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公民教育对我国的

更新时间:2024-01-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68 浏览:8545

【摘 要】德国的公民教育是以学校、政府、社会形成合力,教育内容全面,教育方法多样,富有成效.、多元、宽容是其公民教育的核心.考察和反思德国公民教育的多元化取向,对我国公民教育的启示为:完备公民教育体系,营造全面社会环境;公民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教学方法应多元化;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 键 词 】德国;公民教育;;多元

一、德国公民教育的理论渊源

现代公民教育的思想,首先是法国人提出来的,但是在德国人这里成为理论,并系统化了.

如德国教育家康德、黑格尔、费希特等都强调推行公民教育.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国教育家凯兴斯坦纳的主张:一切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忠于国家的公民.他认为,不管公民的政治、宗教信仰如何,都要从“意志力、判断力、精细性和奋斗性”四个方面陶冶其性格,培养其精神,使他们为国家怎么写作.他还将公民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以使每个公民具有为国家怎么写作的技能.教学内容可包括本国的国体、政治、法律常识,以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道德观念等公民学的内容.凯兴斯坦纳的理论,以后成为德国学校进行公民教育依据的基本理论.

二、德国公民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今天德国的公民教育,从教育形式上看是全方位的,广泛存在于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学校教育之中,也存在于从企业培训到政府组织的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之中.从教育内容上看也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人文教育、环保教育、公民修养、公民性格养成教育等各个方面,涉及政治、经济、社会、道德、文化和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德国各类学校都很重视公民教育.德国学校教育政策的准则之一,就是将年轻人教育培养成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有责任感并有能力承担个人权利和义务的成年公民.

在大学,德国人很注意通过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德国大学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的,每个专业都有很好的就业前景.德国大学进行专业教育,首先进行培养学生对所选专业的责任感的教育.教育学生端正专业态度,明确自己今后的岗位目标,进而明确对社会的责任.通过责任感教育,学生从热爱专业到热爱职业,从以学好专业为自豪,到以在专业领域为社会作出贡献为自豪,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在中学、小学,德国人很注意通过课程设置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培养教育.德国的中学、小学教育并不刻意追求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兴趣、能力,特别强调在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好的基础.例如,德国的小学,70年定的联邦教育结构计划已经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既注重自然科学入门知识讲解,也注重社会科学入门知识讲解;还要重视音乐、艺术、手工课的教学,并新增外语课,注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小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为将来的学习传授基础内容,照顾到儿童的特点和生活状况,唤起儿童多方面的兴趣,培养儿童学习乐趣.其中促进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是核心任务.在德国的完全中学,课程设置也很全面,强调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传统的核心课程是历史、外语、德文、数学、自然科学、文化音乐、艺术,70-80年代进行改革,在有关课程中增加了信息学、经济学、心理学、法学、社会学的内容.其中的信息学内容,根据联邦政府“将新的信息与交往技术引入教育事业”的要求,从1984年起设立为一门专业课,是完全中学的毕业会考课程之一.其他如实科中学、主要学校,也开设了信息课,作为选修课.在增加体现时代内容的课程的同时,德国中学也不忽视加强如劳动课、家政课、编制与手工课、体育课、课、地理课等传统课程.很多学校甚至始终开设宗教课,以帮助学生了解掌握正确的宗教知识.中学教育注意和强调课程设置的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各州都进行了新一轮中学教育改革,以加强责任感的培养为主要内容,重新调整了中学的培养目标.巴伐利亚州强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行”,规定州内所有中小学都要承担下述领域的综合教育任务:职业指导、世界和平、人权、信息技术、媒体技术、政治、家庭和性教育、卫生知识、环境知识、交通安全和健康教育学.北莱茵一威斯特州定位于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成熟的对社会负责的个性.萨克森州则要求完全中学开设更深入的通识课程,“培养学生全面的人性,包括参与社会活动,谅解他人”.概括各州培养目标的内容特点,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1.帮助学生发展成熟和对社会负责的人格;2.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3.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天赋;4.培养学生认识自己的天赋、发展倾向和对未来发展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5.培养学生独立做出判断和行动的能力;6.促进学生对世界的理解和批判的能力;7.发展学生参与社会建设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其中第一、七条是主要目标,各条都是围绕这个主要目标即培养责任感展开的.

德国的家庭、政府组织、社会各界都很重视公民教育,形成了家长、政府、社会一起努力,相互配合的,从孩子抓起、公民教育过程贯穿从儿童到成年人生成长各个阶段全过程的教育网络.家庭和社会进行的公民教育,重点放在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上.德国家长非常关注孩子的道德文明修养,注意培养孩子养成有礼貌、诚实、守信、准时等优秀品质.德国人认为,孩子在行为上遵守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仅有助于他们具备高雅的情趣、高尚的品格,为以后的人生成功奠定修养基础,也能为全社会创造一种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德国各州政府非常关注孩子的道德文明修养,甚至把一些行为规范写进了法律条文.例如,一些州的法律明文规定,孩子必须帮助家长做家务活.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碗,打扫收拾房间,去商店购物.10-14岁的孩子必须在家里的花园里劳动,做洗餐具、擦皮鞋等家务活.14-16岁的孩子要为家里擦洗汽车、在花园翻土和拔草.16-18岁的孩子要每周为家里进行一次大扫除,等等.规定孩子做这些家务劳动,既增长了孩子的才干和智慧,磨炼了意志,也有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品德,成长为有道德修养的人. 各州政府制定的《教育法》和《教学大纲》里面,也都有关于培养学生公民意识、责任感、教育学生守法、讲公德的条款,要求学校“要让学生了解自己作为国家公民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有责任感”,“降低自己的需求以利于社会”,学会“与社会和谐相处”,等等.这实际上是贯彻凯兴斯坦纳以来的公民教育主张,要求学校把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责任感、为国家尽义务意识、守法意识和公德意识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有关公民意识、责任感的培养,1997年巴伐利亚州文化教育部编制的《完全中学、实科中学和主要中学教学大纲》要求放在课教学中进行.根据规定,巴伐利亚州三类中学的课主要讲述下述内容:社会责任,对生活意义的认识,人与财富的利用,决定和行动,世界宗教,标准,与人相处,追求幸福的愿望,工作、成绩和业余时间,权威和自主,对集体的责任心,责任与良心,进步与代价,集体生活,解决冲突的意义,通向自我负责的道路,生活在国家和社会中的人,政治生活中的共同责任心,人类生活共同准则,性别在历史上和当今社会中的作用,合乎道德的行为方式,当今社会的问题,正义和权利,等等.

政府和社会组织进行的公民教育,重点是政治教育.在政府组织进行的政治教育中,最重要的是政治教育.德国教育专家认为,人的生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受政治的影响.懂政治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懂得自己的生活空间.政治教育的任务,在于使公民通过学习了解自由的制度的价值和法律标准,掌握政治学和社会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学会就一些政治和社会现象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定,调动公民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公民有能力承担国家和社会的权利和义务,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二战期间的纳粹法西斯,摧残制度,给德国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他们认识到,自由的制度不仅需要有成文的宪法及其相应的法治体系,更重要的是需要进行自由的公民训练.只有让人民从心底里抛弃法西斯专制思想和偏见,即非希特勒化,才能保住国家永远不偏离的方向.以这样的想法为基础,德国人成立了联邦政治教育中心(始建于1952年,原名联邦乡土怎么写作中心,1963年改现名),作为内政部的公民教育促进单位,以召开会议和举办讲座、利用报刊和广播宣传等形式,推动政府的政治教育工作.他们出版了许多关于纳粹历史的教材、书刊.里面的照片和描述都非常真实,没有规避,坦然承认反人性的罪行.教育中心主动为各级学校提供免费的怎么写作和寄赠书刊.反对歧视外国人的教育也同时进行.一位学者比较德国和日本的情况指出,德国战败以后,几乎没有发生过人士否认历史罪行的事件,跟日本朝野的表现大相径庭,这与德国长期以来坚持正确的政治教育是分不开的.

三、德国公民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首先,完备公民教育体系,营造全面社会环境.公民教育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实施公民教育是社会各种单元、各种组织、各种机构的共同责任,也只有将整个公民教育活动置于全面的社会环境之中才能培养出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相适应的明达公民.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一,所有直接担负公民教育责任的单元、组织和机构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保持相互之间的横向沟通和整体协调,使公民教育落到实处;二,呼吁全社会共同行动、携手关注公民教育,在积极、正面价值观的导向下,创造出一种有利于促进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社会氛围.


其次,公民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教学方法应多元化.公民教育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靠单一的学校课程是难以实现其目标的.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应整合公民教育的目标,将不同学科视野的公民教育观及相关教育内容以适当的方式纳入学校课程之中,形成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的公民教育体系.与此同时,课程设计要形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统一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选择的思维习惯,提升学生参与公共事务和自治组织的能力.构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并济的课程体系.另外,还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立体式的公民教育网络,让全社会共同参与公民教育.学校教育的课程教学使学生获得关于公民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良好的家庭教育进一步拓展学生公民教育方面的知识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社会教育机构以及网络公民教育的介入使得公民教育渠道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富有活力.

最后,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公民教育不应是一个简单的课程文本的呈现过程,而应是一个注重交流、对话和实践活动的开放系统.从德国公民教育的实施过程来看,实践能力的提升直接影响到公民教育的效果.因为公民教育不仅要让年轻一代认同自己和民族和国家,更重要的是要为改革和发展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奉献自己的才干.所以说,公民教育必须在的氛围和情境中进行.要创设环境让学生把的准则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的实践训练学生的思维和提升学生的参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