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在平等的对话中走向精彩

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727 浏览:14515

【摘 要 】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应该平等对话,激发学生自主走进文本深处,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讨论,解决有价值的问题.更应该组织他们整理思维,引导他们的思维走向正确,适当地及时参与,或提醒,或总结,整合学生混杂的语言、思路,做一位及时的引导者,积极的参与者.我们老师所追求的不仅是一种对话交流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这种平等、合谐的氛围,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能够形成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能够使我们的课堂走向精彩.

【关 键 词 】平等对话;案例;反思;总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这就意味着师生的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这时的教师已不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基于这一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了大胆地尝试,以下是课堂上的一些语录摘 要 ,希望能引发大家的思考.

语录一:“这个问题是你提出的,请你自己点名吧!”

初次在课堂上听到这样的话语,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平等,老师把点名权让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平等对话的自由,同时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他们自主地走进了文本的言语的深处.看来这种做法是值得尝试的,然而,课堂上的反馈让我们有喜有忧.

案例一:语文课堂上的几个镜头:

镜头一:课堂上,老师请一名学生起来提问,这位学生兴致极高起身质疑,问题提得很有思考价值,教师满心欢喜,请他点名请人回答,点名者自己点完名后,因为享受了点名的乐趣,心中美滋滋的,只顾着高兴,哪里还听得进别人的回答.其他学生有的能够用心听一听,有的因为没有被点到,无精打采地坐在椅子上,也有的因为无聊,自己在抽屉里寻找快乐.

镜头二:在教学语文版七年级下册鲁迅先生的《鲁迅自传》一课中,初读全文后,老师让学生对“鲁迅先生救国救民思想形成”提问,一位学生踊跃举手提问:“鲁迅先生是怎么走上文艺道路的?”他正准备点名让别人回答,周围立即就有学生笑答道:“这还用问,在日本留学学医时因为看电影引发思想转变的呗”,点名者怏怏地坐下.

案例二:学习语文版八年级上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伊始,学生只提出一些疏通性问题,如:①鲁提辖是个什么人?②他为什么要拳打镇关西?③打死镇关西后他又做了什么,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这时老师对学生说:“你再读读课文想想,提的问题自己能不能解答,如果真的不能,我们大家帮你.”学生是很聪明的,我发现,过了一会他们书本上的问号会少去一些.同时,教师启发他们进一步思考:在这篇课文中,我们还有一些更想知道的问题,如关于鲁提辖的:作者为什么一开篇要仔细描绘鲁达与史进、李忠在酒楼喝酒的经过?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作者为什么要详详细细地描写鲁达一拳一拳地痛打镇关西的过程?这三拳颠倒一下行吗?关于镇关西的:镇关西为什么要强占金翠莲,体现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当镇关西被鲁达打第一拳时,口里直叫“打得好”,他为什么要这样说,他心里实际上怎么想的?并让学生讨论比较这两组问题,哪些问题更有思考价值.这一讨论,使他们认识到,在促使自己深入思考的地方,应留意重点的词句,选择性地提出问题,养成咬文嚼字、认真推敲的好习惯.


反思:教育心理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在这里,教师采用了给学生点名权的方法,顺利地打开了学生的心智大门.但是,我们从案例l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学习形式的积极性重于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的现象,其中也折射出个别学生思维的惰性.为此,老师很有必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提出的问题的意义,刺激他的积极思维.同样是问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促进作用却是大相径庭的.我们老师的责任就是让学生解决有价值的问题.案例2中的老师没有一味跟着学生走,由着学生走,而是指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梳理、调整、提升,选准学习目标,围绕那些有很大的覆盖面和穿透力、相互之间有关联的或相对集中的专题研究.

语录二:“老师想给你们提个建议?”

当学生的语言无法表达他自己的想法或者他们一起讨论后,仍无法得出满意的解决方案时,老师的一句:“我想给你们提个建议?”对学生会起到拨云见日的作用.在对话中,我们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多角度的、有创意的求异思维的发展,也不排斥阅读中思维的求同.

案例一:及时总结求同

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片段,有的学生提出:这位隐者是谁?是神仙吗?针对这一疑难,同学的回答各式各样:诗人、僧人、道士、采药人、医生等都为自己的看法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教师说:“老师想给你们提个建议?我们能不能再仔细地读读诗,边读边想,从诗中的一些词语里,把这位隐者‘画’出来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大增,讨论十分热烈.有的说:“我从‘采药’这个词里想象隐者是懂医术的人,他采了药为人治病,是一位救人的良医.”有的说:“‘云深不知处’说明隐者的采药是在云雾缭绕的高山上,他不辞辛劳、不怕艰险,隐居在深山,采药行医,是个大好人.”有的还说:“‘松下问童子’的‘松’也有意思,是不是也象征隐士的品格像松树一样坚强,精神像松树一样长青.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老人.”等正是有了教师的点拨,课堂上学生才会意趣横生,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反思:课堂学习中,我们组织他们去自主学习、合作探讨,集体力量再强大,学生仍旧会遇到懵懂不开的困难.这时的老师不能见死不救,一味强调让他们自己再想想,应该组织他们整理思维,引导他们的思维走向正确,适当地及时参与,或提醒,或总结,整合学生混杂的语言、思路,做一位及时的引导者,积极的参与者.

在如今的课程改革浪潮里,师生的话语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老师所追求的不仅是一种对话交流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这种平等、合谐的氛围,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能够形成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能够使我们的课堂走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