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更新时间:2024-04-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617 浏览:49050

摘 要手机媒体的普及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本文以武汉商学院为样本,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结合的方式对学生使用手机媒体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包括生活行为、心理特征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现状,并提出了手机媒体环境下有效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及建议.

关 键 词手机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5.27亿.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已经超越传统PC整体80.9%的使用率,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

手机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对当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特征和思想观念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已成为高校大学生实现人际交往、表达个人意志的重要方式.其交互性和创新性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同时也为加强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展了新的渠道和手段.

为了全面、深入了解手机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本项目以武汉商学院不同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和思想影响进行抽样调查和个别访谈,并据调查结果提出了做好手机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措施.

本课题组随机抽取武汉商学院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涉及酒店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汽车怎么写作工程、烹饪营养工艺、体育经济与管理、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并兼顾到不同性别、户籍、地区.采用经过信度、效度检验的自编问卷进行调查,使用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和分析.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768份,有效回收率96%.被调查的对象中男女生比例为男生32.2%,女生67.8%,与学校男女生比例大致相当;学历层次为本科62.4%,大专37.6%;学科种类分布为文科68.6%,理工科31.4%.

1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的现状

1.1大学生手机媒体使用程度方面

调查显示,样本大学生手机占有率超过92%,且有8.7%的学生拥有2部以上手机.而电脑PC产品拥有率为41.3%.尤其在大一大二低年级学生中,手机媒体独占鳌头,是他们最常接触的新媒体类型.

从大学生手机媒体使用时间来看,有27.1%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时间超过3个小时,45.2%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时间超过2个小时,且主要用于上网聊天、看视频、浏览信息;几乎不上网的学生不到5%.另外,被调查的大学生全部都拥有,微博微信的使用率也达到40%以上,而每天都要登录的大学生占到了总数的92.8%.

从花费来看,大学生每月的手机费用在50元以上的占到了总人数的46.2%,甚至有3.2%的大学生每个月的手机花费超过了150元,大部分用于手机上网流量和网络游戏方面.

1.2大学生手机媒体使用行为方面

各项网络社交工具中普及率最高的为(包括空间),其次是微信、看视频和在线游戏.其中微博的使用率也较高,说明微信、微博已经成为大学生主要的社交工具之一.、微信、微博中大一的使用比例高于大二、大三,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大一学生处于较为活跃的时期,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度更高.

从手机使用场景来看,使用手机上网频率最高的5个场景依次为躺在床上、上厕所、坐公交、自习、课间,使用最少的场景是运动、换教室的路上、联网的电脑旁.在课间使用手机上网的行为中女生高于男生.

有34.8%的学生的手机依赖性强,表现为经常性无法控制地去查看手机短信、、微信等;有51.5%的学生控制能力较弱,表现为会在不喜欢的课上、会上玩手机;仅有13.7%的学生表示控制力较强,表现为对手机使用时间和空间的良好控制,对自己表现较为满意.

1.3大学生在手机媒体信息处理方面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影响深远,通过手机发短信和打、聊成了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主要沟通手段,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每天均抽出时间在新媒体上获取信息.

有将近60%的学生不能够意识到手机媒体信息的政治属性,当同一舆论事件在不同媒体之间出现分歧时,一半以上的学生会无法自行辨别.但大部分学生对手机媒体信息不是全盘认可,都具有一定的批判意识,即具有初步的手机媒体信息思考和质疑的能力.近88.5%的学生会有意识地选择比较权威和渠道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但是总体来看,大学生受到新闻第一次出现时的影响最为深刻.近58.1%的学生会通过手机媒体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想法,但是并不会去主动利用手机媒体来参与社会发展相关问题.

2存在的一些问题

2.1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手机媒体在高校中的普及对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调查显示,手机媒体的使用严重影响着学生的休息.有68.2%的学生认为在手机媒体的影响下他们的休息时间减少了.有70%的大学生在熄灯以后还在继续使用手机上网,经常凌晨1点入睡的学生达到18.6%,而这种行为必然导致第二天精力不济,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另外,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情况也非常严峻.调查中选择“经常”在课堂上玩手机的占到了38.3%,选择“偶尔会”在课堂上玩手机的占到53.4%,两项合计超过了九成的大学生会在课堂上玩手机.访谈中也发现,基本上所有的学生上课时都会把手机放在桌上,不时拿过来使用.上课过程中教室里经常传出手机响声,其中打的情况较少,主要是发短信、聊天、浏览信息,甚至是看视频和玩游戏.大部分教师针对这些情况都非常无奈,表示课堂管理很困难,学生注意力无法集中,教学互动性和课堂感染力均受到影响.

2.2影响现实人际交往手机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生活丰富程度和方便程度,但也导致面对面交流、户外活动和集体活动的时间明显减少,从而疏远了现实群体,不利于大学生现实生活中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发展.

有28.9%的学生表示,相对中学时期,大学中与他人面对面交流的比例变少了,觉得自己的好朋友都在手机上.47.8%的学生表示,如果自己有事情想倾述,第一时间会想到手机,而不是目前在身边的同班同寝室同学.47.2%的学生表示,自己宁愿通过手机来获得信息,也不愿意开口问身边的人(例如问路).访谈中也发现,大部分学生通过手机上网时,都不再关注身边的环境和人,尤其在公共场合,会通过用手机和朋友聊天或上网来缓解内心的孤独感,刻意避免和他人接触.教师访谈也表示,发现自己所接触的学生在网络上的生动鲜活、嬉笑怒骂和现实中的迟钝冷漠形成巨大反差.

2.3影响思想政治坚定性

手机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知识,有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信息量,但各种网络舆论的海量信息泥沙俱下,也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形成冲击.

调查显示,有54.7%的大学生认为手机媒体信息对他们的思想造成很大影响,有43.3%的大学生会关注政治时事类新闻,72.5%的大学生对网站的信息比较信任,41.3%的大学生会浏览校园网站和学校贴吧.但95%的学生受到过不良短信的骚扰,46.2%的学生曾通过手机媒体查看过、暴力、邪教传播等不良信息.

手机媒体的虚拟性让大学生处于道德“旁观者”的角色,加上受到各种良莠不齐“碎片化信息”的持续冲击,个人是非辨别能力、政治信仰、品德修养、社会责任感都受到影响,尤其是对社会、对他人的信任度降低.

3结束与思考

手机媒体的广泛使用和巨大冲击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它在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更加丰富、手段更加多样、实效性更强的同时,也带来更大的挑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媒体,让它成为大学生生活、行为、心理、思想塑造的有利工具.

3.1掌握手机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

通过各项新媒体平台,大规模地、主动地、快速地传播正确的思想、理论与政策,对各项舆论事件进行及时应对和有效引导,把握主动权,将以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这一柄“双刃剑”熟练掌握和使用,占领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工作者通过网络、论坛、手机、、微信、微博、贴吧等新媒体与学生进行交流,依托新媒体虚拟传播手段与大学生进行双向平等交流,消除大学生的心理戒备和隔阂,增强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之间的信任,实现高校培养人才的终极目标.

3.2加强大学生手机媒体素养教育

手机媒体素养教育已成为一种教育趋势,是大学生适应生活、坚定思想的必备条件,高校应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他们实施手机媒体素养教育,注重正面的引导和教育,树立高尚健康的思想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使他们在面对各类手机媒体信息时有足够的辨别能力和心理准备,主动地吸纳优秀先进文化,抵制不良信息.

例如,开设手机媒体素养课程,举办灵活多样的校园主题活动,向大学生讲授手机功能发展,普及健康使用手机的方式方法,了解过度使用带来的危害,掌握鉴别手机媒体信息真伪的方法,引导大学生能够正确地参与手机媒体表达、传播和交流思想,把手机媒体看作获得学习资源的平台,积极地吸取正能量,促进大学生信息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发展.

3.3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交技能

当前很多大学生出现的手机依赖现象,大都源于他们在现实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能进行及时的自我调整,难以在现实中找到自我认同,转而选择寻找虚拟世界心理慰藉.因此,提升大学生的情绪稳定性、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技巧对于解决手机依赖的问题都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基础、辅以师生之间的密切交流是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模式.通过通识教育的广泛覆盖,可以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同时针对心理脆弱甚至有心理问题倾向的部分学生要及时发现,并进行干预,防微杜渐.

而手机媒体的普及,也给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如通过手机即时通讯与大学生建立紧密联系、通过微博微信密切关注大学生心理动态、通过手机公共平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都可以潜移默化构筑大学生积极、健康、强大的内心世界,更加理智、从容地面对现实生活.


项目信息:湖北省高等学校2013―2014年度党建研究课题《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研究成果.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