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对比

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016 浏览:69643

摘 要:通过对国内与国外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总结国内外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现实性、严重性和亟待解决的必要性.最后,进一步分析高校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 键 词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4-0083-02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的研究

由于高等教育机构功能的多重性,高校教师承担的角色也多种多样,他们通常不但要从事辅导、教书、育人的工作,还要进行科学研究,开展实验,撰写论文等,他们的压力无所不在.通过对苏格兰某些高校教师的调查研究,学者费希尔得出结论:心理压力是高校教师职业生活的一个特点[1].美国《教师》杂志曾对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发现高达84%的教师认为教学工作会对人的身心造成风险,有75%的教师认为会有担心失去工作而产生心理压力或心理疾病.日本心理学者中西信男也曾经指出,根据许多数字统计报告表明,日本确实有许多教师由于心理疾病而离职[2].从国外的这些研究中不难看出,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普遍存在着,他们的心理健康是不容忽视的.

(二)关于高校教师心理问题产生原因的研究

引起高校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很多,不同的生活背景、社会风气都会对高校教师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当高校教师无法平衡外界压力和自己的心理需求与满足时,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通过对英国大学教师的摸底调查,学者阿伯瑟里发现,多数大学教师认为生活中最大的心理压力来自于工作,其次是家庭需要、经济困难和健康问题等.在工作中,科学研究、时间限制和教师与其同事之间的关系是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三大主要来源[3].美国学者Dey的一份调查结论与阿伯瑟里的研究结果惊人的相似,认为时间(时间限制)是高等教育机构教师产生心理压力的关键,其他诸如教学评估、职位的晋升也是引发高校教师心理问题不可忽视的因素[4].因此,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通常源于其某些特别的需求,如果这些需求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压力便会在其心里孕育和产生.

(三)关于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影响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高校教师心理压力产生的影响也是各执己见的,有学者认为心理压力具有积极的一面,如杰克森就认为一定程度的压力有利于人们保持其工作的有效性.持反对意见的Alley却认为过高或过低的心理压力都会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5].但是,从趋势上来看,多数研究者认为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然而,后者较前者普遍和显著,它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就学校来说,高校教师心理压力所产生的职业倦怠、旷课和离职等会影响到高校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和行政效率等;从教师来看,持续的过度的心理压力会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异常,如高血压、抑郁、失眠和酗酒等等;对学生而言,教师的心理压力直接或间接地对其产生影响,美国学者德沃肯这样直截了当地指出,学生才是教师心理压力的最终牺牲者.

(四)关于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应对措施的研究

针对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存在普遍性、产生复杂性和影响广泛性,国外也从多方位、多角度来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问题.首先,社会要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的和谐气氛,为教师提供生活、工作所需的必要支持;其次,学校要剔除一些不合理的管理方式和教育教学评估制度,形成人性化的人才管理机制,同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咨询怎么写作和教育培训机会,促进高校教师技能水平、道德情操和心理素质的同步提高;再次,教师个人也要进行适当的自我调适,通过交谈、运动等方式来转移注意力,缓解内在的精神压力,把不良的、消极的情绪扼杀在萌芽中.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关于心理压力存在的研究

谈到教师这个职业,往往引来众多人群赞许的目光,教师的高尚、圣洁通常也得到人们的一直赞同.但是面对着纷繁多变、物欲横流的世界,教师也被卷入了无形的精神压力中.根据国家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的一个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早在2000年中国就有52.13%的教师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直到现在,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问题似乎有增无减,范围正在不断地扩大,生理方面的躯体化(失眠、头晕头痛、恶心、食欲不振等)、人际关系问题(敏感、多疑、不信任等)、职业倦怠、抑郁、敌对和偏执等行为现象都在高校教师产生.正如么娜等人指出的那样:中国高校教师群体中,焦虑、抑郁等生理、心理症状和职业倦怠、人际适应不良等心理问题普遍存在,并已成为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隐患[6].

(二)关于心理压力来源的研究

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首先是个体因素.教师的性别、年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情感经历、学历、学校类型、教龄、职称、教学科目等个体因素对其心理产生重要影响,对于不同的教师来说,每个不同的因子都会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当个体出现认知偏差、决策失误时,就很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其次是学校因素.学校作为教师的组织而存在,时刻给教师造成心理压力.学校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要求、不定期的教学评估评优、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匮乏、学校的待遇与福利、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的关系都会诱发高校教师的心理问题.当然,倘若学校给予教师足够的重视与回报,教师拥有较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心理压力就会下降很多.再次是社会因素.目前,高校教师的待遇报酬普遍还比较低,社会上形成的脑体倒挂认识对高校教师的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在付出与回报之间,高校教师不平衡的心理感油然而生.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改革不仅给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期望,还冲击了教师在社会上的地位,教师的权威也明显下降.在此社会背景下,许多高校教师的心理也开始畸形发展.

(三)关于心理压力影响的研究 在现有的研究中,中国学界就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的越来来越多,多数都是论证了中国高校教师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并针对高校教师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提出缓解、消除他们心理压力的对策和建议,只有极少数提及心理压力所导致的不良影响.综观这些论述,大体与国外的相似.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助理研究员徐志勤认为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造成的危害大致为: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影响教师的职业发展和教师自身的发展;导致大学生的心理障碍[7].

(四)关于应对心理压力的对策研究

国内关于应对高校教师心理问题策略的研究大同小异,基本上也是从教师个体层面、学校组织层面和社会层面三个层次来提出建议.对于教师个体,可以改变他们在认知观念上的某些特征,获得应对压力、调适情绪、改善交往的技能,通过压力管理、放松训练、社交训练、情绪控制等来增强环境的适应能力.出于个体对工作环境的不可控性,学校应该尽可能地丰富教育教学资源,为教师展开教学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建立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和富有弹性的考评、晋升制度,合理地调配人员.同时,配之以完善的薪酬激励制度,公正透明地发放教师工资.针对不同的岗位、不同的教师提供相应的技能培训和认知预演等训练,形成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社会应该树立正确的高校教师职业认识观,尊重教师的成果,合理确立对高校教师的期望值.要建立合理的教育教学体制,对高校教师进行人性化管理,提高高校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建立和完善教师心理援助系统,为高校教师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综合上述来看,虽然中国学术界关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至今,该领域的研究呈增长趋势,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比如许多研究机构、学术期刊都对教师心理健康做过调查分析,引起了人们对高校教师心理问题的重视,在应对策略上,也提出了实实在在、行之有效的办法.但从总体上来看,特别是相对于当前国外的研究情况,中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还存在许多的缺陷和不足,尤其在压力的划分、测量方法、评判标准上,没有一个本土的标准,导致很难对有心理问题的教师形成有针对性治疗,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校教师应对心理压力的效果.因此,在今后的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和实践中,要充分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和模式,改进中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和途径,努力解决好高校教师的心理问题,怎么写作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