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心理护理

更新时间:2024-03-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791 浏览:23021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对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加强临床治疗期间的心理护理效果,为其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4例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治疗期间接受的不同护理措施,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27例,采用常规临床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27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3%,对照组为85.2%,两组比较存在明天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加强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治疗期间的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其治疗依从性,有利于临床治疗和提高生活质量.

关 键 词: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心理护理临床症状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308-02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临床较为少见的眼科疾病,是导致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其发病率在1/3000至1/5000之间,临床主要表现为夜盲、视力减退、眼底色素性视网膜病变、视野缩小等[1].大量临床研究在治疗阶段对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分析,证实对患者加强心理支持、安慰、疏导、劝解等,对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和治疗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4例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对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加强临床治疗期间的心理护理效果,为其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研究中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是2010年6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4例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严格的临床检查,并符合WHO中规定的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18-51岁,平均(35.21±2.06)岁;所有患者均给予中药配合穴位治疗;根据患者治疗期间采用的不同临床护理方案,将54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7例,将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录入统计学软件进行初步分析,未见组间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给予常规;临床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流程按照标准程序进行.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具体如下:①早期心理护理:随着患者视力的逐渐下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受到较大影响,很容易导致其发生紧张、恐慌等不良心理情况.治疗早期,护士应主动关心患者,向患者介绍医院治疗环境,消除患者对医院治疗的陌生感.耐心解答患者的问题,加强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使之明确疾病发生的原因、发展规律以及临床治疗方式,使患者了解临床治疗的效果,消除其恐慌心理.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注意言谈和举止,与患者沟通时要保持平视患者,减轻其心理压力,增加其信任感.②中期心理护理:经过1个月的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一定的控制,但是其自觉症状不十分明显,经常会认为治疗无望,容易产生怀疑、烦躁心理,心理复杂,感情脆弱.这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做好耐心的疏导工作,针对患者的不同身体特点和心理情况做好其思想工作,帮助患者克服不良心理情况.告知患者当前的症状情况属于正常现象,帮助患者恢复治疗信心.指导患者正确减轻心理压力的方式,例如环境改变发、放松法、教育法[2]等.

1.3统本组研究.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采用院方满意度测评量表评估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总分100分,满意度评分≥90分为非常满意,70-89分之间为基本满意,<70分为不满意[3].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经评估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3%,对照组为85.2%.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视网膜色素性病变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具有一定的影响,十分容易导致患者情绪低落、消沉等,不配合治疗或持怀疑治疗态度的患者较多,对临床疗效具有较大影响.治疗期间,加强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改善其心理状态,增加强临床治疗的依从性,有助于治疗和预后[4].在治疗期间应针对患者的自身身体状况和心理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干预,帮助患者排解不良心理情况,保持良好的治疗态度.护士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做到全面、耐心的为患者提供怎么写作,不谈论患者的敏感话题[5]等.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加强心理护理,其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可见其临床意义,值得重视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