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569 浏览:22643

[关 键 词 ] 巴曲酶;急性脑梗死;疗效;微循环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816X(2007)02-0129-02

目前认为脑梗死最有效的治疗是发病后3―6h内超早期的溶栓治疗.但由于患者就诊时间延误等诸多因素影响,能及时得到溶栓治疗的患者不多,资料显示起病后72h内积极有效的针对性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对于大多数失去溶栓治疗机会的急性期患者如何进行治疗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为观察巴曲酶对发病72h内的急性脑梗死近期疗效的影响,我科于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对脑梗死患者进行了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52例,其中男38例,女14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67.6岁;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并经CT和(或)MR/检查证实,急性脑梗死发病在72h以内,症状持续1小时以上;排除出血性脑疾病;既往无神经功能缺损;无严重心、肝、肾疾病;两周内未接受过抗血小板、抗凝、降纤治疗者.

1.2分组及治疗方法:52例患者随机按入院次序分,单数为治疗组,双数为对照组.治疗组入院第1、3、5d分别给予巴曲酶10BU、5BU、5BU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入院后给予奥扎格雷针常规治疗.两组同时给予基础治疗:脱水剂、脑细胞保护剂以及对症降血压和降血糖药物等.总疗程为2周.

1.3头颅CT和(或)MR/检查及FIB测定:各组病人入院即刻及治疗结束后均予头颅CT和(或)MR/检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测定.

1.4疗效评价: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均测定血浆FIB水平,并应用改良爱丁堡一斯堪的那维亚研究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SSS)进行评分.

1.5统计学处理:采用方差检验和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FIB测定结果比较见表1,治疗组经治疗后FIB降低非常显著(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FIB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见表2,治疗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巴曲酶是一种新型强力溶血栓及改善微循环药物,它通过降低纤维蛋白原降低血黏度,抗血小板聚集抑制红细胞聚集,增强红细胞变型能力及通过毛细血管能力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血流速度,从而改善微循环,而防止血栓形成[2];同时,巴曲酶还能促使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t―PA能选择性地与血栓表面的纤维蛋白结合,结合后的复合物对纤溶酶原有很高的亲和力,在局部有效地使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起溶栓作用[3].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损害非常敏感,脑动脉闭塞致供血区缺血超过5min后即可出现急性脑梗死.急性脑梗死中心坏死区由于严重的完全性缺血致脑细胞死亡;而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内因仍有侧支循环存在,尚有大量可存活的神经元.如果血流迅速恢复,损伤仍会可逆,脑代谢障碍可得以恢复,神经细胞仍可以存活并恢复功能,保护这些神经元是急性脑梗死治疗成功的关键.在脑梗死的发展过程中,血液粘度及纤维蛋白原与脑血流量呈负相关[4],但脑血流复通还存在一个再灌注时间窗的问题,临床超早期治疗时间窗一般为6h以内.血管闭塞3~6h内恢复血流,脑梗死可能被挽救,但是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实际能在3―6h内就诊入院并实施溶栓治疗的患者十分少见.大部分患者入院时已超过6h的溶栓治疗时间窗.因此治疗以降纤、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淤等为主.从本研究资料看,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显著变化(P>0.05);用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以使神经功能缺损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较明显的恢复,可显著降低血纤维蛋白原.本组显示巴曲酶组经治疗后纤维蛋白原水平下降显著(P<0.0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降低(P<0.05),与国内许多报道一致.作者认为巴曲酶不失为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的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