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冲突理综述

更新时间:2024-03-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074 浏览:141492

摘 要:社会冲突问题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思想理论来源,对于认识和解决现代社会的冲突与矛盾提供了具有启发性的思路和途径.在对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的具体研究过程中,坚持把该理论纳入到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进行综合分析,力图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等不同思维向度对其进行阐释.

关 键 词 :马克思; 社会冲突; 矛盾; 利益冲突

马克思的社会冲突理论是马克思关于社会批判的重要理论.马克思对于社会冲突问题的论述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批判基础上的,虽然马克思并没有就社会冲突问题专门著书立作,但是在他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等诸多著作中都有过详细的分析和论述.其主要观点有三个方面: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呈现出的规律性冲突,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构成了一切社会冲突与矛盾的总根源.马克思在论述社会冲突的过程中,对于社会冲突根源的论述是最终使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和其他社会冲突理论区别开来,且先进于西方唯心主义历史观指导下的现代社会冲突理论最重要的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包含的两对矛盾运动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它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产生和发展;另一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又受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制约,它的解决有利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解决.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生产方式或经济因素起着决定作用,但上层建筑即政治和社会意识也同时发挥着巨大的能动作用.人类社会五种不同的生产方式,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更替,是以社会基本矛盾为根本动力推动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是社会形态经历由低级到高级不断演化和变革的根本原因.因此,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五种社会形态,历史上发生的一切社会冲突无不孕含其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明确指出:“按照我们的观点,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①之后紧着又说:“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这种矛盾每一次都不免要爆发为革命,同时也采取各种附带形式一表现为冲突的总和,表现为各个阶级之间的冲突,表现为意识的矛盾、思想斗争等,政治斗争等” ②他还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③


马克思对于社会冲突的阐释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展开论述的,具体来讲,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孕育并推进了社会冲突,并在不断丰富社会冲突的范围、主体、成因和形式的同时,决定了社会冲突在不同社会形态中的地位和历史命运.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阶级冲突构成了社会冲突的重要方面,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④ “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⑤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运动发展,社会冲突的主体也相继得到扩充,出现了以集团和社会组织为类型的新型冲突主体比如阶级、民族、国家等.同时,社会冲突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在社会结构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社会冲突的范围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冲突的形式也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决定了社会冲突在各个社会形态中的性质和地位.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呈现对抗性,阶级冲突成为社会冲突的最重要方面,体现出不可调和的特点,居于社会冲突的主导地位.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不再呈现对抗性的一面,因此社会冲突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存在于社会内部.有必要进行说明的是,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表明,一些形式的社会冲突将伴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从有到无,正如它们当初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发展从无到有,如阶级冲突、民族冲突和国家冲突将随着阶级消灭、民族消失和国家消亡而退出历史舞台.

2.上层建筑范围内的冲突

阶级斗争作为阶级社会中社会冲突的主要形式和内容,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因此社会冲突问题研究尤其是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整个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为西方现代社会冲突理论发展繁盛提供了理论生长点,成为西方现代社会冲突理论研究的前提和出发点.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阶级成为社会冲突的重要主体,不同阶级之间发生的冲突自然构成社会冲突的主线和重要方面,因此马克思在《宣言》中开宗明义地讲:“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⑥这句话表明,阶级斗争构成社会冲突的重要内容,被视为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对于这一定位,马克思和恩格斯讲:“根据我们的全部经历,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将近四十年来,我们一贯坚持阶级斗争,认为它是历史的直接动力,特别是重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认为它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 ⑦在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再次立场坚定地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重申了这一定论:“只有故意闭起眼睛的人才看不见,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 ⑧在对阶级斗争的定位和功能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之后,需要对阶级斗争的内涵作进一步阐释.经过对阶级冲突的发生范围进行细致考察后发现,阶级斗争作为阶级冲突和社会冲突的重要方面,指向的是根本对立、不可调和的不同阶级之间发生的斗争,以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等不同形式存在,其中暴力革命是最高形式.然而,除阶级斗争之外,阶级冲突的全部内容中还存在着不同阶级之间、同一阶级不同阶层之间的可控的非对抗性冲突.这些阶层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仍然存在一些具体利益的差别和对立,例如统治阶级内部的纷争和人民内部之间的矛盾.对阶级冲突的这两个方面的划分是十分重要且有必要的,长久以来一些学者坚持把马克思的社会冲突理论和阶级斗争学说完全等同起来,造成了现实中对敌我冲突和人民内部冲突的混淆.阶级冲突具体包含的这两方面内容,实质上是发生在不同层次的生产关系之间的斗争,其中由阶级斗争推动的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核心动力. 3 社会冲突的实质是利益冲突

马克思是以他身处的资本主义社会为范本,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冲突和矛盾的考察,阐发了他独具特色的社会冲突理论.在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冲突现象进行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他揭示出社会冲突只不过是资本主义社会根本矛盾的表现形式,而蕴藏在冲突表象下不同社会主体利益诉求的对立和激化,才是一切社会问题的症结.因此,在讨论社会冲突和利益冲突之间的关系时,首先必须对利益和利益冲突的概念进行简单解释.据赵家样主编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一书, ⑨利益是“需要主体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相似度检测、以社会实践为手段,占有和消费需要对象,从而使需要主体和需要对象的矛盾状态得到克服,即需要的满足.”各个层级的不同社会主体(个人、集团、国家)满足自身需要即追求利益的行为伴随人类社会始终,成为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由此产生的不同利益诉求之间的对立和激化构成了表现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内的一切社会冲突.

首先,利益即需要的满足必须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相似度检测、以社会实践为手段,这就决定权力、名誉等稀缺资源必然变成社会主体谋取利益的工具.作为不同社会主体的政党、企业、教会、工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和集团、个人在掌握权力之后便建立起一套制度化模式,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相似度检测、以一定的社会实践为手段,提出并满足着各自的利益诉求.于是,不同社会主体之间对于权力和利益等稀缺资源的争夺促使了冲突性利益群体的形成,为社会冲突的存在提供了物质载体,是冲突形成机制的第一个环节.

其次,在冲突性利益群体形成之后,各利益群体内部和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诉求的差别为冲突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这也是冲突形成机制中对利益内容的规定.利益的实现即需要的满足总要化解需要主体和需要对象之间的矛盾状态,因此利益总是一种具有主体性的存在,离开社会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利益是无法实现的.这种依附于不同社会主体而存在的利益之间,即使存在一定程度的共享,还必须看到利益之间的差别和对立.

最后,逐利行为是利益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谋求利益的社会活动,是利益主体满足需要、实现利益的最终环节.利益主体在逐利行为中,都会奉行自利性原则,因为人的行为动机都是趋利避害的,目的都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无论利益主体在追逐利益活动中的行为动机是如何的“理性”,掌握的信息和知识是多么的“完备”,由于利益的差别和对立,事实上任何人都无法保证与其他人的逐利行为保持一致,因为一切利益主体都有一个内在约束即资源的稀缺性.于是,在利益格局中处于劣势地位的利益主体力图打破不平等的利益格局,以改变自己的处境;相反,在利益格局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利益主体则竭力维护现存的利益格局.在这场利益博弈中,如果其中一方利益主体的行为对另一方构成威胁时,由利益差别和对立而导致的在冲突性利益群体之间发生的社会冲突便形成了.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81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81-82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32-33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423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705

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2

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

⑧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9-250

⑨ 赵家样等主编:《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新编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8:294

作者简介:鸣(1990-),男,汉族,辽宁抚顺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