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的教学

更新时间:2024-04-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112 浏览:93534

【摘 要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一篇篇古诗词闪耀着情感的智慧的光辉,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加强诵读、抓住诗眼、感悟意境、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加强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扩展知识视野,让这瑰丽的中华文化传承下去.

【关 键 词 】纵情诵读,抓住诗眼,感悟意境,学以致用

优美璀璨的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文化精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广大语文教师更是责无旁贷.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词教学?如何引导学生领悟“诗”情“词”意?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并潜心钻研的课题.下面,我就多年语文教学实践经验,浅谈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几点见解:

1.“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反复吟诵,纵情诵读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的教学要格外注意引导学生诵读,这是毋庸置疑的.古诗词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蕴藏在凝练的语言中,不反复诵读,又如何体会得出?只有反复吟诵,才有可能把握诗词的感情脉搏,理解诗词要表达的中心.

古诗词的遣词造句凝练含蓄,节奏鲜明,富于变化.无论是诗还是词都有格律,格律分为押韵、平仄和停顿,使诗词有回环之美,形成一唱三叹的韵味.读准诗词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遍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如《将进酒》“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在引导学生诵读时要三字一顿,一句一韵,传达出跳荡激动的情绪,语调欢快,充分表达出诗人在与友人饮酒时快乐豪迈的心情.又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底.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入/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正确地停顿,富有节奏的诵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

此外,还要读出古诗词的语气和语势.教师要指导学生每一首诗诵读的语气轻重、语调变化、节奏快慢以及艺术处理,让学生读出诗人的感情.如范仲淹的《渔家傲》那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就要读出词人那种思乡难归的苦闷,壮志未酬、有家难归的抑郁情怀.诵读时语气要低、缓,有一种无奈而又坚守的情感在里面.这样有利于体会古诗文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又如杜甫的《绝句》中“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指导学生诵读时把重音放在“花草香”三个字上,且略放慢语速,这样从“花草香”这个词语便把诗人面对春意盎然的景象抑制不住的喜悦心情表现出来.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反复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词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陶醉其间,流连忘返,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诗文的感知.由浅入深,由短到长,由不太理解到理解较深等达到“爱之,不释手;诵之,不离口;眼前无有书,心中有”的境界.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为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抓住诗眼,揣摩诗意

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力求一字传神,一语惊人.而一首诗中传神的字句就如同这首诗词的眼睛,即整首诗词的主旨句.因此抓住古诗词的诗眼或词眼,是我们教学古诗词的一个突破口.初中学生的古诗词知识积累相对贫乏,抓住关键字词,是掌握诗词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抓住关键字、词赏析诗词,可直接以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古诗词炼字炼词之妙境.

如我们学习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时,要注意作者抓住了“狂”带动全文:“狂”——老夫狂——老夫聊发少年狂.首先引导学生探寻何处见“狂”:

装束狂:左牵黄,右擎苍.随从们是锦帽貂裘,那么作为主角的苏轼会更加华丽威武.

气势狂:一个人在前,千骑相随,虽然千字似有夸张之感,但几百人一定是会有的,试想一下,那种霸气,气势雄壮,局面壮观.后面又紧跟一个“卷”字,此为气势狂.

举止狂:“为报倾城随太守”,怎么报?小试一下身手,便向昔日孙权那样,英勇威武,射杀老虎,其架势,其神态,此乃英雄用武之狂.

这样一层层地引领学生剖析到苏轼正值壮年,词人虽壮志难酬,但其内心非常清醒,还压抑不住那颗未能泯灭的雄心壮志,他希望什么时候,有像冯唐那样的信使给自己带来一个好消息,使自己像一个真正的英雄那样,拉满强劲的雕弓,射杀天狼星,冲锋在杀敌报国的疆场上.但是却没有这个机会,所以词中的一个“聊”字告诉读者这种“狂”是暂时的,真正的建功立业还是一种渴望.这样这首词自始至终的“狂”字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豪迈奔放,那种不可一世的力量.体验到了豪放词的真正美感所在.

3.“言有尽而意无穷”——整体感知,感悟意境

何谓意境?意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它通过借景抒情或插物言志,或因事明理来寄托.使读者如临其境,产生与作者相似的感受,引起心灵的共鸣.古人云:“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风格,自成名句.”这里的境界即意境.

很多老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往往是全部进行翻译,其实不尽然.比如外国诗歌一旦译成汉语就失去了它的原汁原味,有些不伦不类,因为失去了它的语言特点.而我国的古诗词就更是如此了.古诗翻译成了现代汉语,它那种古色古香,令人心弦震颤,难以名状的神秘朦胧之美,也就随之悄然消隐,韵律中的那种或铿锵或悲壮或哀戚便大打折扣,产生一种天上人间的反差之感.所以对古诗词意境的把握要从整体的感知着手,而不能是细到微处的麻雀式的肢解.要善于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沉浸其中,把个体的意象转化为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进入作品的意境,达到情景再现,感受写景与抒情的融合,体会作者主观的情感.如读杜甫的《登高》就要感知出诗中传达的那种宏阔、凄清的境界.要明白诗的首联诗人一连用六个意象(秋风、苍天、清猿、洲渚、白沙、飞鸟)并置,传达出一种宏阔、萧杀的秋景图.颔联,又从时空层面来进一步扩张意境,此时就要让学生想象杜甫站在夔门高处,面对滚滚的长江,头顶苍穹,眼前是无边落木,周围是飞鸟盘旋、清猿哀啼,此情此景是多么令人悲怆.下两联接着抒写诗人当下愁苦的心绪,二者交融,传达出刻骨铭心的艺术效果. 古诗词往往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而在对古诗词的整个审美感受中,视觉、听觉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古诗词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应是根据所教诗歌的内容和特点,巧妙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配以优美的图片,加入音乐,设置相应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器官以丰富他们对古诗词形象的感受,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更好更准确地把握诗词的意境.如我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欣赏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让学生陶醉于悠扬舒缓的音乐声中,配以多彩的中秋月夜图,表现出一代文豪豁达、乐观的宽广胸怀.再如教学李煜的《虞美人》,分析课文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会作者作为阶下囚的苦难悲愁、不堪回首故国的愁绪,播放了歌曲《一江春水向东流》,那真挚感人的画面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视听感官.教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可配上古琴曲《阳关三叠》,深情吟诵悠远隽永的送别情;教学李白的《望天门山》,播映江水滚滚东流和江水冲击两岸悬崖的壮观画面,背景音乐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音乐,让学生感受到了李白诗的磅礴气势,体会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等学生沉浸在音乐与作品交织构成的意境中,思绪纷飞,情感产生共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纸上谈兵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课外拓展,学以致用

古诗文教学还要向课外拓展延伸.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古诗词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要向课外延伸.向课外拓展延伸可分为课外阅读、古诗词赏析讲座、摘抄引用等.指导学生课外参加读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但不囿于一篇,推及其他.可温故而知新,可扩大阅读和拓宽视野,可映衬对比,加深认识.这样,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语文学习时空,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古诗词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如何诵读,如何理解,如何鉴赏,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古诗词.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相对来说,阅历尚浅,视野较狭窄,艺术修养欠缺.因此,当他们在生活实践中有了某种复杂的感情体验时,往往苦恼于“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这时,教师如能引导他们回顾学过的古诗词当中相同或相似的情景,将学过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学以致用.比如当我们带领学生登上了高山之巅,可以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一定能答出:“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学习了李白的《行路难》后,当有学生考试失意时,可以问其他同学,我们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劝慰他?让他在遇到困难时不要灰心丧气,要有信心.大家齐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教育学生要勤奋努力,善于积聚自己的才干和资本,这样,有朝一才能如李白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等学生对这样的方式表现出空前高涨的兴趣,他们不仅在课堂上学,课后还主动翻查了大量的资料,自觉背诵了许多唐诗宋词名篇,并将其巧妙地用于写作实践和口语表达.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召唤传统文化的回归,回归于我们的课堂,回归于学生的心灵.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快乐地诵读,深刻地感悟,让学生从多彩的经典诗词中去谛听到落叶的叹息、感受溪水的欢畅等使他们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让这瑰丽的中华文化传承下去,让灿烂的文化精髓扎根于学生的心灵.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