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提问

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432 浏览:71503

摘 要: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性思维品质能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努力去解决问题.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让学生敢问、乐问、会问,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


关 键 词 :提问;兴趣;问题情境;和谐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学科的钥匙.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问题性思维品质能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努力去解决问题.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学生的提问现状和原因分析

1.无疑可问

在传统的结论性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这种封闭式教学的结果必然使学生从不怀疑教师给出的结论,而且面对本来就有多种答案的大多数问题也不可能产生探究多种答案的意识.

2.不敢问

从学生心理角度分析,主要是由于他们存在自卑、紧张的心理.许多学生怕提不出“好问题”而被老师看轻或被同学取笑,因此他们宁可把问题放在头脑里,也不愿将它提出来.

3.不知怎样问

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或缺乏思维能力,碰到问题不知该怎样提出来,更提不出有深度、有新意的问题.

4.年龄越大,问题越少

小学生问题多,中学生相对较少,大学生没有问题.这跟中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传统教学方式有关.“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往往老师着重的是传道、授业,而现在的学生很少有让老师解惑的时候.其实,问问题是人的本能,一个人在儿童时期经常会问很多为什么,但是家长在开始就没有做好启蒙教育,当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家长老是说,你以后就会知道的或者说小孩子不要有那么多问题,这样慢慢地使孩子的问题越来越少,家长终于不要担心孩子会问到你,但是殊不知你在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提问的.当进入学校后老师只提出问题,根本就没有让学生问的机会,只是一直训练学生的答题能力,所以学生的问题只会越来越少.

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1.创造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鼓舞、激励.”和谐的课堂气氛才会引人入“境”,自由的心灵才会有学习的快乐.过多的限制只会压抑学生,使他们处于沮丧、无奈、消极的情绪之中,丧失心灵舒展、思想飞翔的能力,这无异于一种摧残.因此,让学生敢问,首先做的工作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营造的氛围.

(1)以科学家的好问成才,引导学生提问

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提问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其次,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和完善.

(2)营造氛围,鼓励学生提问

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营造融洽、宽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以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地发挥和展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为了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我采取写纸条的方法:上课前给每位学生分发一张小纸条,让学生把问题写在纸条上,教师集中归类后将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起展示.另外,还可以采取提问竞赛激励学生提问,比赛谁提的问题最多,谁提的问题最好?对问题提得多、提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对提的问题一般或不好的学生也能及时给予恰当的鼓励和点拨.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乐问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发生兴趣.”在教学中,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的任务不是把问题告诉学生,而是想方设法地利用各种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问题之所在.

(1)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以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动态效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能调动各种感官和潜能,为知识的形成提供了便捷的平台.例如“安全用电”中讲道:一般情况下,36V以下为安全电压.这种枯燥的数据学生毫无感性认识,不会引起任何兴趣,我从网上下载了一则动物触电试验片段:一只小老鼠在铁笼子里自在地吃食,某人拿一靠近笼子,笼子与间闪现一道耀眼的电弧,笼内小老鼠瞬间倒下挣脱颤动一下便气绝身亡了.学生观后一片惊悸,大脑马上反应触电如此恐怖,任何电压都会触电吗?如何预防触电呢?万一触电怎么办?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提问,只要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即可.

(2)在实验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

实验本身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很多学生不会观察实验,更加无法从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老师要善于利用实验,在实验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有趣的实验观察中学会质疑并提问.例如:一般教师在组织“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实验教学时,往往是演示实验,并且在实验进行之前就先提出了问题:吹入的主要是什么气体?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实验现象?而学生的思维也被固定在这些问题之中.我的做法是:让每个学生自己往试管中的澄清石灰水中吹气,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问题也层出不穷,不但自己提出了以上三个问题,其中一个学生还观察到吹入CO2时间久了沉淀溶解了的现象,还提出了“为什么沉淀会溶解?”这一更进一步的问题.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实验体验学习的乐趣.例如:探索“空气的存在”这一节,就让学生自己带材料来,做“会发声的可乐瓶”、做覆杯实验、拉不开的皮碗(模仿马德堡半球)等实验,在这些简单热闹又有趣的活动中,学生的问题也就自然形成:是什么把可乐瓶压瘪的?是什么把水托住?是什么压住了皮碗?等根本不需要老师刻意创设. (3)通过谚语、民俗、典故等设置问题情境

一些当地的谚语、民俗、典故学生耳熟能详,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孩子会打洞”,“三九四九伸不出手、五九六九沿河看柳”,把这些生动、鲜活的来自群众的精粹引入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导学生赞美劳动人民智慧的同时,学生就会产生“为什么会这样?”“一定要这样吗?”的疑问,问题意识自然形成.

3.掌握有效方法,让学生会问

(1)发展多种思维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只有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而不断从自然现象、实验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我推崇从学生的认知发展的方向——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循序提问,这种方法简单直接且问题有梯度,学生较容易掌握.学生的提问并不是随意的,要有教师的方向引导,不能漫无边际,要区分开科学问题与非科学问题.

提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如从类比联想中提出问题:从水的对流对比空气的对流,水压使水流运动联想到电压能否使电荷移动.从逆向思维提出问题:解释为什么陨石坠落大气中有耀眼的光芒,可以设想成如果没有大气会有这种现象么?冰可以化成水,那水可以结成冰吗?从横向发散思维提出问题:电灯为什么会亮?灯丝为什么有粗有细?什么时候会亮?会暗?会变黑?容易断丝?断丝后搭接起来什么地方又最容易断丝?等等.

(2)依托评价、强化学生的提问能力

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养成的,如何让学生的提问成为一种习惯,这就需要评价为依托.《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本身具有教育性,是人与人互动与交流的过程.利用评价对成就进行鼓励,对于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所以,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提出的评价方向,善待学生的提问,使学生在得到积极肯定评价中强化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这不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而且保护学生提问、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乐于提出问题.同时,处于初中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期待得到老师和同伴的欣赏与肯定,根据这样的心理特点,我通过评选一周最佳提问者、一周最有价值的问题、一周最有创意的问题等活动,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有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通过不断营造氛围、设计问题环境、教给学生提问方法,引导学生产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渴求和,进而使他们在面临某一情境时会自发地产生“为什么”“其中蕴含着什么问题”“怎样设法去解决”“有没有新的问题”,这对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对于推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