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翻译的似与美

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429 浏览:15884

【摘 要 】本文从许渊冲先生所提出的三似和三美论出发,对比了陶渊明《饮酒》的不同英译本.认为古诗翻译中三似是低标准,三美才是古诗的高标准.即翻译古诗词必须做到使译文能再现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

【关 键 词 】古诗词翻译,意似,音似,形似,意美,音美,形美

一、古诗词翻译的似与美

从古至今,有不少翻译家对文学翻译的标准进行过研究和定义.如严复的信达雅,形似与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等.如今许渊冲先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就是要把文学翻译提升至翻译文学这个层次.他认为:翻译求似,文学求美,似是文学翻译的低标准,美是高标准,似而不美的文学翻译不能算是翻译文学.古诗词属于文学范围,又有其特殊的特色.翻译界的人士常说,翻译文学作品难,译诗更难,翻译古诗难上加难.古诗词的翻译标准该是怎样呢这里可以引用许渊冲先生的一段话来说明这个问题:在我看来,翻译的艺术就是通过 原文的形式(或表层),理解原文的内容(或深层),再用译文的形式,把原文的内容再现出来.这种再现不是机械地逐字对译,而是原文“意美”的再创造.翻译散文一般只要再现原文的“意美”,而翻译诗词,却除了“意美”之外,还要尽可能的再现原始的 “音美” 和 “形美”.那么这里他就指出了古诗词翻译的标准,即音形意三美.但是在追求美之前首先要追求似,似对应的也包括音形意三似,三似是三美的基础.似也就是说要对等,要真,而美则表示要优化.所谓“优美”就应该是优化创造美.优化的译文,具体说来,就是具有意美,音美,形美的译文,这在诗词翻译中更加明显.一般来说文学作品应该是美的,如果把美的文学作品译得不美,那也不能算忠实,不能算真,所以似而不美的译文不能算是文学翻译,更不能算是翻译文学.所以如果译文似而不美,那就要舍似求美.那么三似和三美究竟有什么深层的联系,三美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它们在古诗词翻译中应该怎样衡量呢

许渊冲认为:"三美"的重要性并不是鼎足三分的:意美是第一位的,音美是第二位的,形美是第三位的.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如果三者不可得兼,首先可以不要求形似,也可以不要求音似,但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

二、古诗词译文比较分析

下面本文将对陶渊明《饮酒》第五首诗的不同译文进行比较.

2.1意美

我们先来看一下诗词前面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从两位外国友人的翻译看得出这两位译者对原诗的理解是一样的,即从客观的角度来理解这两句诗词,认为诗中所指“车马”是真正的车马,所以都译成了carriage和 horse. 其实 “车马喧”是对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并非指真的车和马.陶渊明“结庐在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其实从诗人后面的“问君何能尔”这一设问句就可以看出来,诗人向读者解释了这个原因,并不是客观上没有“车马喧”,而是诗人主观上听不见.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所以这两位外国人的翻译在意思上有所偏颇,没有强调诗人的主观精神,没有做到意似,就更不用说意美了.我们再来看看后面两位中国译者的译文.两人都是从主观的角度理解“车马喧”的,都强调了原作者主观上不受外界干扰这层意思,可以说都做到了意似 .那么谁达到了意美呢传达原文的意美,包括达意和传情两个方面.这两篇译文都既传达了字面意思右表达了原作者的主观想法,可说都做到了意美.

2.2形美和音美

下面我们再从音形上分析前四句的译文.因为音和形式有着密切联系的,尤其在中国古诗中体现的更加明显.音是和韵律联系在一起的,而诗有了韵律形式上自然也美了很多.陶诗原文是五言古体诗,每隔十字一韵,音律优美,在形式上对仗工整.而两位外国译者的译文却完全没有表达原诗的这种特点,都只是把原文的大概意思表达了出来,并没有在音律和形式上下功夫.所以最多也就是达到了意似的标准而已,在音形方面有所欠缺.而国内两位译者的译文却都在音形上下了功夫.汪先生的译文分别以men,ken,blind,mind放在句尾,许先生的则以 cot,not,trace,place结尾,两种译文都十分押韵,韵脚设计都是aabb.虽然与原文并不音似,却都音律优美,都做到了音美.但是,我认为许先生在音美方面更胜一筹.在声音层次上,许译用/p/,/t/,/b/,/k/,/t/等音表达了原文干脆利落,明快轻扬的语调,格律上也注重了在意思断位上与原文的一致.更难得的是前半句的结尾音/t/与句末/t/保持一致,读起来琅琅上口,丝毫不拖泥带水.在形式上,国内两位译者都做到了大体整齐,即形似.但是形美却还包括长短和对称两方面.而从这两方面来看,许译的句子长短更加接近些,所以许先生的翻译又胜一筹,真正达到了形美的标准.

从音律来看,第一个译文第八句和第十句的句尾homewards和words.有押韵,所以比第二个译文好些.形式上,两者没有多大区别,都做到了形似.并且两者在音律方面也很相似,都是压尾韵.整首诗的韵脚都是aabbccddee形式,体现了音美.

从整首诗的译文看来,国外两位译者的译文都只是达到了意似和形似的标准.汪先生的译文可以说达到了三美的标准,在音形意上都下了功夫.但是我个人认为,许先生的译文更重宏观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应该是这首诗的最好译文,是经典之作.


三、结束语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三美”是翻译古诗词的高标准,要做到这个标准并不容易.这对译者本身的素质有极高的要求.首先,译者必须对两种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吃透原诗词中的深层含义,才能做到意似,进而意美.其次,译者必须具备很高的译入语水平,有广大的词汇量,这样才能在用词方面做到音美和形美.

【参考文献】

[1]许渊冲,《翻译的艺术》,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2]渊冲,《汉魏六朝诗一百五十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彭湘(1972--),女,湖南湘乡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学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