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寿衍与玄教在浙江的传播

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107 浏览:130624

玄教是符篆派的支派之一,创始于元初,流传至元末.该派直接从龙虎宗分衍而来,其创始人为元初龙虎山道土张留孙(1248~1321).在至元十三年(1276),张留孙随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觐见元世祖后留侍阙下,此后以祈祷有验、治病有功,为元世祖所信任.十四年(1277),赐号上卿,铸宝剑与之.十五年(1278),赐号玄教宗师,授道教都提点,管领江北淮东淮西荆襄道教事,佩银印.此后历成宗、武宗、仁宗等朝,宠遇不衰,屡蒙加封.张留孙从至元十五年被敕封为玄教宗师以后,即陆续从龙虎山征调道士到两都崇真宫(后升崇真万寿宫),或委以京师道职,或派至江南各地管理教务,以这批人为骨干,逐渐发展组织,最后形成一个规模较大、辖域较广的道派,时人称之为玄教.王寿衍是龙虎宗玄教的著名高道,历朝受封,显耀非常,其主要的活动地区是浙江省,“历江南四省之境,所至奉行上命,无所不及”.对于玄教在浙江地区的传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浙江道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王寿衍(1270―1350),字眉叟,号玄览,又号溪月或溪月散人,元杭州(今属浙江)人.《元故弘文辅道粹德真人王公碑并序》载:“其先河南修武人,宋建炎初从渡江,遂家于杭而着籍焉.”“公生而颖悟,迥然有拔俗之标,自幼笃志于道,人莫不以远大期之.”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张留孙弟子陈义高真人为梁王文学,馆于四圣延祥观,寿衍度为弟子.“出家为道士,受知晋邸.”因此王寿衍后来与梁王的关系密切.第二年(1285),他随陈义高至上京,入见裕宗于,这时他才十五岁.陈义高从梁王北行,王寿衍与之俱止于哈察木敦,驱驰朔漠,备殚其勤.至元二十四年(1287),王寿衍提纲四圣延祥观事,但任职不久后就随张留孙还朝.至元二十五年(1288),三十六代天师授他以“灵妙真常法师”称号,并委任为袁州路道录.未任,改杭州开元宫提举.二十九年(1292),三十七代天师加授“崇教”之号,奉诏访求江南遗逸,举永嘉徐侣、孙金华、周世昌,引见于香殿,奏对称旨.甲午(1294),成宗登极,命公召天师于龙虎山设醮.元贞元年(1295),提点主持杭州佑圣观,又御授开元宫住持提点.大德三年(1299),诏从忽刺真妃北行,被旨以事晋王.大德五年(1301),御授龙兴路道策,嗣陈义高之职提点主持玉隆万寿宫.大德八年(1304),制授开元宫住持提点.壬寅入朝,玺书加护玉隆万寿宫.至大二年(1309),传佑圣观事于真人孙益谦,他自己还居开元宫.甲辰制授开元宫住持提点,丙午举真人吴以敬主持玉隆万寿宫事.丁未武宗御极,王寿衍从三十八代天师入觐.皇庆元年(1312),仁宗特授以“灵妙真常崇教真人”之号.


延佑元年(1314),改授“弘文辅道粹德真人”之号,领杭州路道教事,给予银印章,视二品.“陛辞之日,上御嘉禧殿,赐坐与语移时,以字称之日眉叟.”丙辰三十九代天师入觐,公从偕行.延佑四年(1317),奉旨代祀北岳、济渎、天坛、中丘及汴朝元宫,又奉旨访求东南贤良.延佑五年(1318),得永嘉戴侗《六书》、鄱阳马端临《文献通考》二书,并上表获得官钱刻印使其得以颁行于世.至治辛酉冬开元宫毁于火灾,公即图起其废.至顺二年(1331),奉旨往龙虎山提调醮事.顺帝至元元年(1335),奉皇帝之命主金篆大醮于四圣延祥观.乙酉即宫中造阁,有白鹤飞绕之异,因表日“胎仙”,自是益倦与物接,退居开玄有终焉之意矣.至正十三年(1350),“庚寅十月望,宾客集开玄以公生辰相率为寿.弟子陈子浩后至,公笑日:‘吾迟子久矣,吾将就休息,汝其为我款诸宾.’明日夙兴,气息稍促,及日昃,奄然而逝.弟子遵治命以时服敛焉”.可知王寿衍十月十六日逝于湖州德清县百寮山之开玄道院,享年八十一岁.王寿衍传有弟子多人,知晓其名者有彭大年、陈子浩、张嗣显等.

王寿衍是玄教最主要的骨干之一,其在玄教中的地位不同一般.玄教组织规模庞大,仅仅其领导骨干就有几十人至百余人之多,而王寿衍处在这个阶梯接近最顶端的位置.袁桷《元开府同三司上卿辅成赞化保运玄教大宗师张公家传》0中载张留孙主要弟子五十四人,首为继任玄教大宗师吴全节,其次以真人佩银印者三人:夏文泳、毛颖达、王寿衍.因此王寿衍经常受到朝廷的优待和封赏.除去让他主持开元宫、佑圣观、玉隆万寿宫等重要宫观事宜外,还经常委任他去执行其他任务,并赏赐优厚.这些活动中最主要的是主持斋醮,如“甲午成宗登极,命公召天师龙虎山,比至岁醮翠华阁及万岁山圆殿,竣事锡赉优渥”,“天师继至同建大醮者三,出内府道经并金币赐之”.还有求篆祈福,如“丁酉奉香诣阙下,隆福太后有旨命公求经篆江南”.还有代朝廷祭祀山川,如“丁亥从开府公代祀诸山川”,“(至大戊申)被玺书及兴圣太后旨加开元等九宫观且代祀诸名山”,“(延佑甲寅)别降玺书,使代祀江南诸名山”.此外,王寿衍多次受诏外出访贤,向朝廷推荐官员,“奉诏访求江南遗逸,举永嘉徐侣、孙金华、周世昌引见于香殿,奏对称旨”.王寿衍还经常作为重要人员陪同宫廷人士出行各处,在一定程度上还参与了元朝的政治,如“庚子春侍晋王入觐,两宫锡予加厚”,“乙酉陈公从梁王北行,公与之俱止于哈奇尔穆敦,驱驰朔漠,备殚其勤”.“己亥春诏公从呼喇珠妃北行”,“(丁巳)奉旨求东南贤良”,“戊戌入朝扈驾至上京,赐衣三袭赉及其徒”等.在这些活动中,王寿衍都获得了朝廷的肯定与封赏,如被“赐宝冠金服以备真人之服章”,或者“两宫锡予加厚”,或者朝廷“敕词臣为赞书褒扬之”,或者“特命内史府设宴以礼公”,或者“乙丑有旨赐金织法衣遣使卫送南归且被玺书”,甚至所主持的宫观的田产都免除赋税,“开元以甲乙传次庄田所在,成加护之,中宫东朝锡赉尤厚”.王寿衍利用元室对玄教首领的尊宠和优越的政治地位,使玄教获得很大发展.

王寿衍志行高洁,处荣华贵盛而不骄奢,待人接物平和谦恭,恪守玄教清静无为宗旨,故王在《元故弘文辅道粹德真人王公碑》中称其“公器识高朗,局度弘旷,履贵盛而能谦,处满盈而能虚,以故历事累,朝昭被帝眷,躬辅玄教光扬祖风”.如皇庆壬子请谢宫事,从其在嘉禧殿的上疏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思想境界,他说:“臣闻道家以无为为宗,古之言真人者闳邈矣,今为其道者善传上意达诸神明导,况祉存著专一其事也,惟大宗师大真人及嗣师真人久,侍中被宠遇有号名命数其贵视公卿侯伯,于玄教显荣极矣.夫名者.实之宾,泰甚则忌,真人非远臣所可得名,臣请固辞不敢称真人,得还山奉祠事以报圣明志愿,诚足矣.”可见他确实志行高洁,后来还再次“复移文集贤乞免真人号,不报”.“公自以平生宠数逾分,乃裒上所赐冠服,及所蓄图书琴剑之属,簿送宫藏以传诸后.”可以说,宣称自己淡泊名利的人很多,但是能以实际行动来证明的人不多.王寿衍言行合一,在大受朝廷尊宠的情况下,还能保持道教传统的淡泊、清静精神.确实难能可贵.另外,正因为他“应物接人,尤不滞于形迹.上而王公显人,下而韦布寒士,遇之以礼,曾无间然性”.所以与当时许多名人有交往,“一时名士,若虞杨范揭,皆与友善,大振玄风”.正是因为他将金钱看得很淡,所以王寿衍性好施予,禄廪虽厚,未尝周其用也.《南村辍耕录》记载了他为友人埋葬之事:“浙省都事刘君时中致者,海内名士也.既卒贫无以为葬,躬往吊哭,周其遗孤,举其柩葬于德清县,与己之寿穴相近.春秋祭扫不怠,然此事行之于异教中尤不易得.”此事“人皆服其友义”.

王寿衍也喜为诗,“其所为诗闲远典雅为世所传”,可惜今多未传.他曾经将自己的居室匾日“玄览”.晚岁寄傲溪山间又号溪月散人,平常居住时候,“头戴华阳冠,白羽衣,朱颜鹤发,爽气生眉睫间,洒然乐方外之趣,望之者以为真神仙也”.

玄教随元世祖统一江南而兴,随元亡而亡,历世既不长,对道教的建树也不多,但在促成江南诸道派在元后期合并为正一道中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方面,历代天师虽然受命掌管江南道教,但他们却长期住在远离京城的江西龙虎山天师府,而把联系皇室和联络各派的在京据点崇真万寿宫交给玄教历代掌教居住.因而历代玄教首领实际成了天师在京的常住代表和写作技巧人,由他们担当起联系皇室和联络各派的责任.通过他们的工作,帮助江南各派解决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协调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加强了它们的团结,为江南诸派最后联合成正一道大派作了必要的准备.另一方面,玄教组织的发展,又壮大了龙虎宗的力量,为正一道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组织基础.因此,元代后期正一道的出现,不能忽视玄教所发挥的作用.它在道教发展史上的地位,也应予以应有的肯定.王寿衍作为玄教高道,通过自己的政治影响力修建宫观,因其显赫的政治地位来响应教义的传播,对于玄教在浙江地区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