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的古诗文教学

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691 浏览:45124

〔关 键 词 〕 古诗文教学; 配乐朗诵 ;以猜代讲 ;创新写作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9—0077—01

在文学的殿堂里,诗歌是最美的奇葩,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作为新时期的一名教师,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感受古诗文的魅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我谈一谈自己在新课改中对古诗文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融情于读

读是学习文本的最直接的方式.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象无一不是读出来的,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诗歌的节奏感较强,这些节奏往往是诗人心境的体现,明快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轻松的心情;急促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昂扬的情绪;低沉的节奏,则大都表现为悲哀的情调.而诗歌与音乐又有着与生俱来的缘分,所以不妨把音乐引进到朗读中来.

在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后来一段配乐朗诵(当然音乐的选择十分重要),以此把学生带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悲同喜,使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辐射到朗读者的情感之中.可以让学生伴乐诵读,也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魅力,让学生把自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变成美丽的画面,透过画面领悟到诗人寄托的情感,并在一首首乐曲里提升为对文化的倾慕和敬重.

这种感受是非常精细、微妙的.因此需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去感受,去咀嚼,甚至反复体验.

二、以“猜”代“讲”

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格,魅力无限.正如19世纪英国著名文艺批评家拉斯金所说:“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因此教学时,其丰富的意蕴,“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如果“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必然贪多嚼不烂,使学生食而不化,泯灭了学习的兴趣,倒了学习的胃口.那么怎么办呢?这就可运用以“猜”代“讲”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猜是一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每到“猜”时,同学们总是那么欣欣然.孩子们通过读,对诗文有了点朦朦胧胧的了解.这时,好胜的孩子们心中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愿望.他们想说出自己的感受,但又有点担心,怕说错.那么好,我们就来猜一猜.反正是猜,猜错了又有何妨?这一个“猜”字减轻了孩子们的心理负担.他们可以自由地诉说,甚至可以凭借自己已有的一点认识大胆地展开想象.例如“不识庐山真面目”,为什么“不识”?有些说是没去过,有些说是可能雾太大,看不清楚,有些还说他自己站在山里,自然看不清楚了等这些答案,不论是对还是错,都在时时启发引导着学生,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的精神状态.同学们在相互影响下,思维的火花得到了碰撞,部分学生在猜中会有“顿悟”.“猜”让孩子们在课堂中寻找到了自我.整堂课下来,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少了老师的讲解,有的只是老师适时的点拨.在“猜”中,同学们互受启发,渐渐走进意境,再配以吟咏体验,孩子们会被古诗词中美好的意境所感动.

总之,诗歌教学中讲的时机必须依据学生、诗歌和环境实际灵活安排,力求让学生在理解诗意上有豁然开朗之感.

三、片段写作

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怎样帮助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呢?可以根据诗歌内容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片段写作.这样,既可检验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又将写作能力的训练嵌入其中.如学习《沁园春·长沙》时,可这样设计: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当年的,布衣布履,饱读诗书,抱着救国救民的满腔热情,站在橘子洲头眺望湘江,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把这一场景描述出来.要求:1.用第一人称;2.是有层次的立体的场景;3.有想象和联想.然后,再让学生比较谁说得最有,最有气势,从而让学生体验到伟人的风采.

此外,可开展诗歌朗诵比赛、诗歌习作欣赏等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现自己风采的平台,以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高.


编辑:刘於诚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