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铮:弱智的天才画童

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965 浏览:18417

偶然涂抹,显出艺术潜力

1990年的一天午后,我国著名作曲家罗忠无意间发现,他的爱子罗铮正用墨笔在纸上涂抹什么.

罗铮生于1965年,他生下来就是个弱智儿童,长到20多岁了,仍不会读书、识字、数数,更不会料理自己的生活,智力相当低弱.

此时,罗忠走到爱子身后,他看到,罗铮在白纸上画出了两个大圆,大圆里又套着小圆等不知是出于父爱,还是因为大艺术家的感受是触类旁通的,那一刻,罗忠感到这两组圆似乎有着某种特殊的力量吸引着他、震动着他.作为一个作曲家,他无法说清属于美术范畴的事物,作为一个艺术家,他能感到艺术魅力的招引.

罗忠将爱子罗铮的这第一幅创作――两组圆,镶进了镜框,挂在墙上等

时间一晃过去了两年,两年间罗铮再也没有拿起画笔.1992年的一天,罗忠的一位画家朋友来串门,看到了墙上挂的那两组圆.这位画家愣了许久,对罗忠说:“罗老,这画真是绝了,是哪位现代派画家送您的他对您的作品理解太深了.”

罗忠先是觉得可笑,自己弱智儿子随便涂抹的两组圆竟被认为是某位画家的大作,继而,他也房住了.是呀,自己一直觉得这两组圆中有某种力量吸引着他,经这位朋友一点,他才恍然大悟:那是与自己的音乐相同的古拙的韵律感!

“是罗铮画的不可能!您在骗我!”当罗忠告诉那位画家朋友真相之后,画家怎么也不肯相信,“这虽然是极简单的两组圆,但也显露着画家的功底,它的布局、它的线条,都具有相当的艺术技巧,没练过十几年绘画的人,是不可能画出这样的圆的.”

的确,不要说美术方面的教育,就是一个普通少年所应接受的文化教育,罗铮也没有接触过.他的家庭里没有一个搞美术的人,罗铮甚至连自家那套单元房都很少迈出去.然而,罗铮的的确确画出了这样两组圆!

那位画家朋友没有再说什么,可能他也无法解释这一现象.他只是说:“给罗铮写点画布、颜料吧,让他试着画画油画.”


第一幅油画,表现的就是音乐

对于作曲家罗忠来说,永远无法忘记1992年3月24日这一天.这天吃早饭的时候,他的爱子罗铮问他:“爸爸,你的《第二弦乐四重奏》能画吗”这时,罗铮已经在父母为他写来的画布上随意涂抹一个多月了.

罗忠当时随口道:“当然能画了.”

罗铮便不再说话.

当天下午,罗忠在乐团接到了妻子打来的:“你快回来看看吧,罗铮画出了你的《第二弦乐四重奏》!真的是你的乐曲呀!”同样是音乐家的妻子的惊叹令罗忠为之震惊了――自己的乐曲也能用油画表现出来吗而且是由罗铮来表现他急急忙忙赶回家,看到了那幅画.他呆住了.

罗忠以一个音乐家的眼光看这幅画,他清楚地知道,这画的就是自己的乐曲!他无法用语言说清这一切,但他仿佛可以从那色彩、那线条上听到乐曲的演奏声!

他立即给一位画家朋友打,那个朋友匆匆赶来,看了看画,看了看罗忠,问:

“真的是罗铮画的”等

朋友从一个画家的角度对这幅画作出了评语:画面的4个方块,同样的线条、同样的外形,给人的感觉却是变化相当大,色彩配置协调,即使是专业画家也难以做到这样鲜明的变化.整幅画面具有极强的理性色彩,难以想象是出自一个弱智青年之手.

“怪才!奇才!难以理解,无法想象!”朋友叹道.

确实太奇了.然而,更奇、更怪的还在后面等

无法解释的奇异现象

其实,在这个音乐之家里,罗铮对音乐超乎寻常的感受力早已被他的父母注意到了.

从来没有人教罗铮音乐,甚至从没有人想引导他去关注音乐.罗铮对音乐的感受似乎完全是天生的.作为一个弱智青年,他对音乐的记忆力之强是难以理解的.录音机里播放一支乐曲,或是姐姐演奏一支乐曲,他问一遍乐曲的标题,只听这一遍,过几个月之后再重听这支曲子,不论从中间哪个部位开始,只听一小段,罗铮就能立即说出这曲子的名称.作曲家罗忠□知道,这种记忆力,音乐界中也无人能够做到.

罗铮对音乐相当敏感,听一些著名的优秀乐曲,罗铮往往很激动,从没有人告诉他这些曲子怎样好、怎样著名,罗铮对乐曲的感受是来自于乐曲本身的.柴可夫斯基的《悲怆》、贝多芬的《命运》,都能令罗铮痛哭.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痛哭,一种完全忘我的痛哭流涕,一种真正进入了音乐内涵之中才会有的强烈反应.只有那些未受世俗污染的心灵,才会作如此强烈的反应.

从罗铮画出自己的第一幅油画《爸爸的第二弦四重奏》起,他便将音乐和绘画连在一起,在罗铮其后创作中,这种音乐题材的创作成了他独特的风格.罗铮每画完一幅油画,都自己指着画说出它的名称,这些名称本身往往就是一些世界音乐大师的名字.

著名作曲家布烈兹的音乐中喜欢用“点描”的手法,罗铮在一幅题为《布烈兹》的油画中也大量使用了点等

罗铮的另一幅《威伯恩》的画,也同样的奇妙.众所周知,威伯恩是一位12音技巧的大作曲家,也是一位序列主义的作曲家.应该说,在音乐的范畴中,12音与序列都是一种理性胜于感性的艺术.令人奇怪的是罗铮却能领悟其中的真谛,他竟采用具有机械意味的几何图形和笔挺的直线来描绘这种音乐.

《利盖蒂》是一幅以匈牙利当代杰出作曲家利盖蒂命名的油画,颇似我国六朝绘画中的“丹青先于水墨”的“赋彩制形”,是以色彩表达形象的一种绘画,但它似乎是以西洋现代画派的创作思维及风格勾勒出来,彩线组合变化多端,动色与静色混杂交错,衔尾相随,具有相互追逐、竞相争辉的情趣,构成一种色彩上的碰拦、倾轧,显示出强烈的动美,感人肺腑.

荷兰的高文厚夫妇将这幅油画的彩照带给了利盖蒂,利盖蒂看后大为震动,认为罗铮深刻理解了他的音乐,为此,写信向罗铮致谢.

利盖蒂永远不会想到,传出他作品之“神”的竟是一个弱智儿童.

无法理喻的神来之笔

罗铮的许多绘画都无法按通常的理性标准来理解和解释.

一天傍晚,姐姐带他去了故宫.在那里,罗铮对灰墙表现出了特别的兴趣.回来后,他画了一幅题为《墙边》的油画.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出傍晚的感觉,墙与天空似乎分不太清.月光照下来,很符合学的原理.

还有一次,罗铮跟父亲去朋友家串门,对人家的唐三彩十分感兴趣.归来后,他又画了一幅自命名为《唐三彩》的抽象油画,虽然看似色块的堆切,却可从中感受到一种盛唐的气势,色彩也是唐三彩的色彩,线条于流动中产生一种气魄.

还有一次,罗铮和家人一同去了圆明园.没有人给他讲圆明园的历史,也没人告诉他这里曾经是怎样一番盛况.罗铮回来后画了一幅题为《圆明园的石头》,令许多人为之震惊了:这仍是一幅抽象绘画,但任何人都可以看到线条中那一道道向淌的鲜红色.这分明是血淋淋的一幅画!难怪一位画家朋友看后说:“是不是他的眼睛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罗铮已经画了80多幅油画,这些油画都是抽象的.据他的父母讲,他画画的时候非常投入,不吃不喝,谁叫他也不理.他下笔十分肯定,速度极快,两三个小时就可完成一幅作品.在已完成的80多幅画中,没有一幅是雷同的,每一幅都具有新的创造力.

一位在维也纳研究音乐的学者看到了罗铮的作品照片后,来信说:“我参观了这里的二十世纪博物馆,我相信有一天,这里会摆上罗铮的作品等”

面对罗铮,人类现有的智慧面临着挑战,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出现了一片空白.我们无法按现有的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心理学来加以解释,我们似乎只能做一些推测.也许,罗铮的大脑细胞在大部分未发育完善的情况下,唯有“音乐细胞”和“绘画细胞”没有被扼杀,一直活跃非凡,经过多年的酝酿和积累,冲破了上帝的“恶作剧”,二者融合的结果是最终迸发出巨大的能量,产生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艺术家.

(责任编辑 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