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解读情境教学的优势

更新时间:2024-04-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803 浏览:3627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的改善和完善着.以往的语文课堂,主要是以教师的传授为主,而现在的语文课堂,主要提倡的是教师和学生能够在合作中探究的学习.这种“互动”的情境教学逐渐取代了“满堂灌”的传统教学.下面我们就以《给女儿的信》作为案例.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来解读情境教学的优势.这封《给女儿的信》其中的内容虽然和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关联,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反响却很平淡,并且在讲课的过程中也反映出了很多的问题.


一、阅读

《给女儿的信》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更加注重的是语文的工具性,并且时常不自觉的带着学生去解释阅读的文本,使得学生对文本的真正内容感悟少,只了解其中的皮毛却不知其中的深意.从很多教学实例可以看出,教师进行简单的导语介绍之后,便要求学生通读课文.而且从教学活动开始到结束,学生对整篇课文的阅读只有一次.而之后的阅读活动则是在老师要求学生分段之后,进行逐段分析时而进行的分段阅读.通过这个过程的阅读,学生更关注的是怎样应对提问,而不是真正体会文中的父亲对女儿的真情实感,也没有注意到文中所运用的写作方式、修辞方法,甚至没有真正的体会到文中这位父亲所描绘的爱情.“书读万遍,其义自现.”是我们都懂得的道理,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变得没有时间让学生去仔细的阅读,而更加注重的是自己的课时安排和如何快速的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我们知道,一篇语文课文,如果不经过反复的诵读是很难体会到文章的音韵美、情感美和文学美的,至于怎样读、读什么才是教师对于现代文阅读应该思考的问题.

教师应该在阅读之前,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知道自己在阅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思考什么,而不是一味的大声朗读,声音的大小和对文章的品味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而在与对文章的初读、细读和精读.初读时,在阅读之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通过语言描绘、生活展现、音乐渲染和画面再现等方式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可以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将自己的感悟、思绪与情感随情境而逐渐融入到阅读课文中.细读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到情境中,并且理解课文中需要掌握的字词,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读文章的重点段,即包含了文章的主体思想、主要内容的段落,或者是阅读作者为了表现中心思想所运用的修辞句等.这样的细读方式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而且还加强了其对文章内容的心灵体验,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一定的空间.精读主要是为了欣赏文章的精华,通过创设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学生在了解全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基础上,抓住文章精华再次品读,这次的品读注重的是语言的节奏感、气势的推敲.教师通过情境,通过精读中的语感培养,领悟在情境中文章的神韵,真切体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且让学生在精读过后,锻炼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情境或者是复述课文内容等,从而使学生能够真切抒发自身情感,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鉴赏水品以及培养学生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提问

学习《给女儿的信》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看到,整堂课的教学过程都是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下进行的.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参考资料和课本找答案,此时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再是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和品味文章的艺术美,而是将课堂学习的中心落在如何应对教师提问上.教师的这种提问方式使学生丧失了学习自主权和话语权.教师把握着课堂的节奏,占据着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提问基本上是“等,是不是?”、“等,对不对?”、“等,谁来回答?”三种形式.学生在针对“等,是不是?”、“等,对不对?”这样的问题时,基本上只能是异口同声的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其语言的表达基本上是在教师有问,学生才有答的情况下.这种情况让学生在课堂中基本失去了话语的主动权.对于“等,谁来回答?”这样的提问方式便是这种表述型的问题,在教师的心里已经有了一个标准答案,在叫同学回答的时候其实只是想让学生说出与自己内心答案相符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引起的另一个现象就是,学生在教师提问后,因为不愿被教师叫起来回答问题而把头低下,这种行为表现,体现出学生不愿在课堂中与教师进行语言交流以及不愿简单的念出教学参考书中答案的想法.有关学者针对这种现象,对课堂言语交往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学生在课堂中回答教师提问的课堂言语占总数的91.3%,,而学生提出不解、异议以及其他言语类型则占总数的0.9%、3.4%和 4.4%.由此看来,我国初中的课堂活动主要是教师自主的传授过程.另一项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中指向教师的言语交往行为集中表现为回答教师的问题,回答次数占言语交往行为总次数的 93.8%,“提问”和“异议”行为分别占 1.7%和 2.7%.因此,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丧失了自身对于学习活动的自主性,老师的目的只在于找到标准答案,学生的对问题的回答过程并不是一个令人愉快的过程.

英国教育家威廉雅斯说:“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的教师讲解,优异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情境教学在课堂活动中注重的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以及合作精神.教师在创造一定的情境之后,以附有互动性的提问方法来改变教师“满堂问”的提问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自由讨论以及同桌之间互问互答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互问互答形式中又变相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面对教师给出的答案时,处于一种不敢反驳的情况下,但是当学生和学生之间处于互问互答的情况下时,学生之间就勇于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他们之间的这种交流,一方面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又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看问题有哪些是片面的,通过对其他同学的借鉴来对自己的片面看法进行有效的补充.学生之间看法和观点的交流才是情境教学课堂在提问过程中最宝贵的财富.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