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之花别样红

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826 浏览:92603

2011年肥东文学界喜讯频传.一个月内,先后获得 “中国散文之乡”和“安徽文学工作先进县”两项殊荣,使肥东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迸发出了灿烂夺目的光彩. 一个县何以拥有如此耀眼的文学成果?笔者在走访中得知,近些年来,肥东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文学艺术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特别是文学创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形成了一个健康的创作群体,培养了一支精锐的中坚队伍,建立了一串成熟的创作基地,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更展现了一个别具魅力的肥东. 文学之花别样红 在肥东这块热土上,文学园地从来就不乏名家名篇.尤其是近年来,肥东文学更是一片繁荣,硕果累累. 1、涌现出一批享有盛誉的文学大家 安徽作家群中,刘湘如、刘先平、温跃渊、姜诗元、赵宏兴等均为肥东人.其中刘湘如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8年加入),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长篇小说研究会理事、中国国学研究会副会长.作品以细腻的白描见长,代表作长篇小说《美人坡》被文学评论界誉为“一部当代《红楼梦》”、“震撼世纪的长篇力作”,专家学者称其是一部“醒世巨著”.刘先平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编审.运笔行文,摇曳多姿.作品《云海探奇》、《千鸟谷追踪》于1997年同时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山野寻趣》、《黑叶猴王国探险记》分别于1999年、2002年获得第四届、第五届中国儿童文学奖. 2、创建了一个稳固的文学创作阵地 1999年肥东县文联成立,肥东县作家协会同期成立,自此,肥东成千上万的文学爱好者有了自己的家.2005年,县作协自筹资金租了一处办公场所,并利用它致力于发展文学创作力量,提升文学创作水平.创办了纯文学刊物《分水岭文学》杂志(后改为报纸),组成了相对固定的采编队伍,刊登各类文学作品. 3、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文学创作队伍 肥东县始终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学队伍放在首要位置来抓.通过抓队伍建设,以老兵带新兵,由新兵促老兵,不断推陈出新,提升文学创作的整体水平.目前全县拥有文学创作人员上万人,其中800多人为作协会员,国家级会员10人,省级会员22人. 4、构建了一个推介展示的平台 自2005年创刊以来,《分水岭文学》不断发展壮大,2007年开设了网络版.县作协还与《诗歌月刊》、《诗选刊》、《清明》、《未来》等刊物联合推出肥东文学作品专辑,与《新安晚报》副刊联手,大力推介肥东文学作品.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分水岭文学》已经拥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作者700多人,每年刊发文学稿件2000多篇,成为展示肥东文学水平,推介肥东文学人才,提升肥东对外形象的一张重要的名片. 5、搭建了一座对外交流的桥梁 本着“立足肥东本土、发展乡土文学、深挖肥东文史、繁荣肥东文化”的目的,在县内创立了“草房子”、“小陶新农村”、“白马山林场”等文学创作基地,多次举办县内文学笔会,创作出反映地方特色文学的作品1000余篇.此外,肥东还加强与外界交流,多次派人到黄山、江西婺源、山东滕州、河北承德等地参加文学笔会.通过经常性的笔会活动,搭建起了肥东作者与名家大师、外地作者之间学习交流的桥梁. 6、打造了一批优秀文学作品 良好的文学创作氛围,使得肥东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据不完全统计,肥东县约有500名骨干作者,每年创作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近4000余篇(首),其中在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大约有500余篇(首),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刊名刊上发稿有所突破,每年有100多篇(首),呈现出逐年递增的势头.肥东县委常委、人武部长,县作协顾问张守福也在文学的殿堂里徜徉,其散文专集《情落淮河湾》、《秋到九里山》引起较强的社会反响;著名的乡土诗人张道发的散文诗以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质朴的乡土风情深受好评.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文学创作从来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文学的丰收离不开适宜的社会环境.肥东文学连年丰收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奠定了文学创作的深厚根基 肥东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从已查明的古村落遗址来看,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此劳动生息,汉武帝时始建逡遒县,辖今之肥东绝大部分地区.肥东历史文化遗迹众多,曹植衣冠冢、包拯故居、余阙青阳山房、吴复墓石雕群、康熙御赠“父子进士匾”、徐子苓龙泉精舍、李鸿章报恩祠、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褚老圩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抗日纪念馆等都闻名遐迩. 肥东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据《合肥县志》记载:著名的建安文学家曹植,曾随父伐蜀来到该县八斗镇,时年大旱,因劳顿、疲乏、断水,渴死于此.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赞曹植“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八斗镇因此而得名.该镇境内至今还存有曹植衣冠冢,旁有笔架田、砚台塘等遗迹供人凭吊.肥东钟灵毓秀,自古英杰辈出,包拯、余阙、徐子苓、李鸿章等历史文化名人均出生于此. 2、经济社会基础雄厚,提供了文学创作的不竭源泉 新中国成立以来,肥东经济社会迅猛发展,人民生活和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年,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自2002年以来,肥东连续七年跻身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十强县”,连续两届荣膺“安徽投资环境十佳县”、连续3年入围“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被评为“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200强”,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选中跃居第147位,并跻身“中部百强县”18强.肥东还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渔业致富先进县、全国幼教先进县、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怎么写作先进县、全省优质农产品十强县、全省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全省双拥模范县、全省创建文明县城工作先进县、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县等. 肥东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建设发展中形成的“肥东特色”、“肥东模式”,以及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激发了创作灵感,点燃了创作,成为产生美文佳作的不竭源泉. 3、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营造了文学创作的良好氛围 肥东县委、县政府向来高度重视文化工作.近年,随着经济的发展进步,文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软实力变得越来越重要.肥东经济社会“十二五”发展规划,把文化发展提上了重要日程,把加大文化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写入其中;指派专人编写《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摸清家底,建立文化资源项目库,科学编设文化发展项目. “花儿”如何红更红 当然,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了不足.肥东文学的不足就在于创作队伍中缺乏个性鲜明的大家,所出作品中缺少历史深度的佳作.一些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多喜欢宏大叙事,却往往流于大而无当. 1、文学创作中的不足 小说创作,整体呈繁荣之势,但多是一般性作品,具有文学史意义的作品寥若晨星.《红楼梦》之为《红楼梦》,是因为它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其文字蕴涵及美学张力是多维的,给读者留下的阅读创造空间可谓广阔无限,令人常读常新.小说写的是现实,但它所截取的现实片段必须具有“历史价值”,同时又不是以简单的、直白的揭露为快,否则,小说就没有分量. 诗歌创作,总的数量可谓庞大,但精品不多.肥东文学中诗歌所占比重较大,但真正可以当作“有意味的形式”的审美对象者,又是少之又少.诗歌可以豪放,可以婉约;可以直抒胸臆,可以含蓄蕴藉.但必需以“情”为帅,以“思”为核,否则,豪放就成了干嚎,婉约将流于撒娇.纵观肥东诗歌,缺“情”少“思”现象依然存在. 2、寻找新突破的途径 文学创作的问题无非就是实践和理论的问题.要想写出无愧于时代、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就必须认真对待实践和理论. 对于文学创作而言,实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活体验,二是实际动手写作.生活体验是不容许掺检测的,作者必须深入生活、感受生活,才有可能获得真实的、丰富的、典型的素材,使写作有“源”有“本”.试想,如果没有那些经历,曹雪芹能写出《红楼梦》吗?如果没有对股票交易所的亲身体验,茅盾能把《子夜》写得那么活色生香吗?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给肥东带来了经济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又必然带动社会结构、社会生活以及社会文化变化,并通过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的变化表现出来.这就是典型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典型人物必然很多,可能是农民,可能是教师,可能是公务员,可能是自由职业者.他们在经济转型、体制转轨、社会转换过程中的兴衰际遇、身份变化、思想转化必然带有深深的历史烙印,此正为小说创作提供了生动的材料.在这一点上,笔者认为肥东作家还需认真思考. 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或必须要参加那么多的社会实践,有的时候可以通过阅读来弥补这些不足.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就是受报纸上一则消息的启发敷衍成篇的.同时,通过阅读进行理论学习,也能接触、了解一些文学创作方法和规律,为写作提供一些思想上的指导.比如意识流的引入,就是一种理论的引入,进而影响到王蒙等人的创作.余华等人的先锋探索,也是对新创作理论的尝试.他们的创作实绩证明了这种尝试是成功的.肥东的作家也应该具有探索、创新的勇气,借鉴古今中外的理论与经验,大胆开拓,写出新意,创作新篇. 另外,文学艺术的题材是不分大小的,或者说题材的大小只是相对的.大题材驾驭得好,就能写出史诗巨著,如《三国演义》等.小题材经过精心雕琢,也能千古流传,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笔者以为,肥东有岱山湖等湖光山色,一些文学爱好者又常年浸淫期间,亲身感受着季节的轮回和昼夜的更替,能够,也应该写出一些别具风情的山水诗的. 我们期待着肥东作家群广泛汲取营养,不断提高哲学思辨和历史思考的能力,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淡泊,少一些应景之作、多一些现实的抒写,更多更好的创作出既有历史厚度又有美学张力的作品.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