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肠病一例报道

更新时间:2024-02-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404 浏览:153452

1.资料与方法

患者男性,70岁.因腹痛、腹泻一天,便血一次入院.既往有冠心病史10余年,胆囊炎7年,高血压病12年.入院查体:T:36℃, P:60次/分,R:20次/分,Bp:110/70mmHg,腹平软,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化验血常规提示:白细胞:8.8×108/L, 中性粒细胞:87.1%, 血红蛋白:179g/L, 便常规示:血便,高倍镜检红细胞(+++),当即给予阿托品针0.5mg肌注,苦参肠安片2片,庆大霉素针1支及果胶铋2片,各每日三次口服.临时给予20%甘露醇及止血敏静脉滴注,长期给予左克针0.2g,两次每日,静脉滴注,法莫替丁40mg,水溶性维生素2支及10%氯化钾15ml,每日一次,静脉滴注.第二天,患者又解淡血色血便一次,仍腹痛,长期液又加碱30mg静脉滴注.入院第三天做消化内镜检查示:横结肠、结肠脾区可见片状糜烂及溃疡,粘膜充血水肿,粘膜间无正常组织,并见新鲜出血.内镜诊断:缺血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第五天,该患者大便略带红色便,量少,无腹痛,但上腹仍感发胀,食欲不佳,考虑出血已止,停用法莫替丁及水溶性维生素,加丹参粉针0.8g,静脉滴注.入院第八天,患者大便略黑,无不适,食欲好转,停用碱,同时复查便常规正常,继续抗炎及改善肠道血液循环,住院半月患者痊愈出院.

2.讨论

患者为老年男性,既往有高血压病及冠心病史,故诊断倾向于缺血性肠病.该病在临床极少见,但一旦发作起来来势凶猛,后果不良,并且容易漏诊或误诊.因此,死亡率较高.该病又俗称“肠中风”,主要因为肠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高龄老年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力军”,其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的,不仅在心脏和脑血管发生,就是在腹腔内动脉血管也逐渐硬化,尤其是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是供给肠道血液的重要命脉.如果因为心衰、低血压和休克等引起肠壁缺血,或动脉硬化、脉管炎、血液高凝状态、洋地黄中毒和口服避孕药等引起常闭动脉血栓或栓塞均可导致该病发生.其多发于结肠的第一节段,以脾区和直肠、乙状结肠多见.因脾区是肠系膜上下动脉血液供应交接部位,直肠、乙状结肠是肠系膜下动脉分布最远之处,血液供应较差.该病在治疗方面,除禁食及解痉止痛等对症治疗,用碱30mg或丹参液(粉)静脉滴注可以改善肠道血液循环,用全称足量抗生素可以抗炎.但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轻型缺血性肠病可以自行恢复,如果病情发展迅速,出现腹膜刺激征,提示肠坏死或肠穿孔,应立即手术治疗.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