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火:俞平伯、胡适到冯雪峰

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879 浏览:21265

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是藏龙卧虎之地,“五四”以来的许多文化学术权威聚集于此.文学所研究员俞平伯先生,是中国第一批著名的新体诗人和散文家,20年代初出版的《红楼梦辨》,是和胡适的《红楼梦考证》齐名的“新红学”代表作.1952年,他经过修订易名为《〈红楼梦〉研究》由棠棣出版社再版.1953年3月,当他把一篇扼要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题为《〈红楼梦〉简论》的文章拿到学部刊物《新建设》上发表的时候,肯定想不到因此会引发一场波及整个思想文化领域的批判运动.

不仅俞平伯先生本人想不到,文艺界的权威刊物和权威编辑也都想不到.他们觉得,权威就是权威,更何况“红学”向来被看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学问.所以,《〈红楼梦〉研究》再版不久,有人写商榷文章寄到《文艺报》,接到的则是一封退稿信,上面说该书优点多于缺点,其中缺点人们自会分清,用不着批评云云.不唯如此,《文艺报》又在1953年9月的“新书刊”栏目上推荐说,俞先生的《〈红楼梦〉研究》“作了细密的考证、校勘,扫除了过去‘红学’的一切梦呓,这是很大的功绩.其他有价值的考证和研究也还有不少”.


这个时候,北京有两个青年学子悄无声息地联手写着一篇文章.他们是同班同学,刚刚从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不久,一个叫李希凡,在人民大学哲学班读研究生,一个叫蓝翎,在北京师范大学工农速成中学当老师.他们写的文章叫《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认为俞平伯研究《红楼梦》的观点和方法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把《红楼梦》当作作者“感叹身世”和“情场忏悔”的“自传”,否定了它对封建社会的典型概括意义;一是“色空说”、“怨而不怒说”、“钗黛合一说”,抹煞了《红楼梦》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倾向;一是在论述《红楼梦》的传统性时,与传统文学(如《梅》)简单比附,否定了它的独创性.

两位青年写信给《文艺报》,问可不可以批评俞平伯,《文艺报》没有答复.他们又写信给母校山东大学的教师,获得了支持.山东大学校刊《文史哲》1954年9月号上发表了他们的《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这篇文章引起了的注意.发表在大学校刊,影响面毕竟较小.在批判《武训传》中出足了风头的,已正式在文艺处挂了个副处长的职务,她提出要《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