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传统到艺术体验

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315 浏览:15292

摘 要 :任何艺术都是相同的,或者说“同源”,本文分析了东西方艺术,认为体验是艺术的生命所在,继承传统其实也是一种艺术体验,艺术体验又将传统进一步发展.

关 键 词 :艺术;传承;体验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055-01

一、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

不可置疑的是西方艺术推崇的立体丰富了艺术发展,而这一进程是必不可少的,惟有知其筋骨结构才能描摹其神韵,而皮肉与精神,既是从属关系,又是互补关系.因而我并不忌讳在学习东方艺术的同时接受和采纳西方艺术的特点,也并不担心在中国画的画面上体现西方艺术的观察方式和表现手法.国外的绘画有必要一看,是仰望而非膜拜.

尽管知识架构,技法材料俱受西方影响深重,我们从生活上与西方仍存在着更多本质的差异,这是我试图挖掘解析的部分:试图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世界中寻回那片男耕女织的东方圣土,试图在朝九晚五碌碌工作的人们脸上捕捉偶然闪过气定神闲的瞬间,我们太需要回归生活,回归青绿山水,南山东篱.

二、体验是艺术生命力量的所在

我强调的是感觉或者说是体验,这是艺术生命力的所在.因为看到了太多照猫画虎,无病,当自我已经麻木之后,才发现艺术与垃圾也不过只有须臾之隔.我们现在要讨论的“体验”,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经历”.德国著名学者伽达默尔说:“体验”(Erlebnis)“这个词是在19 世纪70 年代才成为与‘经历’(Erleben)这个词相区别的惯常用词.”伽达默尔认为:“体验一词的创造是以两个意义方面为依据的:一方面是直接性,这种直接性先于所有解释、处理或传达而存在,并且只是为解释提供线索、为创作提供素材;另一方面是由直接性获得的收获,即直接性存留下来的结果.”经历在先,然后才有对这种经历的解释,或采用为创作的素材;体验是经历之后能让人回味的有收获的东西.只有在你获得某种体验之后,你才开始意识到你所接触的是艺术.只有当体验是如此的强烈而不可忽视,而且自我意识作为一种副产品涌现出来时,艺术才可能获得确认.

三、继承传统与艺术体验

根据结构主义理论: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一切新事物都是旧材料的新配合,或是旧事物的新变数.所以,“创新”离不开“旧范”,“旧范”就是“传统”,需要继承和借鉴,这是常识.而惟其是常识,人们容易不加思索的接受,来不及体验它.于是鲜活的感觉被弃之不顾,继承与借鉴就成了一句空话.

现如今的艺术最需要的就是体验或感觉,面对传统,他们是命脉所在.这一点是“常识”是无法替代的.比如,工笔人物画在晋唐达到了鼎盛,我们可以称之为晋唐传统,它是最具富创造力和影响力的,从顾恺之到张宣,名家辈出,作手如菽.这其中,我们也能清晰的看出一条传承相继的发展脉络,但之后,宋以后的人物画分明是愈来愈萎靡.这里的深刻原因何在?其实,后起者还在继承着,但立足点不对,那就是感觉和体验被彻底漠视了.于是继承下来的就只有一些形式套路,他们被一遍一遍效仿、把玩和演练,陈陈相因,所以积重难返.

晋唐传统所创造的艺术范式是从画家们的切身感受出发的.“移声动质,凝神定照”,这其中所厉,就是反复的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的艰苦过程,其实也就是感觉和体验的过程,谈继承与借鉴,这才是接触到根本.

古人讲“写生”,讲“谛视熟查”,讲的就是感受和观察.有此前提,才能“齐造化”或者说“补造化”.这其中,画家的思想、才情、学养、功夫决定了他感受和观察程度的深浅,也决定了他表达深度的丰狭,这就是所谓的独特性,他们在本质上都与形式套路相左.借用康德的一句话:美的创造是“无目的的和目的性”.我以为,它可以作为晋唐传统的理论注脚.而在这个基点上谈继承,无论如何都无懈可击.相反,我们可以将把玩形式套路的“继承”叫做“有目的的无目的性”,即失去了感受性和创造性.

林语堂先生曾概括说:“中国的艺术冲动发源于山水,西方的艺术冲动发源于人体.”这种归纳大致可信.但也可以做些补充,我看,至少是发此语时林语堂先生没给晋唐人物画一个恰当的位置,所以有所不妥.万古不移的“传神论”就是晋唐人物画对世界美术史的大贡献,那个“神”字――身材、神情、神理、神韵,就发生于晋人对人物品评研讨之风.它包含了对人的外仪与内质的全面把握,值得认真研究.至于西方艺术,与其说是对人体的冲动,从美术史的角度看,毋宁说是对性的开掘.这仍和西方的认知传统有关,“认识论”是“求真”把握本质诉求真理,这种哲学思路,使艺术不空谈价值,而直接了当揭示真相,于是人性的善恶美丑,生命的可歌可泣、忧患和安乐、存在于虚无、生老病死、爱恨情仇等都被淋漓尽致的揭示与表达,那是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一切都是心灵发生作用,比如中国人物画“助人论,成教化”的道德高调,特别显出真实不虚,这种“人学”是最该继承与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