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山》:在碎片中拼接坚固与完型

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810 浏览:131878

摘 要巴塞尔姆的创作深受现代建筑理论的影响,他认为文学作品的形式比内容更为重要,他摒弃了传统的叙述手法与合理的故事情节的表述,改用荒诞的、不确定的碎片拼接种种游移的画面,并认为“拼贴画的原则是20世纪所有媒介中一切艺术的中心原则”,他创造了一种与拼贴画或雕塑艺术相近似的小说形式.因此,短篇小说《玻璃山》里所要呈现的,正是巴塞尔姆的后现代碎片拼接技巧,表达出巴塞尔姆的“碎片是我信任的唯一形式”的创作理念.

关 键 词 :《玻璃山》 碎片拼接 后现代

美国作家唐纳德巴塞尔姆成长于休斯敦城的一名建筑工程师的家庭,父亲是当时著名的现代风格的建筑师,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在当时的建筑界产生过强烈影响,也影响到儿子巴塞尔姆对后现代风格的偏爱.在父亲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巴塞尔姆,对存在主义哲学深感兴趣,并热爱萨特与加缪的理论.大学毕业后,巴塞尔姆当过一段休斯敦现代艺术馆馆长,在此期间,他熟悉了正在兴起的后现代艺术,与很多知名的新派艺术家和小说家过往甚密,并完全融入了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前卫文化氛围之中.秉承着存在主义的“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的哲学理念,巴塞尔姆认为文学作品的形式比内容更为重要,他摒弃了传统的叙述手法与合理的故事情节的表述,改用荒诞的、不确定的碎片拼接成种种游移的画面,并认为 “拼贴画的原则是20世纪所有媒介中一切艺术的中心原则”,创造了一种与拼贴画或雕塑艺术相近似的小说形式.巴塞尔姆独特的文风使其斩获了古根海姆图书奖、美国文学艺术学院奖,奠定了他在当代美国文坛上的重要地位.短篇小说《玻璃山》里所要呈现的,正是巴塞尔姆的后现代碎片拼接技巧,表达出巴塞尔姆的“碎片是我信任的唯一形式”的创作理念.

一 产生巴塞尔姆的后现代“碎片拼接”的社会语境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社会呈现出一片混乱,各种严重的精神危机及政治运动席卷整个美国,如妇女解放运动、反文化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反战运动,都对美国民众的社会价值观形成巨大的冲击力.同时,因为美国在二战初期推行“中立”政策,大发战争横财,军事工业迅速发展,战后初期美国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使美国经济保持着持续的繁荣.这种科学技术的腾飞促成美国后工业社会的出现,促使社会生活和民众审美追求的变化.后工业社会摒充传统,以理论知识为中轴,通过人与人之间知识的竞争,使科技精英成为社会的核心与灵魂.后工业社会的特征就在于理论知识占居主导地位,成为制定决策、指导变革的决定力量.这种急剧变化又支离破碎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产生了对美国社会环境的颠覆效应,形成民众新的道德价值和生存理念.

对于作家来说,除了上述大环境变迁所产生的影响之外,20世纪所产生的种种思潮对他们的创作都有深度的影响.如在20世纪广泛流行的存在主义思潮,其核心理念是认为人存在的意义是无法经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因而要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存在主义最突出的命题是“世界没有终极的目标”;最著名的格言是“存在先于本质”.这些理念可以诠释为“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却有选择的自由.”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所提倡的“荒诞哲学”也是20世纪流行的哲学思想之一,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暴露出的痼疾,和由此带来的灾难性、毁坏性后果,使人产生了“人的存在的走投无路的悲剧性”的感觉.当人类的生存面临严重威胁,人类被绝望、孤独的情绪所笼罩,人们普遍感受到了人类存在的荒诞时,便开始接受荒诞存在主义的“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的理念.总之,20世纪的上层建筑是在一种以“否定”、“颠覆”、“二元对立”为主题的思想洪流笼罩之下,在一种动荡的否定和怀疑之中.这种强大的自我意识毁灭运动影响着美国的认识实体以及西方的整个话语特征,具体到文学中,一切传统的关于作者、读者、阅读、写作、文本、流派、批评理论以及文学自身的思想突然都遭到质疑.巴塞尔姆就曾这样宣称:“我的歌中之歌是不确定原则.”正是在这种充满解构与颠覆的理念下,产生了一系列的后现代作家,如库特冯尼格特,托马斯品钦,威廉加迪斯等,巴塞尔姆也是其中具有较大影响的一位.巴塞尔姆在父亲现代建筑风格与存在主义的双重诱导之下,主张用“碎片营造整体”的后现代小说形式,使他的小说呈现出一种形式上的断裂与不确定状态,并以这种破碎感为特征,寓含着自己的“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自我营造”的哲学理念.

二、《玻璃山》中的碎片状与不确定性质

在巴塞尔姆的心底,他一直坚持认为创作也是一种建筑行为,写作是把一堆素材排列组合后形成一种新秩序新物体的过程,因此在巴塞尔姆写的最好的几篇作品中,运用了一些建筑手法,如在文章中夹入风景画,照片,白色方块等,又在小说印刷时用常规字和大写黑体字之间来回变换,产生出一种无声影片片头效果,使形式上有标新立异之感.基于对建筑的热爱与对建筑形式的理解,巴塞尔姆曾对后现代的拼贴技巧作如下的阐述,他认为:“(拼贴的要点是)把不相似的东西粘在一起,在最佳的情况下成为一种新的现实.在最佳的情况下,这种新的现实可能隐含了对其他现实的评论.”巴塞尔姆所说的“不相似”的物体,就是写作素材的片断状态,而片断的实质就是支离破碎,因此,他的小说反映的是拼贴与装配,是将处于凌乱状的“写作建筑材质”,通过熟练的拼接技能组合成“新的文本”,这正是《玻璃山》创作的基点.

在《玻璃山》这篇形状怪异的小说里,作者将小说情节分解为一百个句子,每一句都标明序号,使之如同一份说明书那样把事件的过程用碎片式排列出来.在这堆写作的碎片里,巴塞尔姆不再依靠常规性的冲突、发展和线性情节去引导作者的阅读,而是为读者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零碎片断,创造一种拼贴效果.在一堆碎片里,巴塞尔姆融入了诗歌的节奏感、童话的想象力、后现代的戏仿、传统的引用手法.如在整个故事的行进过程里,作者不断地使用“我揭下左手的管工橡皮粘,让右手的贴在原地”的句子,让情节出现暂时的停顿,每一次停顿,都形成了一个相对断裂的建筑板块,小说里一共使用了六次这样的语句,所以就被分隔出七个建筑板块.这七个板块里既有不同的内容,也形成了小说中诗一般的节奏感,以及明显的拼接边缘.如在第一个板块里,作者所要描述的是“玻璃山”的自然形态和围观者的态度,表明攀爬玻璃山的艰难与攀爬者的怪异.而从第二个板块至最后一个板块里,一些混乱而离奇的思绪不断涌现,一些与爬山无关的细节也不断地加入,使整个叙事凌乱不堪.如在第26句“街上人很多,眼神里流露着不安”的后面,突然出现了一句“27寻找你自己”的句子,让人在完全不知所云的同时,也清晰地表现出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态度. 随着情节的发展,更多的不知所云与不确定、却又包含着深刻哲学意味的细节不断地冒出:如突然插进来的一些名人名言“对现实的色迷迷的兴趣的削弱近来结束了.(安登艾伦斯威格)”;“多亏各位充满自信的智慧,整个国家才一片安宁”;“在一些世纪里,人类的想象力让生活成了一切可爱活力的紧张实践(约翰曼斯菲尔德)”.这些属于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互不相干的名人名言堆积在一起,有意地将非线性的叙述以及极端的幻想与日常的细节杂揉在一起,从而传达现代人类在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失望和失败而产生的人类的思绪的破絮状.大量的引用如同一堆无序的建筑材料,揭示着作品的后现代品格,并需要有高度拼接技巧的作者才能使之变为有序状态.作者还要用这种突兀的句群去表现攀登者的心灵空间,以及站在某种哲学的高度时,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洞察.所以巴塞尔姆坚持认为 “零乱是有趣而且有用的”,将人类放置于零乱之中时,深层的思绪会透明化,含糊不清的意义会明晰化,于是零乱成了另一种秩序,不确定成了一种修正世界的力量,零乱在不确定的支持下就有了存在的价植.正如评论家杰罗姆克林科维茨所言:“在一个新的世界里,旧的价值观念必须用新的形式来表达.对于无理性的、无条理的时代,巴塞尔姆的形式使想象力的价值复活了.这种挽救是用对艺术最敏锐的关注施行的.巴塞尔姆不仅是一位碎片的魔术师,他也是种种客体的组装者和建构者.”

三、《玻璃山》的拼接技巧及后现代寓意

然而,巴塞尔姆的高明还不仅仅体现在将事物碎片化,更体现在碎片中隐藏的秩序.尽管表面看来《玻璃山》是由一堆支离破碎的语句堆积而成,但却始终“攀爬的顺序”这个主框架支撑着整个建筑体.故事情节的进展一直在随着攀爬者不断地升高而推进,一层层地推进到更加神秘莫测的场景里,而作者对于攀爬本身的评价,也随着攀爬的高度而不断流露出来,许多的奇异细节如“金色的城堡由一只鹰守护看,鹰的头很精悍,它的双眼是两颗光芒四射的红宝石”、“几只夜莺从我旁边飞过,腿上都绑上了交通灯”、“我朝象征走去,象征上是一层一层的意义.我一碰到它,它立即变成了一位美丽的公主”等,正是在攀爬者即将接近目标时,才渐次出现的.这说明作者有意识在破碎中隐含着完整,在零乱中安排着秩序,在扭出中包括着完美.于是作者的拼接游戏于不知不觉中完成,拼接技巧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在短篇小说《傻瓜》中,巴塞尔姆曾说:“结尾是不可捉摸的,中间无处可寻,然而,最糟糕的还是开始、开始、开始.”这说明巴塞尔姆已观察到,后现代派小说的每个部分中,都应当包含着后现代的寓意.所以巴塞尔姆的后现代立场是寓含于小说的各个细节里的.如《玻璃山》这个标题就带有浓重的后工业化的味道.“玻璃”是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之后的产物,1906年,美国生产出平板玻璃之后,随着玻璃生产的工业化和规模化,各种用途和各种性能的玻璃制品相继问世.至现代,玻璃已成为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建筑材料,而“玻璃”也成了现代化工业、现代化都市的一种象征物.把小说取名为“玻璃山”,而且让它“耸立在第十三大街和第八大道的交汇处”、“就像一座雄伟壮丽的办公大厦”,于是这座山违反与脱离了自然序列,带着形而上的反讽和沉思式的超然,作为一种解构与颠覆的后现代物体而存在.如果从哲学的意义上来看,这座玻璃山象征着孤独的高度和攀爬的难度,还有挑战者的勇气与智慧,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爵士和马死于玻璃山下,还会有人在攀爬中凌空坠落.这种戏冷峻的笔法使整个故事更加具有奇妙的拼接感和建筑上的绚烂感,虽然故事里充满了变形、破碎、异端和移置,但饱满的后现代元素使《玻璃山》兀然挺立,成为一种拼接与文本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