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作家的待遇

更新时间:2024-04-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843 浏览:81774

1956年,全国进行了工资改革.当时作家待遇定级情况:张天翼、周立波、冰心等人被定为文艺一级(月薪345元,接近行政六级与七级之间),但政治或者行政待遇,只能靠行政八级(行政八级的月薪只有287元),实际上工资收入上比行政七级还要高.丁玲当时没有靠专业级别,而是靠行政七级(月薪322元).上海电影制片厂一级演员赵丹、白杨、金焰、舒绣文月薪为365元(因地区差比北京同级略高).被定为文艺二级的有舒群、罗烽、白朗、陈企霞、草明等人.被定为文艺的有康濯、马烽、西戎等人.当时的文艺,就相当于正局级干部的待遇.当时的作家在行政级和专业级之间,往往更倾向于选择往行政级别靠.比如赵树理放弃文艺二级(月薪270元),而靠行政十级(月薪218元).邢野放弃文艺,选择了行政十一级.为什么这样选择?原因不言自明.再来比较一下作家与其他行业的待遇.1956年工资改革之后,北京地区的教授月薪为207-345元,副教授为149-241元,讲师为89-149元,助教为56-78元.研究生毕业为70元(行政二十二级),本科毕业为62元(行政二十一级),大专56元(行政二十二级),高中学历者37-46元,初中学历者33元.当时大城市居民的人均每月基本生活费为10-15元.当时城镇的普通职工平均月薪是40元左右.

作家除了工资之外还有稿费收入.那时候全面向苏联学习,稿费制度也是,采取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的方式.稿酬计算方式很复杂,可参见陈明远的专著《知识分子与人民币时代》中的相关章节.陈明远从总体上比较之后认为,与20世纪30年代前后(民国时期)相比,作家的稿酬标准很低,且一降再降,直至取消.而在当事人张僖的回忆中,认为当时的稿酬标准很高.像杨沫的《青春之歌》、梁斌的《红旗谱》、柳青的《创业史》、曲波的《林海雪原》都赶上了那个高稿酬的时代.那时候书的品种少,每本书的印量也大,往往一本书就可以拿到五六万或者七八万元的稿酬.后来,拿稿酬的作家就不再从作协领取工资,丁玲(还有巴金)等著名作家带头不领工资.丁玲还将《太阳照在桑乾河上》的“斯大林奖金”(1951年度)的全部奖金五万卢布(人民币约33770元)捐给全国妇联儿童福利部用于儿童福利事业.当时北京一个小四合院,房价也就是几千元,至多上万元,许多作家都写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老舍、张恨水、艾青、吴祖光、田间、胡风、赵树理、马烽都用稿酬写下了属于自己的四合院.田间花5000元写下了后海北沿一个四合院.胡风花3350元写下了地安门内的太平街甲20号院.赵树理在霞公府5号的四合院价值10000多元.丁玲后来离开东总布胡同22号,搬入作家协会分配给她的多福巷16号的四合院,一直住到1958年流放北大荒为止.按照其子蒋祖林的描述,这个四合院非常漂亮,应该有十几间房子,包括多间卧室、书房、两个客厅、秘书和女工住房、锅炉房等.如果没有能力自己购写四合院的,可以住在单位的家属宿舍,按照行政级别分配住房的大小:处长或副教授两间半到三间半,科长或讲师两间到两间半.在作家协会的宿舍里,周立波有四间住房,邵荃麟等人只有两间.

“作家康濯,1954-1957年四年中,他在文学出版社出版四种作品,可得稿酬11822元,平均每年约3000元”,如果加上重印书籍及发表其他短文的稿酬,不算固定工资,仅此一项就相当于一位大学一级教授一年的收入.更为典型的还是当时的青年作家刘绍棠:

1952年,北京通县16岁的刘绍棠发表小说《青枝绿叶》,不仅被《新华月报》文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