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揭题成为课堂最熟悉的“陌生人”

更新时间:2024-02-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375 浏览:144744

有人曾对住在森林公园的一对夫妻羡慕不已,因为公园有清新的空气,有大片的杉树、竹林,有幽静的林间小道,有鸟语花香.然而,当这对夫妻知道有人羡慕他们的住地时,却神情诧异.他们认为这儿没有多少值得观光和留恋的景致,远不如城市丰富有趣.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教学的“游客”是学生,当学生观看有着太多“相同”的课堂教学,会不会也有“见异思迁”的渴望呢?审视我们平常的小学数学教学,对于课题的导入大部分老师多半采用匆匆几句导入,甚至开门见山式揭题,以给学生较为明确的心理定向.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提供一种既令人愉快又有用的东西,当学生的思想经过这样的准备之后,他们就会以极大的注意力去学习.”这份“准备”不仅是在情感和兴趣上的,如果“准备”中还蕴含所教内容的深层次联系,为后面的新课埋下伏笔,那就有了理性的意味.笔者认为,作为导入课题环节,教师要努力改变自己惯常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创造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让学生总能在熟悉的老师身上找到一些新的风景,切不可因为课堂时间不够而草草敷衍,应该在导入中萌发学生的智慧火花,建立教学中既熟悉又陌生的距离,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谈话揭题:蛰伏深意,顺势而为

导入自然,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顺应教学发展的线索,不露痕迹地加以引导,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理解更加到位.王尚志教授曾经精辟地说:“好教师帮助学生会不露痕迹,学生还以为是自己想出来的.”引导自然,贵在顺势而为.即关照教学目标达成之势,顺应学生认识状态之势,揣摩学生思维发展之势,通过肯定的评价、委婉的否定、或明或暗的提示,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走向深入.自然的引导不是刻意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当时的状态下就“应该这样”.自然的教学状态是本真的教学状态,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意境深远.下面以一导入片段说明: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东、南、西、北”

师:同学们好!老师听说二1班的小朋友都非常可爱,请大家自我介绍一下.

师:能介绍一下你周围的人吗?学生回答.

师:哦,老师知道了.他说得非常清楚.如果他只说:旁边是谁,能行吗?

生:不行,这样就分不清是谁了.

师:我们在介绍的时候一定要说清楚谁在你的前面,你的后面是谁,谁在你的左面,你的右面是谁.这样别人才能明白.在数学中,也有这样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东、南、西、北”.

学生首次接触表示方向的概念——东南西北,往往会很不习惯,表达会有一定困难,容易错位.为了突出强调“关系”,在课始的交流谈话中老师自然利用学生所在座位的关系,引导到两个数之间也有这种关系,在描述的时候注意说明“谁在谁的哪一面”.这样做,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催生他们学习方向的好奇心,又很好地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方向”、“左右前后”这些关 键 词 上,为后续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缩句揭题:梳理脉络,拾级而上

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知识的获取,主要不是靠实物实验,而是通过思想上的实验,进行紧张的思维活动.”任何一种知识的接受必然要经历一个自主内化和自主建构的过程.即必须通过自身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感知、体验、感悟,才能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下面以一片段说明.

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有关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文字题

师:暖暖的春风吹在我们脸上.

生:老师,这是什么题目呀?

师:你们会不会缩句?

生:会,春风吹在我们脸上.

师:下面在看一看这一道应用题,小军写了3本单价5元的笔记本和1只单价20元得书包一共要多少元?你会缩句吗?

生:这种句子怎么缩呀?

师:这句话里说的谁和谁一共要多少元?

生:笔记本和书包一用要多少元?

师:会列式吗?

生:会.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语文所贯用的“缩句”方法来找句子主干,帮助理解较复杂的文字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在数学教学中融入语文的教学思想,本身就具有一种新意,对于学生来说也感到非常的惊奇,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奠定了心理基础.其次,较复杂的文字题,对有些学生来说感到无从下手,构成了一定的心理障碍,而通过“缩句”很快就能找到句子的主干,也就是解决文字题的关键所在,从而化难为易,由易到会.因此语文是数学的基础,特别在解决一些较复杂的文字题、应用题的时候,也很有必要运用语文所学的知识,或者实践中的经验.这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做到活学活用.

三、游戏揭题:重返生活,洞悉细微

“生活世界”是“数学世界”的根基,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原理都可以在生活世界中找到原型.“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其所学材料的兴趣.乐于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同时也是认识世界的最重要的途径.”(布鲁纳语)如果在课堂导入中创造性地将儿童平时经常玩的游戏作为学习材料,犹如向一池明亮清静的湖面投出一颗的石子,荡起儿童情感的波涛,从而唤起他们探究的.下面以《角的度量》片段说明.

教学内容:角的度量

师:孩子们,请看屏幕(出示第一个倾斜度较小的滑梯)玩过吗?

生:玩过.

师:地球人都玩过!(全班学生都笑了)(出示第2个倾斜度较大的滑梯)想玩哪个?

(大多数学生说第2个,教师出示第3个倾斜度很大的滑梯.第3个.可是,大多数同学马上笑着改变了主意——第2个)

师:有人笑了,笑什么?

生:第3个太斜了.

师:这个斜字用得很好.

生:第3个太陡了.

师:这3个滑梯的不同之处在哪儿啊?

生:三个滑梯有高有矮.

师:对,有高有矮.还有什么不同呢?

生:有胖有瘦.

师:哈哈等.是,有胖有瘦.你说呢,小伙子?

生:有宽有窄

师:还有宽有窄.你们说出的这些都有点像.不过有一个很重要的不同之处,那需要有数学的眼睛才能看得出来.

生:角度.

师:哎呀,厉害!是不是这样啊?(抽象出三个角)

生:是.

师:最主要的是它们的角度不同.(隐去两个角,留下第二个滑梯的角)那么滑梯的角多大才算合适呢?这就需要量角的大小了,是不是?

生:是.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板书:量角的大小)

在角的度量中,为什么需要量角的大小,生活中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会找到原型,小游戏让孩子们在变化中体会角度的大小有差异,需要测量角的大小,因此,小游戏虽然耗时不多,但却利于孩子们循着游戏中浅白的道理,向着数学的理性认识迈进,相比精致化的生活经验,简单的生活游戏,让学生重返一下生活周遭,探寻小小细微处的不同,无疑更有利于数学理性知识的生成.

数学史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很紧密.学生新知识的习得、思维的发展必须有一个坚强的“固着点”,这个“固着点”就是学生学习新知所必须具备的认知基础或学习方法.为此,教学时作为导引功能的课堂揭题,就承担着使“固着点”清晰,具有较强固定力的重要任务.我们不妨放下常规的思维,闲庭信步,或侃侃聊天,游戏互动,或数课语上,故事启发,从而给学生带来每一天都是新鲜的气息,让学生在既熟悉又陌生的距离感中迎难而上,探寻知识的高山之巅,从中学生尽情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经验,在达成共识、建构共享、齐头共进的思维发展中实现教学的高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