的脚手架,隆隆的卷扬机,黝黑的泥水浆,是我每天都要碰到的.我也很快和工人们融入一起.晚上,我在亲戚的指导下,填写工程日志等

半年后,我在堂兄及父母、姐姐、姐夫的资助下,来到城关经营烟酒店.4年的商海生涯,让我懂得了经商的艰难,干事业的不易.同时,也让我更多地接触到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让我慢慢地成熟起来.那时候,我白天经营商店,晚上在店里自学英语,没有老师,一本英汉大词典就是我的无声老师,13门自考课程,我屡败屡考,为了实现自己当初自学成才的梦想,在家人的支持下,我边经商,边自学,克服了工学矛盾.最后,我终于拿到了红红的书,看着这本来之不易的大红证书,我心中突然涌起了“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自豪感.

2000年,原城关镇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社区工作者,我怀着一颗奉献于社区事业的心,参加了考试,并有幸被录用.岁月如梭,7年时间如弹指一挥间,在领导和同事的支持下,我从社区工作的门外汉,逐渐变成了社区工作后来者的“老师”.特别在写作方面,我比原来的水平提高了很多,由于在继续自学本科段的英语语言文学,所以它要求我有更高的母语水平,来指导英语的进一步进修,况且我分管单位里的新闻报道和文书工作,这也迫切要求我提高汉语水平.几年来,图书馆成了我的“另一个家”,林语堂、朱自清、铁凝等名家佳作,使我积累了不少的文学素养,也让我获得了一些写作技巧.特别是说的那句话:“文章写得短些、通顺些、标题醒目些、人家爱看,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学好的,非下苦功不行”成为我练笔的指导思想.在编辑老师的帮助下,一些文章先后在《今日宁海》、《宁波日报》、《浙江日报》、《北京区街通讯》等报刊上发表.由原先的一句话新闻,慢慢向写消息发展,然后又开始散文创作,我的发稿率越来越高.当然,我的学习热情也更高了,为了我所钟爱的事业,真有一种“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味道.

“到了!”同事的一声轻轻低语,使我马上关闭了自己脑海中思想的驰骋,然后善意地朝同事笑了笑.我知道,在今天的步行中,我不仅重温了学生时代步行的那种感觉,而且让我对自己的十年人生之路,作了一次简单的梳理.更为重要的是,就在我人生之路上的逐步前行中,我得到了父母、姐姐、姐夫、堂兄以及领导、同事的大力支持.正由于他们的帮助,才使我在人生之路上少走了一点弯路,少一点磕碰,让我的人生梦想慢慢得到实现.这些都让我深深懂得:对那些帮助过我的人,我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