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教学让高中文言文教学更具有效性

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733 浏览:22760

通过分析高中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探讨实现高中文言文生成教学的有效策略,并就有关高中文言文生成教学进行了几点思考.

文言文教学 生成教学 有效性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文言文的教学价值分语言、文学和文化三个层面,对高中生而言,要逐步从语言层面向文学乃至文化层面过渡,兼顾三个层面.但是目前的高中文言文课堂常见的问题不能很好兼顾三个层面,呈现出几种典型的课堂形式.

一是灌输式,重在落实纯文言语言知识.这使学生的陋习得以强化,同时又不能为他们带来理想考分.

二是放养式,由语言疏通跃至文学欣赏.这使课堂上多的是学生扯淡发言的虚检测热闹,以及教师绞尽脑汁的牵强引导.语言这一地基不稳,文意这一屋舍自然不能稳固.

三是讲坛式,以文化趣闻代替文本本身.这使教学变成了故事会,带来的问题无外乎教学重点不明、效率值得怀疑.

这些问题之所以存在,归根结底是忘了课堂教学的真正价值――解决学生已有或未发现的疑问以使其有所收获.所以笔者认为,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始终坚持生成教学,还是很有必要的.

二、实现高中文言文生成教学的有效策略

德国教育家克拉夫斯基曾提出,一个教学计划若有质量,就必须能“使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借以发展他们的自觉能力作出贡献――即使是有限贡献.”生成教学作为一种开放、互动、动态、多元的教学形式,在具体操作中需要运用多种策略来加以实现.笔者在此谈谈三大策略.

(一)运用先呈性策略,了解学生困难所在,积极预设生成

先呈性策略是指教师预先有目的地提供学习材料,组织相关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学习任务.要“先呈”就必须先对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有充分了解,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以使课堂教学在预设中获得有意义的生成.

案例一:有关文言文学习的调查问卷(节选)

说明:以下五题若无注明,则为单选;若选择了“其他”,请在其后详细说明.

1.你觉得文言文学习的内容包括哪些?(可多选)

A.文言字词 B.思想内涵 C.文学文化知识 D.其他

2.你觉得自己在文言文学习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A.理解字词 B.把握文章内涵 C.赏析技巧 D.解读作者

E.其他

3.以下文言知识,让你非常头疼的有哪些?(可多选)

A.一词多义 B.“之乎者也”等虚词的用法 C.通检测及古今异义

D.特殊句式 E.其他

笔者习惯对高一新生进行类似的问卷调查以摸清“底细”,并据此安排高中三年的文言文教学重点:高一慢讲文言知识,指导他们学会整理积累,初步学会欣赏;高二让学生养成文言知识积累的习惯,能深入赏析;高三指导学生在前两年整理积累的基础上,总结文言知识的运用规律和技巧,对文本能深入思考.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是有效教学不可动摇的原则.只有了解了学生的水平,才有可能准确预设其生长点.

(二)运用自我实现策略,重视学生兴趣所在,积极创造生成

罗杰斯认为,学生具有先天的学习潜能,课堂教学应充分利用学生这种学习内驱力,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唯一能显著地影响行为的学习是发现自我、撩拨自我的学习,即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教学的任务只不过是创设合理的条件,提供有效的自我学习环境,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自我实现者.

笔者在一次讲解状语后置句时,突然想到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式和英语的句式惊人相似,若把两者间的比较引入课堂教学,也许能让他们更轻松地理解掌握相关知识.

案例二:文言句式与英语句式有惊人相似,请将下列句子译成英语,并说明其文言句式.

1.学于余.(《师说》)

2.善检测于物也.(《劝学》)

3.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学生们果然很快总结出相应规律,轻松掌握了相关文言句式.林语堂先生曾说:“所谓学习,就是喜爱.学生应该对读书发生狂喜.”(《论学问与知趣》)卢梭先生从教育的角度也说过类似的话:“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笔者想,我们的文言文课堂教学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自我实现不是迟早的事吗?

(三)运用角色重塑策略,抓住学生问题所在,积极促成生成

何为角色重塑?罗杰斯认为,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就必须让学生直面他们个人觉得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高中生有强烈的发现、认识、解决问题的愿望,作为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造真实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能动”的情境.

案例三:苏轼通过《赤壁赋》到底想说什么?

1.一个贬谪之人,与朋友月夜泛舟,兴致高昂.但突然有人心生愁绪.你觉得谁最有可能感到悲伤?悲伤的原因是什么?另一方该如何劝解?同桌两人各选一个角色,完成对话.

2.如果你是那个 “客”,对善于劝解的苏子,如何评价?

学生在认真钻研文本后,给出“有智慧”“很豁达”的评价,就说明他们已经理解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此时有学生笑说:“真的检测的?这是苏轼编的故事吧?”很多学生闻之一愣,又有些人笑着点头.笔者觉得学生的笑言引出了课堂的另一个重要生成点――文章的表现技巧,于是就趁机问道:“你认为有可能是苏轼托事而言吗?”有一位学生的回答相当精彩.

“我认为完全有可能.因为这样检测借,苏轼表达人生态度就显得很自然了.但我有个更大胆的猜想,很可能这两个人物也是虚构的.为什么苏轼在文中不称‘余’而用‘苏子’,检测如这个苏子就是他自己的话.所以我想,‘苏子’和‘客’很可能就是苏轼的两个自我,他们快乐地同游,结果一个觉得人生没意思,另一个就跳出来劝他,成功了,于是又合而为‘苏轼’继续快乐地游船了.苏轼安排‘苏子’劝‘客’,就说明在其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始终是‘苏子’的观点,‘客’的失意只是暂时的,这就更加巧妙地反映了作者苏轼的达观与洒脱.”


笔者在课后深思,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在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上能具有巨大作用,主要就是因为将他们带到了问题面前,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思考问题继而解决问题.

三、有关高中文言文生成教学的几点思考

生成教学不是新名词,但很多教师无视学生的课堂“生成需求”和“生成效果”,生成教学并不能很好开展.笔者对此有如下思考.

要有摸底意识,充分了解,让学生在“有意识”中解决问题.教师切勿以“己之经验”替代“生之实际”,摸底是对学生情况的尊重,能让自己的预设更有针对性,节省在课堂上摸索问题的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要有舍得意识,敢于放手,让学生在“不得不”中“自然习得”.学生得从“不得不”走向“自然而然”,课堂才能高效生成.

要有探讨意识,乐于商议,让学生在“不自觉”中爱上文言文.笔者深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疑问和见解,在商议中探究,教给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让他们在“不自觉”中爱上文言文,爱上语文.

笔者向来认为,中国语言之美源自文言,何况很多文言现象现今仍是存在的.因此,高中广大一线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务必以“生成”为旨,让学生真正领略到文言的古典之美,激发他们探究汉文学的兴趣,鼓励他们担起传承汉文学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