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审美对于人的的重要性

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160 浏览:106416

一、有关艺术起源和其存在的最初意义

事实上,太多的学者在本文以前对艺术的起源做了推测和研究.本雅明曾这样为艺术创造的起源下定义:“艺术创造发端于为巫术怎么写作的创造物,在这种创造物中,唯一重要的并不是它被观照着,而是它存在着.”他将艺术品的属性分为膜拜价值和展示价值,认为在艺术史的发展一直处于这两种价值的两极间不断转换当中.我想这可以概括为两点:艺术作品被外界利用的使用目的以及艺术作品自身的审美属性.作为无论是中古、远古时期为了神灵而建的“偶像”还是近现代承载着国家、政治的深厚的历史使命的工具,都体现了艺术作品被赋予的社会功能.艺术作品自身的展现价值和审美属性在此时都是退居次要地位的.

对艺术的自觉势必要建立在个人的自觉基础上.当艺术被宗教、历史、政治赋予过多的责任时,艺术作品本身的价值被转移,没有完全作为人看待世界的途径和方式.因为其它一些因素,自身的展示价值和审美价值被遮盖,甚至被忽略.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作为观者的“人的自由意志”的忽视.

二、艺术所具有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人”的自我认识自觉,才能看清自身的存在价值及社会意义,而这需要通过“认识的主动性及自省”的基础上,而不是强制及被迫接受事物的时刻.人在“自由意志”达到充分发挥的前提前才有可能准确无误顺利地与外界客观实物发生联系.忽略人的自由意志的建立和发展,势必会与人的和谐发展相悖.人的存在价值无论从个人还是群体角度都需要建立在“自由意志”的基础上.在叔本华的“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企图理清在人面前的世界的本质以及完成人的自我认识,说到底,千百年来人们渴望了解自身,了解这个世界.圣经上也曾这样记载:“人活着不是单靠嘴里的食物”.西方文明很早便意识到,相对于肉体的物质的饱足,精神上的丰盛更为重要.的确,作为生命体的个体的存在,人的满足感不仅仅局限于物质的满足,更加渴望的是精神上的丰盛.想要满足自身的精神,自然要先认识到自我需要的是什么.对此,叔本华概括为“对这个世界本质内涵的永恒理念的认识”.为了达到认识的目的,“科学”和“艺术”从不同的角度,担当着“认识世界及自我认识”的重要角色.当科学和经验在追求此道上永无止境的努力时,作为艺术,却每每在“任何地方都到了它的目的地”.“艺术复制着由纯粹观审而掌握的永恒理念,复制着世界一切现象中本质的和常住的东西;而各按用以复制的材料[是什么],可以是造型艺术,是文艺或音乐.艺术的唯一源泉就是对理念的认识,它唯一的目标就是传达这一认识.”如果说科学是“亚里士多德的考查方式”,那么艺术就是“柏拉图的考查方式”.先哲们用尽各样的思考,对于人的生存方式和目的、意义探究依旧.我们尝试不用深奥的来陈述,但也需明白,生命不只是数字的简单叠加和积累,人非机器.对事物现象背后的思考能更加使人接近精神本质,从而达到人的自我认识及精神意义上的满足.而精神的满足不单单是自我满足而已,更重要的是明确人的生命及存在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只有明确最终目的,人的生命才最终实现意义本质的体现.

当康德划清现象和自在之物的区别时,他彻底打破了统治西方世界已久的束缚个人思想的经院哲学长时期的思想禁锢的统治,以这种怀疑态度肯定了人的自由意志和自我价值的体现.之后,叔本华批判地发展了康德的观点,进一步研究和扩展有关人的自我认识,和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历史已经走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历代先贤在个人意识的觉醒和重要性上做了诸多努力,都在不同程度上用怀疑和审视的态度重新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无一不在说明,精神领域的关注对于文明的发展极其重要.只有人意识到了作为自身觉醒,发展才成为可能.艺术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正是在此.

让我们回到有关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问题上来,艺术作品的重要性和独特性与它自身所处的历史与社会传统相一致,这是毋庸置疑的.从古希腊到中世纪,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意义本身一直以来都被其存在方式所左右,也就是说,从未和它的宗教、政治等社会功能分开.然而随着文艺复兴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艺术的社会功能逐渐被现代科技所代替.“艺术感到了几百年后显而易见的危机正在逼近,面对这种种情形,艺术就用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原则,即用这种艺术神学做出了反应.由此出现了一种以“纯”艺术观念形态表现出来的完全否定的神学,他不仅否定了艺术的所有社会功能,而且也否定根据对象题材对艺术所作的任何界定.”在此,本雅明所说的艺术在科学面前的危机,是艺术对世界的实用属性,并没有涉及叔本华所说的艺术对人的自我认识的觉醒的重要性.当然,在两者的关系中,科学和艺术对于世界始终是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在人与世界的认识关系中互为前提,并不存在竞争关系.科学技术的提高与发达,增加了对世界认识的方式的丰富性,这丰富性同样体现在艺术领域.比如,现代艺术的发展自然也建立在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基础之上.因此,笔者很同意本雅明对于机械复制时代下,赋予现代意味的电影,摄影是符合信息社会的新的且适宜的艺术形式的结论.

三、 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观者在“艺术呈现”过程中的重要性

人们要了解自身,了解世界,“科学”的方法是重要的但却不是唯一的方法.百科全书也不能给我们生活的答案, 从这一点上来说,“艺术作品”作为人与人,特别是跨越时间,空间和因果性,成为人与他者,与外在世界之间的交流方式,这在前文已有所涉及.

那么在艺术领域,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观者,三者又是如何有机地成为一个整体的呢?对于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贡布里希认为,“艺术”这种东西,本不存在,只有当艺术作品作为桥梁作用于艺术家以及观者之间的互动,“艺术”才被呈现,才有意义.

让我们来看有关“艺术”的过程,是如何实现的.伽达默尔曾经在有关“艺术真理”问题的讨论前,首先说明了“游戏”这一过程的完成,事实上是体现在游戏者本身的参与过程中,而不是作为规则出现的“游戏”本身,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游戏者参与游戏其中,游戏本身并不存在.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关于“艺术”这一过程的实现.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艺术作品,观者,是“艺术过程”得以实现的三要素. 艺术作品本身作为载体,其“展现价值”的体现势必被艺术家左右,且由观者影响.因此三者不是因果关系,而是互为前提,彼此影响的有机体.其一,因为艺术作品是被“创作”,这“创作性”带有艺术家作为“人”主观的能动的对世界的理解和看法直观体现,通过艺术形式呈现出来.是艺术家自身对“永恒理念”的“纯粹观念的把握”.体现着传达这一本质理性认识的最高要求.过程本身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体验体现.至于艺术创作所用的材料和形式,并没有也不应该有所限制,如:遥远的诗歌,造型的油画,版画,现代技术下的电影等等.


另一方面,观者观看艺术作品,获得的喜怒哀乐根据不同的时间空间以及在观看之前的“自我意识”状况不同而有所差异.就像一群人在一起说话,有亲有疏一样,当交流过程得以实现时,那么透过艺术作品,与艺术家“面对面”的交流和对话的观者,可以仿佛多出一双眼睛超越时间,空间,看世界,在情感上的获得将使之受益匪浅.

艺术作品与观者的互动部分,是“艺术”带给人们的精神影响的关键实现部分.是人们常说的“现实的意义”. 每一件艺术作品的产生自然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即创作作品的艺术家自身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思潮影响决定了什么样的艺术作品问世.然而,艺术作品的魅力最大地体现在,它不会强迫人们去接受某一信息,而是将主动权极大地赋予了观者自身,原本作品的创作是件极其自我,隐私的事情,带着创作者的个人的主观的片面的情感,在展示的过程中去感染他者是艺术作品潜移默化又不可忽视的力量.通过“小我”的展示,可以影射世界另一角落的状态甚至代表众体生命,这是“创作”的可贵之处,也正是“艺术”在人类社会和世界中存在的目的.因此,从这一点上,“艺术”的意义和价值,更多地体现在艺术作品被观看时带给观者的那一瞬间心灵上的震撼.

四、小结

视觉文化在20世纪由于技术革新经历了一个巨大的转型.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与以往相比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观看和创作视觉艺术的方式.作为新时代的艺术作品的展现必然要符合新时代的艺术特质和审美情趣.对于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和冲击,并不能减少我们通过艺术来认识自我和世界的,无论在什么时代,理性和感性思维都在帮助我们为自身的价值定位及意义显现上相辅相成地存在,厚此薄彼势必会影响人的发展过程. (责任编辑:刘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