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成语文化内涵翻译策略

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299 浏览:57931

摘 要:成语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翻译成语时,不仅要重视体现原语成语的含义,还要准确传达原语中蕴含的文化色彩,最大限度体现原语的“神”.

关 键 词 :成语文化内涵比较翻译对策

一、英汉成语的文化共性

由于人类的生活模式、思想感情和思维方式基本相同,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观察事物及表达思想感情方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甚至有些是不约而同的巧合.李欣,段燕红,如:burn one's boa与破釜沉舟,前者出自古罗撒大帝出征作战时为了使士兵下定决心,决一死战,使士兵无退路,烧毁战船.原语是:“Cross the Rubicon and burn os boats”:后者出自楚霸王项羽,他“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甄,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生还.”这样的成语可谓形似、意似乃至神似,这种现象是文化重合(culturaloverlaps).即两种文化共性的东西.

二、英汉成语文化的不同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文化具有重叠之处,即文化重合(cultural overlaps).不同的民族有相似的心理、生理特征以及相似的生存环境.因此,有些表达方式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拿“羽毛”为例,在汉语中它有“轻”的含义,在英语中我们也能找到相似的表达(as)light as a feather.但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看,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有很多成语形式不同,意义相似,如“热锅上的蚂蚁”like a cat on hot bricks;有些成语意义不同但形式却非常相似.汉语成语“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而英语成语“mend the fold afterthe sheep is lost”含有“为时已晚”的意思.文化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每种语言在形成、发展和使用的过程中,无不打上了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的烙印,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语言上的烙印使得英汉成语表现出较大的跨文化差异.

(一)风俗习惯的不同

风俗习惯是各民族世代相传、逐渐形成的传统,风俗习惯的差异是英汉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点在两种语言的成语形成中有较多的反映,特别是表现在动物形象上.


传统中国文化中,龙是象征吉利的动物,在封建社会,龙代表帝王、权威和高贵,因此汉语中与龙有关的成语一般都含有褒义,如“乘龙快婿”、

“望子成龙”等;但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一种凶残肆虐的能喷火的怪物(公元700年左右,在被誉为“苏格兰的民族史诗”――Song of Beowulf中,就有关于Beowulf与恶龙大战三天三夜,最后杀死恶龙的故事),是邪恶的象征:a dragon――形容飞扬跋扈的人.

(二)地理环境的不同

中国地处亚欧大陆,地域辽阔,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因此汉语中相当一部分与农业和土地有关的成语,如“斩草除根”、

“面如土色”、

“风调雨顺”等.英国则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水,构成英国领土主体的不列颠岛面积共229800平方公里,占英国总面积的94%,岛上任何一地距海边都不超过120公里.英语中也就有了许多与水、鱼以及航海有关的成语,如as weak as water(弱不禁风),to miss the boat(错失良机).

三、翻译策略

(一)完全对应的英汉成语――直译

许多伟大的翻译家主张直译,严复是代表.在“信达雅”三字准则中严复把“信”放在首位,可见其重要性.在同一世界,难免会有共同的生活经历,可以说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具有相通性.英汉成语中有少部分的成语不但结构相同,用词非常相似,而且文化寓意也非常相似,即存在所谓的对应关系.

“直译”不是一个字对一个字的死译,要防止拘泥于原文以至读者一头雾水.以下一些就是直译的例子:silence is gold:沉默是金.eye for eye,tooth for 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但是,两种语言中表现出相似文化内涵的成语并不多.在很多情况下,译入语里缺少对等的表达方式.同时,英汉属于不同的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而且,使用英汉语言的民族存在不同的生活习俗、生态环境和宗教信仰,因此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都有所不同.

(二)含典故的英汉成语――直译与解释相结合

直译最能保持原语言的风格和内涵,但这种方法不适合翻译含典故的成语.那么翻译含典故的成语应采用什么译法呢直译与解释相结合.直译可以保持原文的形式和风格,解释性话语又可以使读者容易了解成语的内涵.拿“阿基里斯的脚跟(The heel of Achilles)”为例,我们可以翻译成:阿基里斯的脚跟――致命弱点.前面提到的“南柯一梦”,我们可以把它翻译成:a Nanke dream――a fond dream or anillusory joy.以下这些成语就可以用这种译法:朝秦暮楚:serve (the State of)Qin in the morning and(the State of) Chuin the evening-be quick to switch sides.有时,含典故的成语通常还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说明成语的来源,但一篇文章注释过多读起来就会不流畅,在编写词典时常用此译法.

(三)部分对应的英汉成语――替代

不同的文化对同一事物的联想不同,有时不同的事物又会引起相同的联想.原语的某些词和内容在译语中难以找到完全的对应,即两者之间存在部分对应关系,这时,我们就得采用“替代”这种策略,用另一形象来表达原语言的含义,使其做到形不似而神似.英汉成语常用不同的动物作比喻.对同一动物英汉民族有不同的联想.对这些喻体不同,喻义相同的成语进行翻译时要活译.这就要求译者对英汉两种语言及文化有充分的认识.拿“胆小如鼠”为冽,英语中表示胆小的动物是兔子,因此在翻译时要用兔子来做喻体“as timid as a rabbit”.

(四)不对应的英汉成语――意译

有些文化意义浓厚的成语,用直译不但不能传达原语的意义,反而丧失原语的信息.此时采用意译有利于保持原作的精髓以及思想内容的完整性.

当英语和汉语存在词汇、语法结构和艺术手法存在不同或很大差异时应选择意译.如“take French lee”,不知道背景的汉语读者就无法理解其含义.该成语源于17世纪法国流行的一种习俗,参加宴会的人不必向主人辞别就自行离开,现在指“不辞而别/擅离职守”.汉语成语“请君入瓮”出自《资治通鉴唐则天后天授二年》,武则天命令来俊臣审问周兴,周兴不知道.来俊臣检测意问周兴:“犯人不肯认罪怎么办”兴曰:“此甚易尔!取大瓮,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于是来俊臣叫人搬来一个大瓮,四面加火,对周兴说:“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周兴吓得连忙磕头认罪,后来比喻拿某人整治别人的法子来整治他自己.若译成“ask sb to step into the vat”英语读者会不知所云,译成“make a person suffer from his own scheme”英语读者就很容易理解了.

意译可以充分表达原语言的意义,使翻译顺畅.如果翻译不好会变成解释而不是翻译,并且会丧失原语言的特色和修辞手法,因此,意译只有在以上几种方法都不适合的情况下采用.同时要注意,采用意译法时要注意不能凭自己的想象乱译,以至偏离原文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