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儿童文学的价值

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110 浏览:29782

秦文君,现为中国福利会出版社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1982年起开始发表处女作,迄今已出版作品五百万字左右.主要有长篇小说《男生贾里全传》、《女生贾梅全传》、《花彩少女的事儿》,《一个女孩的心灵史》、《天棠街3号》、《属于少年刘格诗的自白》、《调皮的日子》、《穷女孩心香和富女孩可人》、《逃逃》、《小丫林晓梅》、《小鬼鲁智胜》,《小香咕系列》、《孤女俱乐部》、《十六岁少女》作品等.曾获第六届、第七届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共和国五十年优秀长篇小说”称号;连续获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优秀小说奖、冰心儿童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中华儿童文学奖、台湾杨唤儿童文学奖、台湾九歌文学奖等四十多种奖项.作者1996年获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特别奖,2002年10月获国际青少年读物联盟(IBBY)颁发的“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有近十部作品在海外出版.

对儿童文学的价值会有不同的解释,但是我想为它做一个最美丽的解释.

衡量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的发展,其实取它横向和纵向交叉的坐标最好.作为一个亲眼目睹或亲自实践于此的人,我觉得新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是巨大的,是符合美学规律的.我们经历了向艺术回归、向读者回归,而即将向儿童文学的自然天性回归三个过程,这三个回归,无一不是巨大的阶梯.

这第三个回归更具美学意义,因为它更和谐,更有归属感和民族性,而且更能体现人类自省的能力,和某种预见性.当然,还要有更多的童年的秘密和童年的趣味.如今有些作品缺少心灵的力量,找不到文学的甘露.心灵的力量,永远是儿童文学的甘露,这是全世界都共同的,从心灵里流淌出来的文字、趣味和情感是有价值的.

当我们在把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介绍给孩子们阅读时,也会发现书店里总是有着不少格调比较低下的读物,迎合着市场的需要,面对儿童文学创作中呈现的越来越多的消遣性、实用性、娱乐化、模式化的倾向,人们视线里的艺术标杆也许会有片刻的模糊,但很快就会清楚这是需要有所抗拒的,中国儿童文学应该更多地提供思想资源,对于生活的真相它必须要有所揭示.因为它是文学,它要以单纯有趣的文学形式回答人究竟是怎样的,回答世界是怎样的,要传递民族精神,并表达全人类的道义和人们内心最真诚的呼唤,以及生活的真相.

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是大人和小孩能共读的,小孩读了有小孩的想法,大人读了有大人的感悟.在以往的几十年中,中国孩子都是通过自然的方式来感受儿童文学的光芒的.

我的写作开始于1982年,从一开始起就怀有一种强烈的追寻童年的情结:从热爱自己的童年直至珍惜他人的童年,关注人类所有人的童年,我相信这是一个有趣的开端,足可以引出任何涵盖大意义的命题,我写了快二十五年,出版了四十多本书,五十次获各种儿童文学奖,我的《男生贾里》出版十年以来,这个系列累计已印行了一百二十万册.

到了新世纪,我发现自己还需要做另一件事情,因为我先后收到小读者的来信八千余封,仿佛他们的阅读诉求是很“走浅”的,感动心灵,关注他们情感,尊重他们审美意趣的图书是深受欢迎的,而且当前少儿的阅读诉求是有规律可寻的,他们的阅读诉求中有积极的提议,也有盲点,现总结一些:1.幽默一点,再幽默一点,让我们会心一笑.2.多写写我们自己的故事.3.来点幻想作品,让我们到梦想里去.4.写点有关校园恋爱的事,告诉我们如何与异性相处.5.想在阅读里玩一玩,什么侦探,惊险,武侠,好玩最好.6.最好是连续的系列书,不断告诉我们书里的家伙“后来怎么样了”.7.有好看的科普书最好,等等.

当然这是孩子的呼声,也是他们的权利,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如今是一个让人简单的时代.深入地研究这些信,就会看到那底下有着当代少年儿童心灵层面上的许多惊人的东西:对学习压力的极力抗拒,对环境的忧虑,对社会某些阴暗面的不平,对人与人之间冷漠的不安,他们的确有着作为一个人的深度,他们生活在一个格外需要思想和思考的时代.

另外,我发现周围的很多孩子在与阅读儿童文学失之交臂.在我所去的一百多所学校中,小学生人数都在一千学生以上,最多的有五千学生,可是他们之前真正有过独立地阅读儿童文学体验的大约只占百分之十左右.

关键是媒体生态的变化动摇了人的思维结构,影响了人的社会形态和生活,以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介的门槛非常低,让孩子非常容易接受,从接受的角度上虽然说是退化和被动的接受,但是它很容易打动人.而很多的父母,把电视机等新媒介当做孩子的保姆,一旦孩子对新媒体产生深深的依赖之后,他对阅读这种有难度的活动就产生了一定的排斥,甚至于敌意.因为阅读具有文字赋予的理性和特点,它的门槛比较高,可能要经过一定的培养和引导.因为文学提供的符号意义是具有理性的,提供情感的历练,提供经验,提供精神,提供巨大的美感,提供各种内涵.所以在接受上是有一些高度的.这些高度就非要让孩子跳起来才能够摸到,应该说阅读跟其他的新媒介相比,在争夺孩子这一点上处于一种劣势,这将会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走了很多学校,发现阅读量的丧失和减少使当代的孩子存在着的一定的语言缺失,尤其是口语表达上的缺失.他们的表达是越来越直接,越来越简单.现在的小孩连表达都有模式化,他们以明星的感觉或者主持的感觉,告诉你我的网名是什么,血型是什么,他对情感上的东西也受了成人化的影响,以前跟我交流的时候,可能会来一封信,然后慢慢告诉你一点儿他和别人之间的交往.但是现在的孩子一上来就告诉你,后面的学对她有意思,有的坦率到了惊人的地步.缺失感情也是大问题.电视媒介和有一些游戏是以好玩的形式出发的,但是最后是体现了一种暴力的征服,很多的孩子相信力量是一切,所以在情感上他容易出现一些冷漠,愤怒,抵制.很多孩子告诉我说他受伤了,很多的都这样,写到伤心东西孩子特别能接受,这反应了一代未成年人缺失的东西.

优秀的儿童文学使孩子懂得了雅致和怜悯,远离野蛮和荒谬.童年时打下基础的阅读文学的习惯会像最忠心的伙伴.徜徉于文学构起的大厦内,才能深度发现人的思想可以如此辉煌,人的情感原来是这样深泓广博;人生的故事竟能如这般跌宕起伏,悲欢离合.这让我深深同情那些缺乏阅读的孩子,他们错失了那么多,那么多.

这些年,我走过很多城市和乡村,做鼓励孩子阅读儿童文学的报告,也倾听他们的各种提问和困难.2004年我做了三十多场对孩子的文学的辅导,2005年做了五十场左右,那两年基本上是城市的学校占多数.2006年我跑得更多,半年间就去了几十所学校,主要去了江苏无锡、通州,浙江的诸暨、宁波,辽宁沈阳、大连、鞍山、抚顺,还有新疆等地,这一次侧重的是各县城和农村的中小学,有时一天要演讲三场.

在浙江的一些农村的学校,中午有两个多小时的午休时间,我们尝试说服孩子在这里面抽出半个小时来进行阅读儿童文学,通过孩子的反馈,我听到了人间最真诚的声音,也看到了人类最早期成长的灵性和我们的工作是何等美妙.

孩子是能够亲近优秀的儿童文学的,对此的感情会越来越深厚,因为通过阅读独特的文本他们会获得非常微妙的精神上和心智上的沉淀.当然鼓励孩子阅读优秀作品实际上是有很多层次的,比较有效的是通过几个步骤来进行:

1.培养对文学的感情――趣味为先

总是以讲故事的形式,以孩子的认知水准能够接受的形式开始,孩子们是最能接受的.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是大人和小孩都喜欢读的,小孩读了有小孩的想法,大人读了有大人的感悟.孩子们对一个作品感兴趣的时候,首先是认为它有趣.但是小孩也有人类最早的脑筋和心思,甚至复杂.只是那是一种“微妙的复杂”,儿童文学作家的本事是能把这些羽化成妙趣.仅仅给了孩子有趣是不够的,因为支撑一个作品能够长久,能够感动人,能够给人以一种真正启发的,还是那些有趣背后的东西.就是说按照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快乐应该是很容易的,因为孩子天生是有一种乐观的东西的.如果说孩子的快乐,他们的笑声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奖赏,我承认这是最高兴的事.但是,如果仅仅有笑声的话,笑声背后就是遗忘,因为他的笑声过后,必须留下东西才有意义,这个支撑就是人类的情感资源,思想资源,这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很多触动,这才是我们追求的文学理想.


2.学会体验故事、意境、人物――感动为上

我觉得要感动孩子,特别要注意孩子向善的要求.虽然说现在的孩子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毛病,但是内心是有一些向善的要求的,比如说《女生贾梅全传》里面有一个细节,我没有想到会感动孩子:一对双胞胎的兄妹,妹妹被校园的恶霸欺负了,很多人告诉她说你应该叫你的哥哥帮你报仇,但是她最终没有把这个事告诉她的哥哥,她觉得如果她的哥哥去较量的话,又会被恶霸欺负.结果很多孩子对这一点特别感动.孩子们认为这是一声叹息,觉得这个东西写了他们在校园里面的无奈或者是内心的一些东西.实际上人与人存在同情关爱,它存在于孩子的心里,如果不去点亮的话,就会灭掉.点亮的话,内心的东西就得到深化.我们不是外在给孩子什么,而是人内心本来存在的美好被焕发了.我很喜欢把它比喻成是“一根点燃的蜡烛,照亮原本可能被遗失的珍贵”.

3.从容细化的欣赏――审美为本

要多注重孩子审美上的要求,快乐的东西能打动孩子,但是忧伤的东西同样能打动孩子,在给很多孩子们说故事的时候,说到美的地方孩子们会非常向往,表现出有很多沉淀的东西在心里的.必须注重一种人性化的关系,实际上人性化会体现在很多微小的方面,2004年北京东城、崇文、宣武、朝阳、海淀等七个区几十所学校共同参与“我们的小香咕”活动,孩子在阅读“小香咕”中把小说的内容发挥,演出,更有乐趣地理解书中的内涵.我去辅导过孩子们用简单的道具来自编自演小说,孩子很有创造力,他们来演狗的时候就夹着一把尺来做尾巴,他们还把白色的棉絮拉碎来做雪花,在演到“和腊梅精灵说心语”时,孩子们沉醉其中,纷纷流下了眼泪.

4.吸收世界儿童文学经典――从童话入手

作为一个阅读很广泛的读者,我在推荐中低年级的儿童文学读物中,很多都是童话,有怀特的《夏洛的网》,达尔的《女巫》以及安徒生的作品,和法国的《小王子》,芬兰的《魔法师的帽子》和瑞典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等作品,我也喜欢《彼得•,潘》,每每读它们会有由衷的喜悦,仿佛从心底开出一朵小花.它的优雅、童趣,诗性,非常灿烂,妙不可言,它激活了人们对儿童文学的想象与期待.探索这些作家,并为一个不凡的人的幽秘而宽大的心灵所打动.

孩子们在阅读世界儿童文学时,对童话的接受度要比其他门类要好一些,他们倾心爱着自己“熟悉”的作品,这种“熟悉”并不是狭义意义上的,既可以是描写他们原汁原味的校园生活,找到自己真实的身影,让他们会心一笑,也可以是他们所幻想的另一个虚幻的影子.儿童有极为丰富的精神世界,他们既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又时常游走在幻想的空间里.优秀的童话而是唤醒他们内在的原本模糊的想象力、良知、审美情感.那东西是他们“似曾相识”的,这也能大面积地激活他们的内心世界.

儿童文学的价值在于它不是一种简易的文学,而是要用单纯有趣的形式讲叙本民族甚至全人类的深奥的道义、情感、审美,良知,惟有这样,才能写出真正感动自身,感动儿童,同时感动全人类的作品.

真正的儿童文学应有创造天赋,太“现实”了,会缺乏完美和前瞻以及独创性,好像都很聪明,很能取巧,可创作上应有些“死心眼”,憋着气儿,不紧紧地跟着人走,往往倒会成气候,憋出自己独创的东西来.

儿童文学另一个美丽是描绘人类最初的模样,它的醒世作用净化心灵的功能是和它的梦想联系在一起的.它是美的,个性的,才情的,虚怀若谷的,诗性和妙趣的,特性的有着人类内心声音的.天性的成分关系到儿童文学的高度.寻找优雅和天性的缺失,不能真心描绘出童年的根底,不能勾勒出人类灿烂丰实的精神世界和无限的可能性,大气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必须是心底开出的花儿.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