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视域下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机制

更新时间:2024-01-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992 浏览:159204

【摘 要 】 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去研究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机制是一个新的思路和新的途径.本文从社会资本与社会稳定间的关系出发,将社会资本的影响划分为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提出了从改善社会资本环境、加快地域经济发展、推进文化交流整合、引导宗教信仰发展等四个方面积极构建社会稳定机制.

【关 键 词 】 社会资本 社会稳定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 机制构建

社会稳定在当代中国是最重要的政治目标.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没有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就不会有西部地区的社会稳定,更不会有全国的社会稳定.当前,维护民族地区尤其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社会资本理论在强调人与人之间信任、互惠、规范与网络关系中所追求的协作、和谐与社会稳定的目标相融合.中国传统深厚的人际关系网络和民族特征(宗教)对于其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从社会资本的角度研究如何实现社会稳定尤其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机制是一个新的思路和新的途径.

一、社会资本理论与社会稳定的内在联系

社会资本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新经济社会学中演化出来的一种新兴且发展十分迅猛的理论.最早独立使用社会资本的是汉尼芬(Hanifan),他用其来说明社会交往对教育和社群社会的重要性.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Bourdieu)正式提出社会资本的概念,他认为社会资本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集合体,这些资源同对大家共同熟悉或认可的制度化关系持久网络占有联系在一起.1988年,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James Goleman)把社会资本定义为个人拥有的社会结构资源,其内容包括社会团体、社会网络和网络摄取.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家罗伯特普特南(Robert Putnam)在论述意大利民间团体时,将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组织中诸如人际网络、规范和社会信任感之类的一些特征,他们能促进为了共同利益而进行的协同合作、降低交易成本,通过协调社会互动提高社会效率.1995年,美籍日本人福山(Fukuyama)在《信任,创造社会财富与经济繁荣》一书中提出,社会资本是这个社会的成员共同遵守的一套非正式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它们包括诚实、互惠和信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视社会资本是一种自觉形成的社会规则.它体现于社会各组成部分的关系中,体现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它只有建立在民间团体和组织所达成的协议的基础上才可能是稳定的.但是,不论从哪个角度解释,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学者们大都是从社会关系这一角度来进行阐述的,都包含了社会资本的几个关键核心点:社会团体、信任、社会规则、协同合作.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资本是建立在西部少数地区民族文化、道德、宗教观念及民族和谐基础之上,蕴含于西部少数民族社会结构之中的.该社会资本具有独特的民族色彩,它的形成与发展根植于西部少数民族特有的生存、生产和社会形态,与西部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宗教观念、道德、民族经济等因素息息相关,不仅关系到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的发展,而且关系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进步、生态环境的保护、民族的平等团结以及国家的政治安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各个民族因其特有的民族特点而区分为不同民族群体并呈现一定的民族差异.这些民族差异表现在语言、宗教、风俗习惯以及生活方式等各个层面.而这些迥然各异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之间极易发生冲突,政府部门稍微处理不慎就可能会导致冲突加剧.因此,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问题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往往涉及到整个民族或许多民族,有时一个地区发生的民族社会问题,可能对其他地区同一民族都产生影响,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社会稳定学认为,维护社会稳定或治理社会不稳定的关键是消弱或者消除社会人群之间利益矛盾和利益斗争.而社会资本所强调的人与人之间信任、协作、互惠、规范与网络关系可以消除、弱化人群利益矛盾和冲突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因此,通过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以一种新的思路和新的途径研究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社会资本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作用

1.对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

(1)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生存和发展条件得到改善.首先,社会资本中的信任可以大大降低交易费用,个体居民利用它作为纽带或介质可以集中大量的物质资源.其次,社会资本作为一种支持性社会关系网络,有助于化解居民生产和生活风险,起到一定的社会保障作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环境恶劣、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个体居民抵御灾害能力十分有限.社会资本可以小范围地解决互助、贫困以及医疗、教育支助等问题.最后,社会网络可以为居民就业提供信息来源,增加居民的就业机会.

(2)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居民行为不断规范、群体间关系逐步协调.首先,社会资本可以有效规范居民行为、促进合作,是建立社会秩序的主要工具.作为社会资本的互惠规范是对互惠的一种规制和约束.互惠规范可以促进互利主义道德观念在群体中的普及和发展,从而有效抑止自我主义和利己主义道德观念.因此,基于信任和规范的社会资本有助于规约人们的行为,达成相互的沟通、理解和合作,并在重复博弈中形成固有的惯例、规范和遵规行动,进而形成一种整体性社会秩序,从而达到民族和谐与社会稳定.其次,社会资本可以有效协调不同价值观和利益冲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间存在着较强的利益冲突和信念冲突.而不同群体之间缺乏有效的诉求和沟通途径是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民间组织和相似度检测机构等社会资本网络可成为民众的发泄渠道,可有效减少、协调彼此间的利益冲突和信念冲突,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

(3)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相处融洽.在一个共同体中,公民参与网络越密集,其公民就越有可能为了共同的利益进行合作,越有利于公共精神的形成.同时,公民参与网络最终会形成相近的价值观和社会信仰.这种价值观和社会信仰的认同,能够指导和调节个体和群体的行为.由网络中形成的社会资本使各少数民族间更加融洽地相处,凝聚力明显地增强,从而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4)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宗教信念、民族习俗可以有效解决政府和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民族地区市场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政府调控机制又不能够延伸到各个地区.对于政府和市场未能有效解决的问题,有效的社会资本,如宗教信念、民族习俗等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宗教具有庞大的组织机构,通过一个共同的宗教信念把不同地区、不同语言、不同职业、不同地位的人们聚集起来,遵守共同的市场规则,共同参与各种市场经济的活动,从而实现其良好的引导作用.民族习俗是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习惯,通过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对市场经济有利方面的民族习俗社会资本积极发挥、利用来发展本地区的经济以提高社会稳定因素.

2.对社会稳定的消极作用

(1)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缓慢,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西部许多少数民族在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大跨度的社会形态转变,大多数地区从自给半自给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巨大的社会制度变迁造就了十分突显且影响深远的社会资本时差现象.直接表现为这些地区在完成社会制度形态的转变后,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以传统农业为经济基础的社会资本结构,社会资本的农业性特征并未得到扭转,甚至由于文化的保守性使之更加强化.社会资本中的消极因素长期固化,使得经济增长速率缓慢.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落后于东部等发达地区,东西部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出现.

(2)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文化的负面影响,不利于社会稳定发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作为我国宗教信仰集中地,藏传佛教、伊斯兰教、东巴教、毕摩教等都集中在这里,宗教文化成为西部少数民族社会资本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它在西部各族人民的精神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已成为人们思想文化的中核,渗透到教育、生活和传统习俗的各个领域.而宗教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样显而易见,如藏传佛教重来世轻今生、重精神寄托轻物质消费的价值观极大限制了扩大再生产;伊斯兰教教旨导致的宗教冲突对生产造成了巨大破坏,宗教文化天然形成的封闭、自我循环的文化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着异质文化的冲击,极易造成人们思想的僵化,不利于构建积极的社会资本,在极端的情况下容易产生极为不利的社会安全问题.

(3)西部少数民族亲缘体系弊端的存在,制约着社会稳定.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中,以血缘、亲缘为纽带的家庭及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人际交往主要局限在家庭内部,再逐渐扩大到亲戚邻里.亲缘信任体系仍然占主导地位,这是一种封闭的、狭隘的信任体系,会阻止家族成员接受外部环境的有益影响,会引发对非群体成员的不信任、褊狭甚至仇恨和暴力.一旦民族情感或民族意识被触发,往往会表现得异常强烈,极易引发民族冲突和社会动荡,最终导致社会信任程度下降.因此,存在严重弊端的亲缘信任体系的封闭运行与日益强化,不仅弱化了社会资本的聚合能力,阻滞了社会资本要素的流动步伐,而且给以尊重法律、崇尚制度、平等自由、追求和谐为支撑的新型社会信任体系的建立产生了严重制约.

(4)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民众消极心理和文化负作用于社会稳定.文化与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息息相关,文化的贫困会导致经济的贫困.人类学家刘易斯首先提出贫困文化的概念并分析到:棚户区的孩子,到6-7岁时,通常已经吸收贫困亚文化的基本态度和价值观念.因此,他们在心理上不准备接受那些可能改变他们生活的种种变迁的条件或改善的机会.中国民族地区的文化总体上讲是一种贫困文化,民众价值观品位低、小农意识强,思想比较封闭、守旧,平均主义的消极心理严重.同时,民族地区也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汇聚地.这些不同的文化,一方面产生了影响社会发展的保守心理、自卑心理、狭隘的地域认同意识等等,另一方面产生了影响社会稳定的平均主义心理、单一民族认同心理、民族偏见心理、民族歧视心理、民族分离心理等消极心理.各个文化之间缺乏相互联系性和相互依赖性,不但很难沟通,而且比较容易导致矛盾和冲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利益分配格局的不平衡、收入差距和各种矛盾被不断放大,激发民众对社会和政府的不满,影响着社会稳定.

三、社会资本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机制的构建

1.改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资本环境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所拥有的社会资本作为其社会共同体所特有,对维护民族认同与团结,促进民族壮大与发展至关重要.改善西部少数民族社会资本环境作为促进社会资本进步的重要手段,必须改变大汉族主义思想和漠视少数民族发展的倾向,纠正对少数民族的扶持仅仅限于给钱、给物等接济行为的狭隘认知.在充分尊重少数民族人口意愿和保证民族地区社会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切实将以人为本、保护为主作为西部少数民族发展最基本的定位,将对社会资本的开发和提升作为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核心动力,采取坚决的措施,创造良好的环境,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怎么写作.如通过广播宣传、电视教育、开会论证、座谈交流以及加强沟通等方式,全力营造尊重知识、科学、敢于创新的社会环境,营造出健康、和谐、文明、进步的社会资本环境,培养出融合区域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科技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于一体的文化生态系统.

2.加快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发展是维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基石.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贫穷造成的.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相对封闭和历史发展的原因,西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边远山区及贫困地区,基本游离于现代社会文明之外.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民族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严重失衡,差距越拉越大,民族地区民众难免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心存压抑和不满.在这种情形下,经济问题容易转化为社会问题.要从制度上向西部各族人民的利益倾斜,经济发展能保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各种国家经济政策和经济措施富有成效,从而促进社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既有利于民族社会的均衡和平衡的调整,也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稳步增长,保持民族地区的经济稳定.

3.推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交流整合

西部少数民族社会资本的某些历史积淀已成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痼疾,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不断推进广泛的文化交流与整合.民族地区最大的比较优势在于其民族特色产品和民族文化,民族特色产品在本质上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因此,必须把打造优势民族文化产业作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在加强保护原有社会资本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推出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民族文学、戏曲、音乐、舞蹈、美术、工艺、建筑、风情、服饰、饮食等文化艺术品牌,创造更多更好符合市场需要、满足群众需求的民族文化产品,在可能的情况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经济优势.充分利用发达地区文化溢出效应和知识经济浪潮的优势,以交通、通讯、媒体等现代传播手段和工具推动文化交流与互动,不遗余力地促进西部少数民族社会资本与国内外先进文化的借鉴与融合,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中有益的部分,产生新的社会资本因子.加大西部民族地区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力度,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支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积极参与全球性、区域性和双边、多边合作.

4.引导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宗教信仰与社会稳定相适应

宗教问题是一个敏感性问题,能否引导宗教与我国社会发展相适应对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是非常重要的.积极引导宗教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国家的社会制度,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宗教活动、宗教团体及宗教组织的有关活动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因此必须在国家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民族地区宗教林立,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三股恶势力”蠢蠢欲动,宗教成了境内外敌对分子颠覆和分裂国家的主要工具.必须加快宗教立法,对其进行严厉的打击.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怎么写作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引导宗教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党和政府积极的引导,同时也需要宗教界自身不断努力.此外,要鼓励和支持宗教界发挥宗教中的积极因素为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怎么写作.

【参考文献】

[1] 黄锐:社会资本理论综述[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6).

[2] 姚福喜、徐尚昆:国外社会资本理论研究进展[J].全球视野,2008(5).

[3] 王晓明:社会资本理论发展演化的探析[J].生产力研究,2005(6).

[4] 赵曦、成卓: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资本建设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12).

[5] 辛文卿:社会资本与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关联分析[J].前沿,2010(23).

[6] 谢俊春:论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指标体系及其实现途径[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9(1).

[7] 高永久: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思考[J].兰州大学学报,2003(3).

[8] 周立军: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民族地区社会稳定问题研究[J].政治与社会,2010(6).

[9] 吴永刚:宗教问题与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11).

[10] 何高娃:论民族政策与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11).

(责任编辑:林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