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应贴近生活

更新时间:2024-04-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521 浏览:104990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从理念、目标、内容、过程、方式等各方面为学生构建“可能的生活”.“可能的生活”是创造性的生活,是运用有价值的数学参与社会生活,实现人生价值.

大多数初中学生小学时都喜欢学习数学,而且也肯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花时间.但是,上初中后考试结果往往让许多学生感到数学很难,由于数学成绩老是提不高,从而导致有一部分本来喜欢学习数学的学生不再像当初那么喜欢数学了.究其原因,显然这些学生并不存在智力问题,他们只是无意之间在数学与生活中画上了一道鸿沟,将数学与生活完全隔离开了,在他们的心目中学数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与生活无关.

对于此类学生,如果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能及时对症下药,在教学中帮助他们跨越“数学――生活”这道鸿沟,那么他们的心情定会豁然开朗,学习数学的兴趣会大大提高.

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让数学与生活“携手”,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促使学生不再对数学畏惧.从而重新喜欢数学这门课,并学好数学这门课.

一、让数学教学语言通俗化

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主要是通过语言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大不一样,除了教材处理及教学程序安排外,主要还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尤其是在数学课堂中,要使抽象化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形象地接受,一个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里面却蕴含着生动有趣的东西.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从而乐学、爱学,这就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用生动、幽默、形象的语言将学生牢牢吸引住.在保证数学本身科学性的前提下,教师有时需要列举通俗的实例,引用形象的比喻,以便于学生理解.如在学习二次根式的化简时,可形象地将根号比喻为监狱,二次根式化简即是将监狱内已改好的犯人及时放出来,没改好的只能留在里面;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可比喻为“好人”(根号外的式)与“好人”一起玩(乘除),“坏人”(根号内的式)与“坏人”一起玩(乘除).

二、数学问题生活化和实用化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启发性和实用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比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到校需要多少时间,以免迟到;或估算一下外出旅游要带多少钱,才够花销等.

学习统计知识时,可让学生测算全班同学的家中一年共丢弃多少个塑料袋,怎样才能减少环境污染等.

学习抽样调查和普查时,可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哪些适合于普查,哪些适合于抽样调查,为什么?

在教学概率统计时,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彩票作为研究对象,便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数学学习生活化

由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理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而学具、实物模型的情境操作是最好的显性活动.

比如教学立体图形的展开图、三视图时,用纸、剪刀、胶水、小棍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工具比划、裁剪、拼接、撕开等帮助学生思维;教学相似三角形的识别时,利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再计算是否成比例等等,通过生活化地“做数学”,让学生切实感到数学的学习过程并非枯燥无味,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时时处处都可学数学.

四、数学作业和考题生活化

为了切实让学生感到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不但在上课的各个环节紧密联系生活,课后的作业和考试也要尽量与生活加强联系,巩固成果.

比如学习了样本和用样本估计总体后,布置作业:统计学生每个家庭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进而估计每年用于看电视的电费有多少?若每天少看30分钟,则一家人一年可节约多少电?全县可节约多少电?等等.

总之,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同样离不开生活.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也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好奇.教师创设的“现实生活”的情境,是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能让他们在活动中逐步体验数学知识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使他们在兴趣盎然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作者联通:442116湖北省房县大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