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少年审美文化批判

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165 浏览:82268

摘 要 :随着现代学习资源的丰富,教育和文化环境的改善,电视、手机、互联网的普及给青少年带来了新的审美资源.青少年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青少年的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都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同时,由于青少年所处人生阶段的特殊性,在进行审美活动中,他们的审美特征也逐渐偏于审美泛化、感性化、快餐化、娱乐化.如何促进青少年审美文化积极健康地发展,应该在整体的文化构建中实施相应地对策.

关 键 词 :青少年 审美文化 审美特征 对策

一、当代青少年审美文化形成的原因

(一)内部因素:

青春期是一个变化时期,是青少年身心变化最为明显和迅速的一个时期.一方面,青少年在经济上和心理上仍然需要依旧依附父母,另一方面又想寻求一种自我认同感,在这种试图独立与仍需依赖的情绪中踌躇.这时,青少年的同辈群体给予他们在自我认同感上的支撑与肯定,由于相同的价值标准与行为模式,使得他们更加趋同于同伴群体,互相更能理解彼此的语言、交往方式、消费方式乃至服装和发型等细微组成部分都构成了这个群体独特的审美文化形式.

“青少年的发展一方面是青少年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另一方面是青少年以个体身份适应社会即社会化的过程.”①青少年充满活力,刚刚褪去童年时期的幼稚却又保留着那份活力与,思维活跃、不愿墨守成规,以怀疑与好奇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一切,他们对传统价值规范有一定的否定性倾向,但同时,由于青少年身心还不成熟,容易取感性而舍理性,他们对时尚具有本能的敏感、先天的爱好与急切的追求,具有从众的模仿心理和个性表现.他们一方面要发扬自我个性,另一方面又要趋同社会的“群体认同”,这些因素都构成了青少年审美文化特点的内部因素.

(二)外部因素

当代审美文化是指在现代商品社会应运而生的、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的、以现代都市大众为主要对象的文化形态,这是一种带有浓厚商业色彩的、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生产出来的文化.青少年审美文化正是根植与当代审美文化这样的大众文化背景之下,当代青少年的审美文化“是在高新技术主导的电信技术体系中进行的.新的电信技术为了满足青少年消费的需要提供了高效生产、复制和传播声像产品的技术条件”.②

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浪潮下,大众文化日益成为社会文化生活的主体,以现代传媒为特征的大众文化影响下,青少年的审美趣味也发生转向.流行音乐、娱乐电影、通俗小说,综艺节目、网络游戏是现代都市和大众文化社会中流行的文化类型,“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青少年的审美活动已经依附于这些现代技术大众传媒带来的文化产品.随着大众文化的发展与兴起、日常审美文化的流行,青少年文化也呈现出独特的时代特征与审美特征.

二、青少年审美文化的特征

(一)审美的泛化

审美的泛化是相对于传统审美的标准和界限而言的,指的是打破美与非美的界限,使得审美的客观标准不复存在,审美的相对稳定性也不复存在.青少年在审美过程中追求“酷”.酷,这个字在新华字典上的解释是“形容人外表英俊潇洒,表情冷峻坚毅,有个性”.这个字发展到现在已备受青少年推崇.“酷”很显然地成为了一种个性化形式的美,是一种反传统的、另类的、新潮的、出人意料的美.“中性美”近年来受到不少青少年的追捧,这也是追求“酷”的外在表现.“漂亮”可以形容男生,“帅气”可以形容女生,耳环、耳坠、项链不再是女生的专利,男生也趋之若鹜;女生留超短发、穿具有男性特点的服装,背离传统的阴柔之美,向传统中对女性的审美标准发起挑战.


在青少年审美观念中,美的定义与形式已不再单一:传统的民族音乐是美的,新兴的摇滚乐也是美的;保守的旗袍是美的,张扬的休闲服也是美的;古典的黑色长直发是美的,个性的卷发也是美的;讲究韵律的唐诗宋词是美的,反传统的朦胧诗派与伤痕文学也是美的等而在审美活动中,青少年的选择往往更偏向突破传统,选择新颖的具有颠覆性的事物,这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因而,青少年的审美文化活动使审美观念的到了更新,也使审美观念泛化.

(二)审美的感性化

照相机、录像机的出现,以及电子媒介的迅速发展,使现代社会到处充斥着电光形象,“视觉符号不仅取得了霸权地位,而且对其他媒介形式形成了强大的压力和冲击.电视的收视率和图像功能远远凌驾于文字媒介之上,以致某个时间或活动如果没有电视的介入,就不足以引起社会公众的注意力,并获得某种回报.视觉的直观性和诱惑力使得形象比文字更有优越性,从而构成当代社会文化图像对文字的霸权和支配,语言曾经扮演的启蒙角色似乎已经终结,形象的直观性不仅是把握现实的方式,而且是我们的生活样态.”③现代电子传媒制造出持续流动而又变幻无穷的影像,丰富了青少年的业余生活,使得他们目不暇接.

“在这个被图像充斥着的时代:“道德没有了,审美没有了,剩下的只有与大脑脱离的感官和与心理相割裂的肉身,于是人的全部精神趣味就凝聚在感官和肉身上.感官与大脑脱离,全部活动变成对视听感觉的刺激,以及各种变着花样的刺激” ④.在理性逐渐被感性不断替代的年代,不管是主动追求还是被动接受,这一系列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各种感觉、知觉和表象等直观认识逐渐替代了理性,缩小了青少年思考的空间、扼杀了他们对生命价值不断追求的可能性.青少年的审美品位逐渐朝着追求感官刺激和肤浅趣味发展,享乐主义和快乐原则至上.一系列的文化现象导致青少年的审美活动更加感性化.

(三)审美的快餐化

索尔仁尼琴曾说“对新奇无休止迷恋,成为我们这个世纪的现实,也成为我们这个世纪的劫难.”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行为讲求速度,人们的喜好讲求及时,人们的思维方法讲求简洁,人们所追求的是轻松、快捷、可以不劳而获的快乐.在快餐文化的大背景下,青少年的审美活动也呈现一种快餐化倾向:让青少年去剧院欣赏一出著名话剧,他们到更乐意躺在沙发上享受电影画面和音乐带来的轻松感官;让青少年阅读世界名著,他们更愿意到言情小说、武打小说中寻找“精神快餐”,因而,一部部偶像剧、都市剧应运而生;供人娱乐、消闲、拨人一笑的“快餐式”图书接连出版.昨天流行的黑色直发一夜间可能被黄卷发所替代;昨天娱乐圈的时尚“宠儿”,今天可能就成了过了气的无名小卒;昨天在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文学作品今天可能就一落千丈;人们对现代主义还一知半解的时候,后现代主义又备受追捧了.文化现象的讯息万变,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发展态势,让青少年在这样的文化潮流中受到最直接、最普遍的文化教育,给他们的思想一次次有力的冲击. 文化信息更替如此之快,新的文化现在层出不穷,青少年在审美文化活动中,本身就没有固定的成熟的判断标准与心理基础,这往往会导致青少年模糊自身的价值观,审美情趣退化、文化欣赏向低层次滑坡.

(四)审美的娱乐化

青年群体作为社会结构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年龄、生理、心理发展阶段的关系,表现出反应敏锐、思维活跃、求新求奇等特点,其价值取向不可避免地受大众文化时代泛娱乐化倾向特征的影响,这种泛娱乐化也导致了青少年审美的娱乐化,青少年审美追求娱乐性、休闲性、流行性、刺激性,感性被解放,理性被放逐.青少年所感兴趣的、所欣赏的都是偏向趣味性与浅显性的,这不是“寓教于乐”,而是“只乐无教”,对具有超越性的、精神层面的东西敬而远之.在青少年的审美世界,审美从沉重的形而上追思和精致典雅的美学趣味,转变为轻飘的形而下享受和身体感官的愉悦.

米兰昆德拉曾说过,在这个不喜欢悲剧的时代“悲剧将会想年老色衰的优伶,心惊胆战、声音嘶哑,最终被赶下历史舞台.轻松愉悦才是减轻体重的最佳食谱.食物将失去它百分之九十的意义,变得轻飘飘的.在这种没有重荷的环境里,盲从狂热将会消失.”⑤,因而,对于许多问题,青少年已经不愿再做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究,而是尽情享受现实的生活、看这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听这莺声燕语的靡靡之音,从物质享受的过程中体会快乐、放浪形骸,许多人放弃了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沉溺于一时的享乐之中,他们关心自己在尘世的快乐与幸福,很少触及自己的精神世界,一切审美活动的宗旨便是:快乐至上,娱乐至死.

三、促进青少年审美文化积极发展的对策

(一)以人为本,尊重青少年的自然本性

面对良莠不齐的审美文化,青少年有自身的独特偏好,追求个性、紧跟潮流、不拘一格,这些心理特征没有错对,然而不同的审美追求与审美品位对于他们自身的成长却有利与弊.青少年的审美文化教育应该关注青少年的本能需求,将关注点放到他们自然状态下所显示出的自然本性,家庭或社会不应以粗暴的形式责备、打击甚至排挤,而更应充分理解青少年的正常需求与冲动,对其不合理的因素加以引导和疏解,让他们积极健康的的审美需求得到满足,而对颓废消极的审美趣味加以教育与引导,这将有利于青少年提升审美品位,追求更高层次的审美文化.

(二)积极引导,提升青少年的审美观

青少年的审美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

常言道: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师.家庭的文化氛围如何,将对子女形成较为直接的影响.在这样一个纷繁忙碌的社会,许多家庭的父母忙于工作,而忽略了对子女的审美教育,青少年处于人生最关键时期,面对形形色色的文化冲击,父母再忙,也应该肩负起对孩子的审美教育的职责.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重要机构,更应该做好审美教育工作.青少年工作者应该以青少年发展为本,充分发挥青少年所喜爱的流行文化因素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结构.学校可以开设相关课程帮助青少年提升文化审美观,如服饰文化、行为礼仪、艺术鉴赏、公共关系等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抛弃原先不健康的错误的审美观念,帮助学生学会鉴别文化,提升审美的能力.亦或定期开设讲座、论坛,让学生与老师互动,交流不同的文化观念,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将更能有利于学生吸收与消化.

(三)加强监管,净化青少年的文化环境

文化创作者应该肩负起一定的社会使命,在关注盈利、利润等物质收入方面的同时,更要发挥文化传播、文化育人的功能:了解青少年、关爱青少年,用一颗慈爱、关怀之心去创作文化产品,在了解青少年的需求与喜好的前提下,赋予作品深层次的内涵,寓教于乐,让青少年在轻松的文化环境中了解美、欣赏美、鉴别美.大众媒体则应该开发和利用大众文化的传播优势和途径,借鉴当代文化的娱乐性和开放性的表现方式,采用符合青少年审美心理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教育.将经典的审美文化与现代的传播方式结合起来,弘扬先进文化,以人文精神提升文化品位,净化文化氛围.

文化管理部门应该要强化制度约束,加强文化管理与监督,加大依法管理文化市场的力度,净化网络环境,规范文化运营模式,对于文化中的暴力因素坚决抵制,对与散播和制作消极低劣文化产品的人或部门给予严厉处置,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与文化批评的作用,将不良文化扼杀在摇篮之中.给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注释:

①杨雄《青少年性行为“滞后释放”的实证解释》.社会科学出版.2006年第5期.第95页

②肖鹰《青春审美文化论――电子时代的“青春消费”》.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4

③姜华《大众文化的后现代转向》.人民出版社.第182页

④刘士林《变徵之音:大众审美中的道德趣味》.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8页

⑤米兰昆德拉《不朽》宁敏译.作家出版社.1993年.第1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