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话语与英雄形象呈现

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596 浏览:143553

【摘 要】灾难性新闻报道中,往往会出现英雄原型.在对512汶川地震的报道中,老师也是众多英雄原型之一.本文以《华西都市报》为例,对相关报道样本进行新闻话语分析,论述新闻话语是如果建构英雄形象的.

【关 键 词 】地震报道 《华西都市报》 英雄形象 话语分析

“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建立在故事结构分析的基础之上.新闻和实事节目是叙事分析的好题材.尽管自称“客观公正”,事实上它们仍然是高度符号化和程式化的文本,正如比尔尼科尔斯(Bill Nichols)在其著作中所阐明的那样(Nichols,1991).只要包含一个故事,任何形态的作品都可以用话语分析法来加以分析.”①新闻写作强调新闻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因此,在新闻报道当中,故事是存在的,话语分析也是可行的.

“根据不同的分析重点,世界上的话语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派别:英美学派和法德学派.英美学派的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更多地是建立在把话语看成是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看作是社会文化语境中的一种语言使用形式.因此,其研究主要是针对语言应用,其对象包括各种书面文体、口语数据等,其分析途径则包括针对文本结构分析(包括语法分析、语义分析、词语分析等)与情境分析(包括功能分析、心理学分析、社会学分析等),它所涉及的学科有语义学(semsntics)、语法学(syntax)、语音学、语用学(pragmatics)、符号学(semiology)、认知心理留学、微观社会学等.而法德学派对话语的研究则是建立在把话语看做是一种交际实践或一种意义交流活动,因此其集中于分析话语后面的意识形态、深层次的文化因素、话语的功能和效果、话语生成过程,及在当代社会和历史中各种话语之间的斗争等,而完全回避话语的句法等语言特性,它涉及法国后结构主义背景下的若干学科,如历史学、拉康心理分析学、新马克思主义等.”②由此可见,新闻叙事学是专门针对新闻进行的话语分析.因此,本文对512汶川地震的报道采用新闻叙事学的分析方法.

一、分析样本

(一)报纸选取

我国很多家媒体在对512汶川地震的报道中都有不凡的表现.本文选取《华西都市报》为例,主要是考虑该报纸在地方都市报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并且作为一份立足成都,面向四川、重庆的综合性新闻报刊,对发生在四川的大地震会更方便快捷的获得信息,消息源多,报道内容丰富及时.

(二)时间段选取

叙事分析要求对报纸报道的选取最多不超过五天.因此,笔者选取了5月13日到5月17日的报道.

(三)具体内容选取

进行新闻叙事分析,需要精读文本.笔者在资料的搜集中发现,《华西都市报》在最初五天的报道中,涉及到地震具体情况的报道占很大比重,其次是政府和国家领导人对地震做出的积极救援措施和关注,还有社会各界对地震的关注.篇幅很长,数量也很多,不利于精读加以分析.因此,本文选取的样本主要集中于地震中老师救助学生这一新闻线索.最后共获得样本报道6篇.分别是《大手拉小手下楼不慌张》(5.13要闻版)、《危急时刻 他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5.14要闻版)、《彭州危急时刻他们选择先救学生》(5.15要闻版)、《为救孩子新婚老师用身躯挡砖块》(5.16要闻版)、《救出30学生3老师再没醒来》(5.16 要闻版)《老师带着95名学生 从映秀走到了都江堰》(5.17要闻版).

二、检测设及分析

(一)检测设

通过对选出的样本的精读,发现每篇文章中都对老师在危机关头是如何果断、勇敢、不顾一切的救助学生的具体过程有细节的描述.这些细节让我产生一种强烈的感觉:老师在整个救援过程中,就是一个英雄的形象,而学生就是等待救援的弱者,他们在一同与地震进行抗争.在以往的新闻叙事母题中,英雄母题往往和权力有关的,比如大禹治水、等,他们都是掌握权力的人.而在这次地震报道中我发现,老师似乎也是凸显出来的重要英雄之一.因此,我的检测设是:新闻话语构建出与权力无关的老师英雄形象.

(二)新闻的情节梗概

《大手拉小手下楼不慌张》(5.13要闻版)一文描述地震发生时,幼儿园老师迅速拉住小朋友的手,两分钟内到达操场.《危急时刻 他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5.14要闻版)一文主要描述描述地震发生时,吴忠红老师在救援一部分学生后,再返回教室救援学生时教学楼垮塌,英勇牺牲.《彭州危急时刻他们选择先救学生》(5.15要闻版)一文描述地震发生时,杨文友、周世述两位老师,不顾自己妻子安危,首先疏散救援学生.《为救孩子新婚老师用身躯挡砖块》(5.16要闻版)一文描述地震发生时,新婚刚十天的苟晓超老师在成功疏散部分学生后,再次去救援学生时被压在废墟中,抢救无效去世.《救出30学生 3老师再没醒来》(5.16 要闻版)一文描述三位年轻老师,在地震中救出30多名学生,却失去了自己的生命.《老师带着95名学生 从映秀走到了都江堰》(5.17要闻版)一文讲述地震之后,一名女老师带领学生从重灾区映秀走到都江堰,生活得到合理安置的故事.

(三)文本开头和结尾的均衡

文本描述中,在故事发生时的整个场面是处于混乱的状态,环境相当恶劣,教学楼在晃,甚至已经裂缝,学生十分惊恐.但是在故事发生之后,场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地震过后,起初恐慌、混乱的场面得以平静.大多数学生得救,恐慌渐渐减弱,但是随之而来的悲痛却渐渐增强.其中促成这种变化的动因,除了地震的慢慢消逝,更重要的是老师在地震发生时的英雄形象及行为.

三、新闻话语如何反映英雄形象

由于自身的美德、优异及勇敢而得到崇拜和作为偶像得到崇拜的个体被称之为英雄.新闻话语构建的英雄形象就是通过文本形态中的文化所复制出来的.笔者主要从文本的微观的角度,也就是文本形式上进行分析.

(一)标题的凸显

笔者认为,标题是很重要的文本信息.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主题都能通过标题体现出来.当然,文章中间的意义也能从其中有所体现.

《大手拉小手下楼不慌张》中,大手和小手分别用了隐喻.大手就是在灾难中的老师,小手则是受到威胁的学生,有了大手,就会改变慌张的状态,英雄的形象和功能就展现出来.《危急时刻 他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彭州危急时刻他们选择先救学生》《为救孩子新婚老师用身躯挡砖块》《救出30学生 3老师再没醒来》则是通过老师舍己为人的精神来体现其英雄形象的.《老师带着95名学生 从映秀走到了都江堰》介绍了老师在地震后救助学生的方式,面对地震摧毁的家园,老师又担当了英雄的角色,带领受难者离开破败的环境,寻求新的生活.

(二)直接引语的使用

众所周知,新闻具有客观性.在新闻话语中,直接引语的使用是保证新闻客观性的有效方式.在搜集的样本中,有这样的例子:“地震!快跑,教学楼要垮了!”,“请大家不要慌张,有序下楼!不然,容易发事件.”,“无论如何,我一定要将孩子们带出来.”

“直接引语保留了所引用的陈述的陈述协调性,保持了最初形式的完整性.”“原封不动转述的话语片段围绕着、伴随着的这些指示词,它们可能是中性的,但是它们也可能是带着说话者从他的角度进行的判断(断言、自以为),或者是言语被说出的方式(喊、喃喃),或者是一部小说的讲述者.”③由此可见,出现在样本中的直接引语虽然可以说是客观的,但是却是经过“说话者”(写稿的新闻记者)从他的角度,为满足新闻需要选取的语言,所以,上面列举的老师的话语,是构建老师英雄形象的重要因素.

(三)人称的选取

“人称直接关系到叙事者身份的问题,叙事者即故事(事件)的讲述者.叙事者的身份,这一身份在文本中的表现程度和方式,以及隐含的选择,赋予了文本以特征.”④新闻的叙事者就是作者,这也体现了新闻报道作为非虚构文本的内在本质.

在选取的新闻文本中,故事叙述到老师救助学生的过程时,都是用“他”或者“某老师”来叙述,这是达到新闻客观性的要求,更加有利于英雄形象的塑造.

(四)叙事视角的选择

如何将新闻文本不仅在清晰的符码中,还能够如同文学文本那样具有易读性呢?这就需要选取一个特殊的叙事视角,有效的让新闻事件在用清晰符码表达的时候让人产生共鸣.选取的6篇文章都是以老师救助学生为新闻线索的,因此它们的新闻叙事视角也是一致的,都是从老师舍己为人的角度来讲述整个新闻故事.“叙事视角的不同创造的是距离的远近,这个距离进而决定了所叙之事与读者的距离.”⑤因此新闻叙事角度的选取,也促成了老师这种和权力没有多大关系的形象也能成为英雄形象.


结语

经过以上的分析,由地震中老师救助学生这一线索找到的6篇文章虽然是不同的文本,但是都凸显了512地震中老师的英雄形象.笔者认为,比起以前在灾难性报道中凸显国家领导人或者政府的英雄形象的文章来说,老师并不是权力的象征,但是仍然在新闻话语中显现出了英雄的形象.在本文分析样本中,与英雄相对立的就是地震的残酷,凸显出老师作为英雄的人情味和正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