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教学与美育

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076 浏览:117405

摘 要 :文学作品是语文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施语文美育的重要因素.为了更好地发挥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应注重美育效果.

关 键 词 :美育;审美:文学作品

美育有家庭美育、社会美育、学校美育.本文主要讲学校美育.学校美育是通过具体的审美活动,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并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与其他教育形态比较而言,它更侧重于情感教育,它是以情动人、以情化人,它的最终目的是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塑造人的人格.美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育主要包括美学基本理论教育、艺术教育、课堂教学中实行的审美教育.美学理论教育包括美的本质、美的范畴、美感等方面的教育,它主要从哲学的高度.培养学生运用美的标准和规律观察世界的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健康的审美情操.帮助学生塑造理想的人格和优美的灵魂.艺术教育包括艺术知识教育、艺术技巧教育、艺术精神教育,它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艺术的基础知识,学会基本的技艺.增强对艺术的感性体验,提高艺术修养.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美育,是指教师将美学知识自觉运用于教学活动中.通过美的形式、美感的激励和陶冶作用.使学生乐于去求真、求美、求善,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大量教育实践证明,讲得好的课,往往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那些能充分激发美感,师生双方都乐于去求真、求美、求善的学科教育都可以说是美育,美育应该是所有学科教育共同追求的最高境界.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非常重视美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他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他认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语文课也是如此.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方面.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自己的优势,尤其是语文中的文学作品为实施美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我们知道,文学作品作为精神产品.其最基本的属性是审美价值属性.文学作品蕴含丰富的美育因素.如文学作品中富有优美生动的语言美、栩栩如生的形象美、个性鲜明的人物美,生动曲折的情节美、感人肺腑的情感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等等.文学是人学.它是以情动人,文学以其情感的力量滋润着人们的心灵世界.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正如高尔基所说:“文学的目的是帮助人们了解自身,提高人的自信心.发展人的追求真理的愿望,同人们的庸俗习气进行斗争.善于发现人们的优点,激发人们的心灵的羞耻、愤怒、勇敢精神,竭力促使人们变得坚强而高尚.并以赏美的精神鼓舞自己的生命.”如林觉民的《与妻书》,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读起来字字血,声声泪,动人魂魄,催人奋发.

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些倾向.影响了语文美育的实施.在我国文学教学的现实中.很多学生习惯了教师的一言堂,就等着教师根据教参给出权威性的标准答案,语文课本的空白处写满了教师的观点.学生只是被动的听众,自己较少独立思考.有的教师对文学作品的理性分析过多,忽视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存在这些问题主要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当前重视素质教育的形势下,语文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要回归文学的审美本性.注重文学作品的美育价值,为了更好地发挥文学作品的美育作用.必须树立以下几种观念.

一、文学作品的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文学作为一门艺术,是以语言为媒介来塑造艺术形象的.文学形象不象影视艺术那么直观,它需要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才能间接地被感知.波兰文艺理论家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存在着未定点,需要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情感将文学作品具体化.德国的文论家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召唤结构,有很多空白,需要读者去填充.文学作品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需要读者的积极参与.没有读者的全心投入,文学作品只是一堆冷冰冰的语言符号而已,只有读者的再创造活动才能将文学作品化为活灵活现的艺术世界.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真正的读者,去理解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感知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体验作品中的情感、领会作品中的意蕴.

二、文学作品的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审美体验.审美活动是一种个性化的体验活动,只有审美主体在感知审美对象的过程中,才能获得审美愉悦.美感有亲历性.是要靠审美主体自己去体验,别人是没有办法代替的.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一种艺术美的形态.文学作品的教学要遵循审美活动的规律,要重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体验.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解作品的美.只是在展示美,是在传播自己的审美体验,而不是学生自己的审美体验.而且文学作品表现的大多是人性、人情、人格方面的内容,学生不去体验.是领悟不到的.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如果学生不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情感积累去体验,就很难体会到作品中蕴含的浓厚父子情.

三、对文学作品意义的理解要多元化.自然科学的知识是客观规律.对所有的人都是一致的.而对于文艺则不能要求这种普遍一致性.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文学作品不是在所有时代、所有读者面前都以同一面貌出现的自在客体.而是象乐谱一样.只有靠读者的演奏才能变成美妙的音乐.文学作品应是一个开放的文本,它的意义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文学作品的意义生成的过程.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读者的再创造过程.西方一谚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要允许学生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存在差异性.这样学生才有自信心去独立思考.将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尽情释放出来.


为了使文学作品教学具有更多的美育效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文学教学要以对话的形式为主.文学的阅读、欣赏过程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交流过程,文学作品的教学也应以对话形式为主.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教师要放低自己的身份.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应作为与学生进行对话的内容.而不要作为一种强势话语灌输给每一个学生,要给学生更多的话语权.我觉得可借鉴广告业产生创意的一种常用的方法――头脑风暴法.主持者幽默风趣.与会者自由畅想.不批判否定别人,这样可以互相启发和激励,填补彼此的知识和经验的空隙.从而引起创造性设想的连锁反应.以产生众多的创造性设想.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让学生先自由地阅读作品.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与理解.然后再与教师进行对话与交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时间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文学课堂成为学生而不是教师施展才华的平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一个主持者.要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不批评学生的看法,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力的培养.

二、文学课堂要洋溢着美的气氛.美是自由的象征,美育也是一种自由的教育方式.美育对受教育者不能带有强制性.受教育者是自由自愿的,也是轻松愉快的.在文学课堂上.教师要做到寓教于乐,不要给学生太多的条条框框.学生学习文学作品主要是为了享受文学作品的美.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如坐春风,兴味盎然.才会有自由、自主的心境去感受美.美是形象的.美育是感性形象的教育.教师描述文学作品的语言要绘声绘色.要能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来.也可以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播放一些与作品相关的视听资料,制造出鲜明、生动的视听效果.使学生进入审美情境之中.从而唤起学生的美感体验.美是能让人动情的,美育的方式是以情动人.我国文艺理论家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教师在教文学作品时.要善于诱导学生的情感,如讲《背影》时.教师可让学生联想自己父亲关爱自己的一些具体情景.使学生的情感激动起来.进而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共鸣.

三、语文教师要有较高的审美素质.在文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优美文雅很重要.教师若发音准确、悦耳动听.能把无声无息的文字化作声情并茂的话语.就很容易诱发学生的美感.在文学教学中.要求教师是一个心灵美好与情感丰富的人.只有感情丰富才能感受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教学才有真情实感,才能感染学生.若教师冷漠无情,不能融入作品.只知生硬地向学生灌输教参上的知识.学生听后索然无味.美育就无从谈起.要教好文学.教师还要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对文学作品有较高的鉴赏水平.能全面地把握作品的艺术特征与思想意蕴,以便于点拨学生.如王安石的咏梅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中描写了梅花傲雪凌霜的自然品格.但更深一层的意思是以花喻人.赞美梅花的高贵品格时也是在赞美那些不畏、不畏艰险的人.这后一层次的内涵.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不一定能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指出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用自然物来象征人的精神品格的文化传统.教师还可以活学活用.让学生联系今年春节播放的电视剧《女人花》中的黄梅儿这一人物形象.以加深对梅花这一艺术形象的感知与理解.另外教师温文尔雅的仪表美、风趣幽默的语言美、活泼开朗的教态美、师生关系的和谐美、也是一种无形的美育.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它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审美修养、饱满的精神状态、乐观开朗的性格、宽容的胸怀等等.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