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纳理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727 浏览:8498

摘 要 :十七大召开以来,构建和谐社会成为社会各领域的热点议题.本文首先对和谐社会理念进行了梳理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从教育学领域”全纳社会“的视角借鉴教育学”全纳理念“的核心价值,以探讨全纳理念的现实意义.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中国不屑奋斗的目标.实现经济更加发展、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殷实是一个过程,全纳理念从社会公平正义角度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 键 词 :全纳;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D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10-0017-02

一、和谐社会的理念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术界主要有两种界定.观点一是根据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对和谐社会部分的论述归纳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观点二是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属性来看,它应该是一个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换言之,它是一个能够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一个消灭了剥削、消除了两极分化,人们能够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等相处、协商、自由发展的社会;一个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综合以上观点我认为,和谐社会从整体而言是一种各方面利益协调的、有层次的和谐,从局部而言采取的是一种在处理不和谐现象和原因时将其视为一种机遇和挑战的动态方式,总而言之是一种包容型的社会.

二、全纳理念

(一)全纳理念产生背景

全纳的理念源于教育领域.“全纳”一词运用于教育,最先是在特殊教育领域,后来逐渐发展到普通教育,成为了“全纳教育”这个特定的专业词汇,便具有其特定的社会政治含义了.全纳教育的目的是建立全纳社会.全纳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初衷是从关注残疾人开始的,它反对传统的对残疾人进行隔离式的特殊教育.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到今天,全纳教育已经大大超出了他本身的意义,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的有关全纳教育的人权观、观、平等观和价值观.“全纳”英语释义为“inclusive”,是形容词,其名词形式为inclusion,主要强调将某一部分纳入到整体中来,其反义词是“exclude”(排斥).由此可见,全纳的核心理念是和排斥相对的.然而,我们可以看到,英语中inclusive的汉语翻译是纳入、包括进来的意思.全纳并不是将一些学习者怎样整合到主流教育体制中的问题,而是一种着眼于如何改革体制以满足所有学习者不同需求的理念.

(二)全纳理念与全纳社会

当今的社会,对于有意义地参与经济、社会、政治和社区文化生活的排斥,是个人乃至社会所要面对的最为重大的问题之一.这样的社会既没有效率也不合理.当代教育走向全纳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上或者组织形式上的变化,而是一种哲学体系清晰的律动.全纳教育的和核心是受教育的权利,体现的是一种平等、共处的理念.将特殊性的学龄儿童看作是合理存在,纳入普遍性的体系看作对教育的一种机遇与挑战,而不是包袱.全纳不仅是教育范畴内的问题.事实上,从全纳理念提出的一开始,就紧密地与社会和人权联系在一起.全纳是“以一种人权的方法来对待社会关系和社会条件,它所设计的目的和价值观是整个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全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人人受欢迎的、反对歧视和排斥的全纳社会.在全纳社会里,没有歧视和排斥,每个人人都将会受到尊重和欢迎.教育,只是实现全纳社会的一个手段和途径.

1994年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明确宣布:以全纳为导向的普通学校是反对歧视态度,创造受人欢迎的社区,建立全纳社会以及实现全民教育的最有效途径.

当今社会中多元文化共存,如何让多种具有差异的文化和谐共存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全纳理念是这样一种理念:欢迎差异、尊重差异、理解差异.首先认识和肯定社会是有层次的社会.然后对于差距采取一种主动理解、主动尊重的态度.如何从体制改革出发协调社会不同阶层的利益,是全纳理念的体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按照全纳理念,教育的功能,已经开始了从适应学校到个性化与社会化的转变,这也是一种范式的根本转换.

三、全纳理念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教育,一开始就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育的发展对于社会发展和稳定起着巨大的作用.而起源于教育领域的全纳理念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诸多的启示.

1.全纳的人权观

在全纳理念的发展和研究中必然有一种社会政治观,这就是人权.全纳教育,一开始就是将人权观作为基础,强调受教育是一种权利,任何人都有权利接受教育.因此,全纳教育的核心就是受教育的权力,按照全纳的要求,在美国已经实现了”零拒绝“,即美国各州及地方教育机构不能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拒绝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要求.全纳人权观的核心意味着人的起点平等.今天的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阶段都享有更多的权利和自由.和谐社会的构建,从实现起点平等开始,提供合适、优质的教育以满足不同人的需求.和谐社会的构建,包括很多方面,教育、医疗、就业、分配、社会保障等等,这些问题,仅仅依靠看不见的手是不能解决的,尤其是对于社会弱势群体而言.既要保证其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平等性,也要保证”零拒绝“的全纳哲学理念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2.平等观的要求

(1)消除排斥.全纳理念高举反对排斥的大旗,无论一个人的出身背景、经济、地域背景还是肤色、身体残障,都是这个社会的一分子.社会有义务也有责任接纳他们.能否接纳并为这些受到排斥的弱势群体创造和谐安定的生活是整个社会是否达到和谐的标准.只有人人都受到尊重和欢迎的社会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不可否认,无论在教育领域还是在社会领域,排斥现象还是存在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地方保护主义等社会的排斥现象还是屡见不鲜.在我国,社会群体弱势化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社会中的各种社会排斥.我国社会的弱势群体主要受到经济的、制度的、社会关系的等多方面的社会排斥,同时这些社会排斥加剧了弱势群体的边缘化状态.反对排斥就要对那些可能会受到边缘化,排斥的群体给予特别的关注.也就是说,在制度层面上,对这些部分人给予关注和消除经济排斥、政治排斥、以及福利制度排斥.

(2)反歧视.全纳教育理念认为”“以全纳为导向的普通学校是反对歧视、的最强有力的方法,创造一个受人欢迎的社区、,建立造一个全纳的社会和实现全民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也就是说反对歧视的最强有力的方法首先从形式上消除差异,将特殊群体纳入受普通教育,从教育模式上消除了特殊群体的差异.就整个社会而言,对于不同肤色、名族、出身背景、地域或者是残疾人士以及其他特殊人群的歧视,是构建全纳社会以及和谐社会的主要障碍.从经济上讲,收入分配的差距扩大致使房屋住宅呈现分化为“穷人区”“富人区”的特点,甚至有人认为住宅小区就应该划分为“穷人区”与“富人区”以适应不同的社会需求,就像美国曼哈顿有著名的“富人区”,也有哈林区那样的“穷人区”.社会分层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人为划分“富人区”“穷人区”不能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反而会增加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因为这种划分是建立在不平等、歧视的基础上.

3.积极的参与观.

作为学校、社会的一份子,每一个人都应该把自己当作社会的主人,融入社会、改造社会.反过来,学校和社会也应该积极创造机会,鼓励人们参与.“重在参与”这一词是全纳理念的精髓之一.上文已经说过,全纳教育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全纳社会,在这个全纳的社会集体中,人人参与,大家合作,每一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员,人人都受欢迎(everyone belongs, all wele).从政治学上讲,有人将民众的政治参与划分为冷漠型、顺从型、参与型.构建和谐社会,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就需要民众具备对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政治参与的广度与深度与既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又与一个国家当前的政治体制政治制度有关.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一种臣属型的政治文化,其特征是主权在君,人民群众被称作臣民、顺民、草民,他们在政治生活中的基本原则就是服从,对政治参与抱被动、消极的态度.尽管当前我们的政治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然而,一方面传统文化对于民族个性、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影响是长远的,另一方面参与渠道与方式的不完善,也使积极参与政治成为少数人的活动.而全纳理念是将所有人都融入一个体制,使每个人都把自己当作集体的一份子,不是被歧视被排斥.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有公民的广泛参与,没有公民的政治参与,就没有真正的政治文明,也就没有真正的和谐社会.因而,在这个方面,全纳理念和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是想契合的.

总之,构建和谐社会,消除不和谐现象,就要对现有利益和资源进行重新分配以实现社会平等.在全纳理念中,全纳教育不仅仅具有成本效益,而且有很高的成本效益,并且充分体现了“平等是通向优秀的途径”.如果用一种社会整体观来看待我们整个社会,实现和谐的有效途径是平等对待所有公民,提供同质的社会怎么写作,对部分弱势群体进行特别的帮助比重新建立制度政策的成本要低得多.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