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之新战场

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598 浏览:12254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一种新兴力量借助网络迅速兴起,引起各界的高度关注,这就是网络监督.从“”、“天价烟”、“周老虎”到“西丰进京抓记者”再到“一夫二妻的区委书记”等,网络监督以其不凡“战绩”证明了自身的正义与的能力,也空前激发了公众参与的热情.网络监督是一把双刃剑,如何进一步规范和引导网络监督,使其在斗争中扬长避短,开辟败新战场.需要并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

一、现代社会中网络监督兴起的原因

网络监督主要指普通公民(主要是网民)借助网络监督公共权力的监督.网络监督的兴起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1.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为其奠定了物质基础

网络的普及为网络监督提供了可能性.“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国网民数达338亿之巨,继续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已经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几乎每一个人都能够在互联网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我国宪法明确赋予公民公权力监督的基本权力,但是由于现实的制约,使得这项权力长期被虚化.网络的普及,相当于每个国家主人翁的家门口提供了一个专用监督信箱和不记名的监督卡,填补了群众监督之物质手段不足的短板.同时在互联网这个大平台中,它自身拥有开放性、互动性等特征,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传统监督方式的种种不足和监督者的顾虑,为网络监督提供了可行性.

2.当今社会腐败现象不断增多和机制不健全为网络监督奠定了现实基础

中国特定时期出现的腐败现象虽然具有转型社会的共性,但是腐败的猖獗却远远超出了其他国家“转型腐败”的严重程度,严重威胁到党的领导、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2003年1月―2007年7月,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查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136570件、157569人,其中五万元以上的大案82162件,查处县处级以上干部11557人,地厅级干部791人,省部级以上干部32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21776亿元,这仅仅是贪污贿赂方面的腐败,如果加上其他形式的腐败案件以及没有被查处的腐败黑案,形势更为严峻.”腐败屡禁不止且愈演愈烈,与现行的机制不健全有着直接关系.我国迄今为止尚未制定专门的《廉政法》,对公权力运行的监督更多的是长依赖于党的政策和红头文件,与法治国的理念不符.预防腐败以内部监督为主,没有建立效的外部监督特别是群众监督机制.司法独立难以得到真正贯彻,地方党委和政府对职务犯罪预防、侦查和处理的不当干预时有发生,有些地方甚至存在党委定性、纪委办案、司法机关走过场的现象.

3.人民意识觉醒、参政议政意识加强和公平正义观念的驱动为网络监督奠定社会基础

人民意识觉醒和参政议政意识加强是网络监督最大的原动力.人民当家作主是我国的国家性质,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进程始于30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它以触及每个社会成员生活的方式实现了社会成员由客体到主体的转变,人们的观念得到增强,参政议政意识逐渐提高.如今网络改变了政治的权力结构,网络用户之间的公开性、公平性使得政治权力结构及权力运行过程发生了变化,任何一个政治权力都很难在网络中获得垄断性的地位.这种权力分布的特点必然冲击社会制度的更新,要求建立一种广泛平等基础上的政治协商制度.这种监督将随着我国进程的加快和法制的完善而得到不断扩大.


二、 网络监督在现代社会中的优势

网络监督的兴起是的我国公民的的监督权、知情权等得到了进一步的利用,它的不断发展成熟,逐渐弥补了传统防腐手段的不足,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与传统手段相比,网络监督具有自身的优势.

1.开放性.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媒体可以像互联网一样,使个体在完全不受控的情况下向全球的受众快速发布信息,从而实现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快速转换.互联网是个开放的世界,它模糊了地域和空间的概念,文化中心被消解.政府可以通过互联网公布详尽、准确、真实的信息,并充分利用网络传输的快捷化,主动将除涉及机密外的一切信息迅速及时公之于众,积极引导舆论动向,主动将政务透明化、公开化,自觉接受民众的监督,也让腐败分子无机可乘.

2.透明性.网络是一个高度开放、透明度极强的虚拟空间.在网络上了谁,揭露了什么问题,任何人都看得到,让人无所遁形,网络监督的生命力就在于“公开透明”,这有利于老百姓的参与,补充材料和提供线索..

3.交互性.任何网民都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其被动地位消失,接受信息已经转为互动式.在网络中,不仅是媒体对网民传播,也可以是网民对媒体传播和其他网民之间的传播;网民可以主动选择需要的信息.在网络中,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上论坛或电子邮件等形式发布消息,包括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根据个人需要进行粘贴、编辑和链接,及时便利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真正拥有了言论的自由.这种言论的自由只要正确引导、运用得法,就会成为一种社会舆论,在中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成为败的有力武器,达到惩恶扬善的目的.

三、当前网络监督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事物的发展总有两面性,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如果我们不清楚地认识到这些问题,加以完善,那就很难发挥出网络监督的最大效能,达到防腐倡廉的效果.这些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

1.网络只是败的一种工具和载体,本身无法辨别是非曲直,更不能甄别事情的真伪.所以,网上流入的海量信息真伪并存,真实性、可靠性没有保证,久而久之就会容易出现“狼来了的现代版童话”,造成功能的弱化和“喜剧化”、“闹剧化”.另外,网络的安全性也是一个问题,在查寻日益方便、搜索功能日益强大的今天,如果网络安全没有保障,网络者的身份同样极易暴露,遭到打击报复的可能性很大.

2.虽然网民对网络监督热情高涨,但是,在意向表达方面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非理性表达.为了吸引公众眼球,经常使用“雷人”的语言,甚至捕风捉影不负责任地发布信息,夸张腐败问题的严重性,放大腐败面,煽动社会情绪,造成公众对党和政府的不信任.二是法律意识不强,一些网民利用网络的隐蔽性随意编造事实,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暴露他人隐私,甚至诬陷他人.三是急于求成.有些网民对于网络公布的消息,一时见不到结果,就进一步制造更大的网络舆论,向治理腐败职能部门施加压力,甚至从网上走进现实生活,组织公众与政府对立,这既影响网络败的效果,也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

3.有些党政部门排斥网络监督. 有些党政部门及其干部消极对待网络监督,对之持怀疑和排斥态度.这方面的表现多种多样:有的反应滞后,被网络舆论牵制而丧失主动权;有的缺乏必要的反馈,“你说你的,我干我的”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有的对网络比较抵触,甚至将其视为洪水猛兽,动辄采取“躲、堵、压”的做法,个别甚至对发帖者进行追踪和报复,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这种态度和做法,使一些网民产生畏惧心理,严重影响了网上的积极性.

四、新形势下完善网络监督的对策与措施

当前无论网络监督目前存在怎样的缺陷与不足,都不能抹杀它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独特功能与特殊贡献.但是如果对网络监督的问题掉以轻心抑或视而不见,也绝非明智之举.总的来说,以下几点举措是及时且必须的.

1.完善网络舆论监控系统网站“把关人”.通过技术手段从海量的网络信息中及时准确地检测到目标舆论,并过滤和屏蔽非理性舆论是引导网络舆论的重要前提.这就需要科研人员努力创新,针对实际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改进舆论监控系统,将恶意攻击他人、社会或国家以及其他违反法律的不良言论过滤或屏蔽在网络之外.目前我国网络舆情的主要信息源是论坛、博客以及具有新闻评论功能的网站,深受政府部门青睐的网络舆情监控.

2.适时立法,规范网络监督体制,实现网络有法可依.网络只是的一个新渠道.然而,作为这种新渠道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网络监督,到今天还缺乏明确的法律支撑,这对于依法治理腐败显然是不利的.因此,立法部门、网络管理部门和有关机构要认真研究和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3.不断提高网民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提高治理腐败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确保网络的健康进行.社会网络的高涨热情需要正确引导,如果失去了道德和法律底线,不仅达不到目的,还会引起许多负面效应.因此,网民要自觉提高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网上反映腐败问题要有事实依据,要理性表达,不能损害他人的隐私,伤害他人的尊严,更不能夸大其词、捕风捉影、污蔑陷害.网络败同样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网民还要有耐心,对治理腐败职能部门要有信心.同时,治理腐败职能部门也要不断提高责任心和工作效率,对网络上披露的信息作出即时回应,尽快查明事情真相,给网民一个说法.

4.不断扩大公权的透明度,提高网民的知情权.在推动网络过程中,各公权部门既是执法的力量,也是被监督的对象.这就要求公权部门要公开自己职权范围、执法程序、执法依据和执法目的,切实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正如2009年2月温家宝总理与网友实时交流时所讲:“我一直认为群众有权利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并且对政府的政策提出批评意见,政府也需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公权活动的公开透明,会更加有利于提高网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更加有利于树立公权部门公正廉洁的形象.

总之,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网络监督要对官员产生震慑,归根结底还得靠体制的积极跟进.因此,以纪委为主导的体制内机构要高度重视但不要依赖网络监督,完善制度设计,实现网络监督与制度的无缝对接.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