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课教学方法改革之我思

更新时间:2024-04-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611 浏览:145360

[摘 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方法的功能不可忽视.它既是教学活动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又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还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只有教育者根据课程的特点,研究大学生选择和接受教育的特点,精心选择和实施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才有可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因此,必须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创新.

[关 键 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0 — 0120 — 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师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属于单纯的知识传授课程,而是侧重于对学生的观念、信念和能力予以正确的引导和培养.这就决定了其教学规律与一般的知识课程有着明显的不同,也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比一般的知识课程教学要难得多、复杂得多.这些因素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与平台.本文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谈几点看法.

一、教学方法艺术性论

很多教育者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句话里所说的“法”,其中有一种意思是指教学规律,也就是教学的一般法则,就是说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另一种意思是指教学的特殊方法,就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这就是教学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方法是一种手段.但教学方法不仅仅是一种手段,同时也是一门艺术.艺术是什么?艺术必须讲求个性.所以,教学方法这门艺术与教师本人的学识、修养、性格、风度、教学对象以及教材内容等各种因素密切相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教学方法具有极强的个人特质,有多少个老师,教学方法就有多少种独特的风格.因此,对初上讲台的教师,虽然要注意学习别人的经验,借能别人好的教学技巧和方法,促进自己的教学进步,但同时也要看到,模仿仅仅是手段,学习是为了创新,因此,教师必须在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同时,根据自己的特点,不断创新,独辟蹊径,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

二、教学方法目的论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的社会活动都是有目的性的,不是盲目的、随意的.“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也不例外,它也是有目的性的,只有确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目的,才能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所以它是为学生怎么写作的,是否实现了目的,最终要通过学生获得了什么来判断.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一定会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冲击力,这样的冲击力学生当时是否喜欢无所谓.所以,不能只是追求形式的变化、新颖与多样化,忽视了教育的真谛.


但是,有的老师运用了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只是为了让自己的课堂出彩,过分的追求刺激,背离思想政治理论课了“突出核心内容,有所讲有所不讲”的授课原则,忽视了教育的真谛.而通过对国外近些年来的教学效果好、对同学们影响力强的一些课程的课堂教学的了解,就会发现,他们在课堂上很少使用多媒体、投影仪等教学设备,他们更垂青于讨论老师提前设置好的问题,做深度挖掘.他们注重的是在探索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学生个性.这些是应该引起我们深思的地方.

三、教学方法理念论

古人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良师行无言之教.每个老师都应该把这样的理念作为最高境界去追求.所以,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砥砺教育教学智慧,对自已所传授的东西做到“真知,真信,真行”,以自己的生活方式、人格魅力来影响、感染、引导学生,这是最好的教学方法.民国时期的辜鸿铭、吴宓、 王国维、金岳霖、陈寅恪等大师,都没有专门钻研过教学法,但他们都是将学术研究与传授当作自己的生活方式,都是对自己所教的东西践行“真知,真信,真行”,他们的言行举止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所以,一方面,教师要有良好的知识结构,不仅精通所教专业、课程的知识,而且要涉猎相关学科的知识,还要掌握大量典故、风土人情、趣闻轶事等;另一方面,教师要有良好的教育教学理论修养,使教学的每一环节都能符合教育教学的原则.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在学而不厌、积极进取、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过程中,把“行不言之教”作为自己的最高的教学方法去向往、追求.

四、教学方法情理思辨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习具有个人情感或意义的参与,将所学的知识与自己原有的经验融合在一起,这样的学习能够使学生的个性、行为态度发生改变,对学生来说,这样的学习才是有用的.实践教学中,许多老师已经注意并十分重视这些新的认知理论与心理发展理论,同时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和生活经验也比较关注,但是,他们确不能够对教材的观点进行理性分析.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反思的生活不值得过.”因为人的实践活动不仅具有现实性、有限性,还具有理想性与超越性.学教授高兆明认为:“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简单的道德关系中可以知其然,在复杂的道德关系中则难以知其然.”这样的道德情感淳朴,但不崇高.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如果对于小学生的教育,我们关键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爱好,可以采用灵活、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吸引他们.对于中学生,我们主要是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对于大学生,我们则要发展他们丰富的个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理性思辨、自由创新的能力.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必须要视不同教学对象情况而定.有的老师在大学生课堂上运用互动教学方法,设置的问题、师生对问题讨论的深度、老师对学生反应的反馈与点评等,同中学课堂、甚至小学课堂相比,并没有什么质的提高.这样的课堂,不仅低估了学生的能力,也看轻了作为大学教师应有的作用.这就是说,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既要传授知识,还要在感情渲染的基础上,对教材的观点作辩证的理性辨析,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推理、比较和辨别,培养审美力和判断力,增强内心的想象力,这是大学教育的应有之义. 五、教学方法学法论

在教学中传授学生一种学习方法,这样的教师,能够非常了解学生的个性与实际情况,学生的长处与短处尽在他的掌握之中.因此,他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扬长补短地设计出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与其说这是一种教学方法,不如说是老师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时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指在授课过程中,使学生开拓思路,有意识地通过分析问题思路的铺设,教会学生思维的方式和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我们学生的身上,隐藏着天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生物学家和工程师、大田里和机床旁的创造性劳动能手的素质.这些天才的素质,只有在每一个学生遇到教师有这样的‘活命水’来浇灌的时候,才能蓬勃生长,否则就会干枯和衰败.”这里只有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才会使学生拥有“活命水”.如让学生掌握唯物辩证的方法,马克思认为唯物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秀传统,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批判地吸取了他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抛弃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历史观,批判地继承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以发展,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还要让学生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创新思维是伴随着创造性活动进行的思维活动,是人脑的一种综合性思维,是思维素质、思维心理、思维形式、思维环境、思维效果的系统综合反映,是创新活动的核心因素.它具有破旧立新、别开生面、匠心独具、标新立异的特点.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中也提供了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逆向思维与顺向思维、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形象思维与形式思维、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等方法,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 “教”与“学”双向活动的统一,“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促进“学”.教师的教学活动的真正产物不是教师具体教给了学生什么,而是学生在此活动中究竟能够学到什么.我们之所以反对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方法,主要是因为这些方法根本不照顾学生的反应,教师照着讲义讲,学生照着讲义抄,违背了教育规律.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好的教学方法一定要能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热情,让他们想学、愿学、乐学,会学.

六、结语

从哲学的角度讲,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其具有自觉能动性,包括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所以,学生不是被动的接收者,在学习中,应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选择,自己的创造,自己主动学习,才算是真正发挥了主体性.因此,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在让学生的嘴巴与手以及“心”动起来的同时,让他们的心里明白起来,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参 考 文 献〕

〔1〕郭学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11.

〔2〕周向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 2011:9.

〔3〕 余玉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3.

〔4〕 郑永廷.思想政治课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

〔5〕晏玉荣. 冷思教学方法改革〔J〕 .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责任编辑:侯庆海〕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