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合理预习,提高课堂有效教学

更新时间:2024-04-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901 浏览:33739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也不例外,每一堂课之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也要做好准备,这种准备我们把它叫做“预习”.

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发展得更好.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却是忧虑重重,很多人觉得预习了学生可能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失去新鲜感,了解了有关学习内容会降低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知道了知识的有关结论接下来上课老师讲什么?等需不需要预习,教师争议颇多.那么,怎样看待预习?数学教学需要怎样的预习?预习之后应该怎样去实施?下面是我在学习和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学生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它可以使每位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要求,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便于因材施教.

1.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复习、掌握一些旧的知识,初步认识知识的构架和网络,为完成由旧到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知识迁移奠定基础.也就是说,课前预习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

2.通过预习,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将一些简单易懂、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进行了内化,并有了困惑和疑问,在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这样既节省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的探讨时间,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

3.通过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自学能力的舞台.预习时学生会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这个过程正是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将逐步提高,课堂上的表现也会显得得心应手,增加了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二、如何设计学生的预习过程

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总不忘加上一句:“做完作业,有时间的话可以把明天要学的内容先预习一下.”这句话几乎成了许多教师的“口头禅”,但学生知道如何预习吗?

小学生年龄小自学能力有限,预习时常常不知从何下手,很多学生仅仅是看数学书,难以深入理解教材.这时教师应以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和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为主要切入点,要防止出现“今天请同学们回去预习第几页到第几页”这样空泛的预习要求.预习的习惯需要培养,要有预习的要求和提纲.

1.首先要求学生对预备的教学内容进行精心浏览,把读不懂、看不明白的地方用笔做上记号,以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认真听讲.

2.设置“预习纲要”让学生知道从哪几个方面着手预习,要弄清楚哪些问题,并根据纲要尝试解答.举个例子,如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时,“预习纲要”是这样安排的:


1.2的倍数的特征是怎样的?

2.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偶数?0是偶数吗?为什么?

3.5的倍数的我特征是怎样的?并在书上把5的倍数圈一圈.

4.难点: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5.尝试解答:教材“做一做”.

6.想一想:还有什么疑问,请在书上记录下来,请作好课堂提问.

3.要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学生预习后,根据“预习纲要”

完成预习所要解决的问题,并要学会质疑.一般我让学生尝试这样去思考:(1)通过预习,我学会了什么?——即预习部分主要研究了什么知识?解答的方法是什么?(2)通过预习,我想到了什么?——即预习部分和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是有联系的?有什么联系?(3)通过预习,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总之,正确引导学生预习,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要贵在坚持,不能时搞时停,并要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我们今天指导学生的预习,是为了明天让学生自己学会预习,丢掉“预习纲要”这个拐杖,逐步走上自主预习的道路.

三、如何构建预习之后的课堂

预习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一座桥梁.预习之后,一部分学生已经粗略地了解知识,但并不知其所以然,这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平台去交流.

我认为预习后的课堂教学,应该先和学生交流预习成果,展示学生预习后的真实现状,把握好教学的起点.作为教师要重视预习作业的反馈功能,以便进一步的确定当堂课的重难点、课堂知识容量和教学进度等目的,这就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由教参、教师主观预定的刻板盲目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使课堂变成师生间双向交流的场所.

1.及时评价预习过程

新教育一直倡导“学程导航”的课堂理念,课堂上一定要及时交流学生的预习情况.如《认识百分数》一课,经过课前的预习,一开课我直接揭示课题,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接着让学生在小组内根据预习提纲进行交流,为提高小组交流效果,一般都事先做好合理分工,让交流讨论更具有实质性.然后在集体交流时,教师只要把学生讨论的内容适当引导,再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建模,不用再把知识点一一讲述了,接着出示一些练习题巩固新知,拓展升华.当然不同的学习内容可以设计不同的预习提纲和教学过程,要注意因材施教,这样的课堂,学生想得多,说得多,交流的多,体验的也多.

2.充分利用预习结果

学生是需要被肯定的,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预习的结果,他们才会觉得预习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才会乐意去做,并能长久地坚持下去.如在《克和千克》这一内容的教学前,学生进行了预习,带来了1千克重的物体,并在商场了解了一些物品的重量.课堂上,我直截了当地问:“你知道哪些关于克和千克的知识?”有的说:“我知道了1千克等于1000克.”有的说:“我知道他们是重量单位.”还有的甚至能说出1千克就是1斤.当我请他们拿出1千克重的物品,并向其他同学介绍你所带的1千克的物品的个数时,同学们的表现更是踊跃.有的拿起苹果说“1千克苹果有5个.”有的说:“1千克的橘子有8个.”大家你一句,我一句,人人都有话说,脸上洋溢着的分明是成功的喜悦.有了这样的体验,预习就已经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了.

学会学习将终身受益,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家说过:“预习是合理的‘抢跑’”,学生一旦掌握了预习方法,一开始就“抢跑”领先,有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使学习变为主动,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