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演绎别样精彩

更新时间:2024-01-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090 浏览:18522

中国是诗的国度,自古诞生过诗人的地方,注定不甘寂寞,注定彰显魅力.绥阳,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乡有诗方为诗乡,诗有乡始具诗魂”,著名诗人贺敬之寄予的厚望,成了今天以诗歌为代表的绥阳文化的深刻注解.

自隋大业七年(611)置县以来,勤劳善良的绥阳人民,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谱写了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的千秋华章.

翻开历史画卷,绥阳人对文化基因的传承生生不息,他们智慧的光芒在中华文化辽阔的星空中熠熠生辉.

“汉三贤”之尹珍设帐讲学,让蛮荒之地萌发文明新芽;冉、冉璞兄弟筑合川钓鱼城,抵御蒙军改写世界历史;诗人李发模的长篇叙事诗《呼声》,被誉为“中国新诗的一块里程碑”;著名军旅曲作家杜兴成的《战友之歌》,一夜之间红遍军营;一本《中国诗乡》,以独特的视角展示着人性的光辉和艺术的魅力,造就了绥阳、贵州乃至中国诗坛灿烂的群星等

文化有所担当,社会方才和韵充盈.绥阳人勇敢担当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不断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盛产诗歌的绥阳,是贵州高原耀眼的文化地标.新中国成立后,绥阳全县有300多位诗人在《人民文学》《诗刊》《中国作家》等刊物上发表诗歌,出版诗集100余部,200多件优秀作品获国家、省、市级文艺创作奖.两位诗人的诗作编入《中国当代文学史》,14位诗人的诗选入《贵州三十年诗选》,10位诗人的20首诗歌选入《贵州新文学大系诗歌卷》,有的诗歌还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进入新时期,绥阳诗歌得到了长足发展,其诗人之众多,诗艺之开阔,诗坛之繁荣,以及诗歌反映社会生活之广度深度力度,都对过去有所超越.

在绥阳,无论什么年龄,无论什么职业,都有为数众多的习诗者,他们读诗、写诗、论诗,营造起一种崇尚文化的社会风气.这种现象,既是绥阳诗歌繁盛的反映,也是绥阳诗歌相沿成习、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植根于黔北文化的沃土,千百年来,绥阳积累起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如何将人文资源“富矿”转化为强县惠民的“金库”,从而促进文化认同,促进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自觉.对绥阳而言,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历史重任.

“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文化工作,像抓工业项目一样抓文化项目,像培养经济人才一样培养文化人才.”省委省政府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部署在绥阳落地.

“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加强对文化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努力做到懂文化、会管理、善领导.”绥阳始终践行着文化建设的自觉担当.

文化是魂,经济是体,文化的繁荣昌盛,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只有两者的协调统一,才能体现出强劲的竞争力.

当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的自信就显得尤为重要.

绥阳拥有自信的根基和底气.自信,源自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自信,源自坚韧不拔的大山精神;自信,源自包容并蓄的高原情怀.

因为文化自信,绥阳呈现了景观上的多元、形态上的原生、内涵上的厚重、气度上的包容.(责任编辑/李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