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外伤患者112例治疗体会

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685 浏览:20370

【摘 要 】 目的 分析研究脊柱外伤的临床特症,对脊柱外伤的临床诊治进行探讨.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112例脊柱外伤患者,根据病情给予康复治疗,手术治疗及药物治疗综合疗法.结果 痊愈:92例(82.1%),未痊愈:20例,其中16例年龄在65岁以上.年龄越高治愈率越低,且差异性显著,因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脊柱外伤患者,采用康复治疗,手术治疗及药物治疗综合疗法,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 键 词 】 脊柱外伤;诊治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入选的112例脊柱外伤患者,均为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我院骨科收治的门诊住院患者.其中女40例,男72例,年龄23~61岁.平均年龄为393岁.19例为砸压伤,51例为交通事故伤,42例为摔伤.损伤部位:胸腰椎合并伤,颈椎,腰椎及胸椎.根据Franke1分级方法进行评估对脊柱受伤状况评价.:受伤面以下肢体无任何知觉.B级:受伤面以下丧失全部运动功能,只保留部分感觉功能.C级:运动功能丧失不能行走.D级:运动功能丧失,但是可以行走.E级:神经功能正常.


1.2 治疗方法 根据病情对患者损伤部位进行MRI,CT及X线正、侧位等检查以明确椎管受累情况,骨折移位程度及损伤范围.同时给予外固定装置加固损伤部位,防止二次损伤.对于骨折患者,入院后待其主要脏器功能恢复良好,生命体征平稳时采取手术治疗.后路正中切口,全麻后,经X线机确定骨折位置,应用持骨器将脱位及骨折复位,并在双侧放置钢板进行固定.对于伤后入院较迟者每天给予20 mg地塞米松,同时加用洛赛克预以防出现应激性溃疡,药物治疗四天.对于脊髓损伤患者,给予30 mg/kg强的松龙静脉快速滴注.患者出院前均为其制定康复锻炼计划.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5.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经综合治疗后回访6个月,痊愈患者:92例,治愈率82.1%.未痊愈患者:20例,其中16例年龄在65岁以上.经统计学方法统计,年龄越高治愈率越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脊柱损伤是由于椎体骨折后脊髓受到来自间盘与外力的牵扯等组织对脊髓造成挤压致使神经功能障碍.后路径手术采取内固定撑开,使后纵韧带得到紧实,其张力也就增强,将后凸的骨折块从椎管内侧向前方推压最终使椎管得到减压.胸腰段骨折在脊柱外伤中较为多见,对于不稳定骨折,X线检查较易发现脊柱骨折,但是对于遮挡较厚的上段胸椎,下段颈椎的骨折及骨折程度不重者则不易发现[3].CT检查可清晰显示骨折线累及的部位,骨折移位程度及椎体三柱的解剖结构,其在显示骨折分类,椎管狭窄,椎板及椎体等方面显著优于X线检查.患者病情平稳时应及时采用MRI对全脊柱进行扫描,根据MRI结果,再选择X线或CT对严重病变区域进行检查.不但可早期对病情作出明确诊断,同时也可对伤情做出较仔细的评估[4,5].

本组通过给予康复治疗,手术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112例脊柱外伤患者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早期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极大降低了脊髓损伤程度.药物治疗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为此,对于脊髓脊柱损伤患者,外科治疗的同时,内科治疗也不可忽略,尤其是呼吸科,心内科及急救科等综合治疗.特别是老年患者,多数自身机体免疫力差,且多合并有各种基础性疾病,因而在采取手术治疗前应进行对症基础治疗,以提高临床治愈率.此外,出院前对患者的康复锻炼指导也是促进其早日康复的关键环节之一,科学的功能恢复锻炼方法不但能够减少关节畸形,僵直或挛缩,加速骨折愈合,防止肌肉萎缩等,而且可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加快运动功能的恢复[6].

综上所述,对于脊柱外伤患者,应通过CT,MRI等放射学联合检查以尽早确诊,根据病情同时给予康复治疗,手术治疗与药物治疗综合治疗方案,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其生命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程国雄,汤冬旋,姚谦明,等交通事故致脊柱外伤的救治分析.中国医药导报,2009,6(12):1921.

[2] 李俊丽,赵铎脊髓损伤机制研究进展.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24):7273.

[3] 丁武忠,赵辉,闫文俯脊柱外伤的放射学比较分析.医学信息:下旬版,2011,24(6):283284.

[4] 余荣富CT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诊断价值.医学信息:上旬刊,2012,25(7):557558.

[5] 林锟104例脊柱外伤患者临床诊治体会.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1):13341335.

[6] 赵建华,刘鹏脊髓和脊柱损伤诊治的争议热点.创伤外科杂志,2012,1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