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788 浏览:18676

摘 要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部恩格斯称之为“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中,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对费尔巴哈以宗教来确定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批判,并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提出科学的实践观.这使得马克思本人彻底摆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世界观的延生奠定了实践基础.

关 键 词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费尔巴哈;人的本质

作者简介:王晓杰,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级国外马克思主义专业.

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6-001-02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在1845年被迫迁移至布鲁塞尔后所写的一部提纲式笔记,生前并未发表.在《提纲》中,马克思借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尤其是人本质问题,对自己以前的信仰做了总的清算,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以实践为核心建立了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完成了世界观上的转变.这也为马克思政治观念从革命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奠定了哲学基础.对此,恩格斯为《提纲》作了高度评价,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马克思和费尔巴哈理论上的分歧最初是在人的本质问题上,而最根本的是在人的实践问题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从前的”、旧唯物主义,它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观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豍”.以此世界观为指导,费尔巴哈就直观地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人类及其种族的生理构造、起源、特点,把人当做自然人来考察,不能“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豎”,只能借助于宗教来解说人,“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豏”,不是具体的、历史的,而是抽象的、孤立的考察人的本质.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的这种人本学,指出“人的本质不是但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豐”,“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豑”.以实践为纽带把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摆脱了只发展人能动方面的唯心主义和只从形式上理解对象的唯物主义,形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哲学观.

费尔巴哈在谈人的本质问题时首先先言说了他的宗教问题,这在《提纲》第四条中完整体现.“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世界.豒”作为一名唯物主义者的费尔巴哈,他与之前的无神论者对于宗教与人的关系上还是有所差别的.费尔巴哈之前的无神论者把宗教的产生归结于人的无知或是被欺骗而在主观上产生的幻想,例如施特劳斯认为宗教是由当时传教的团体无意识杂凑起来的,鲍威尔认为宗教是由一些有一定宗教目的的人有意识编造出来的.费尔巴哈没有用主观上的原因而是从客观上去解释宗教的产生,认为“宗教根源于人跟动物的本质区别豓”,“究竟什么是人跟动物的本质区别呢?对这个问题的最简单、最一般、最通俗地回答是:意识豔”,意识是当人把自己当做类,把自己的类当做对象时对外界事物作出的知觉或判断豖.可见,即使费尔巴哈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世俗世界,但前提是“类”的存在,也就是说费尔巴哈宗教产生的基础是人对于环境的依赖感.所以,宗教在费尔巴哈那里就等同于人的本质:这种宗教是相伴人类存在的.要消除人对宗教的信仰,费尔巴哈认为只能采取改变人所处的环境和教育的方式.从《提纲》中可看出,费尔巴哈关于宗教的出发点和结论都是正确的,错误之处在于没有准确说明宗教的根源和消灭宗教的途径,以至于在历史观方面无法走出唯心主义的泥淖.马克思站在实践的角度对费尔巴哈人的本质问题和宗教问题给予了分析和批判.

第一,对于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马克思在《提纲》第六条中指出了原因:“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等撇开历史的进程等检测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等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豗”.费尔巴哈用人的本质去说明神的本质,这是他的正确之处,但他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却是错误的.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指的是人作为“类”存在的共同性,这种本质只是人类在自然方面的某些特点,是在人的内心中自然具有的,它不受外在条件的决定和影响,自然也与人的社会性无关.联系人与人关系的就是这种宗教感情.因为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理解上的错误,导致了对社会本质理解的错误,从而“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不是具体的、历史的,而是孤立的、抽象的考察人的本质,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豘”,人类一开始就不是作为个体而是在关系中存在和发展的,是通过实践才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了起来,“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豙”,而所谓的“宗教感情”也不过是社会的产物.

第二,针对费尔巴哈宗教观,马克思在《提纲》第四条中阐述了宗教产生的根源及消灭宗教的途径.“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等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世界之后等豛”.神圣家族——圣父、圣母、圣子,都是对世俗世界的虚幻的反映,是从世俗世界中分离出来的,是存在于世俗世界之后的.实践,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标志.在社会中具有家庭组成的世俗社会,在实践的基础上使自身革命化,以实践为相似度检测使自身自我分裂、自我矛盾.之后,宗教得以产生.对宗教的态度上,费尔巴哈是保守的,大有存在即合理之意,甚至把宗教合理为人的本质,没看清宗教大多会使得人安于现状,放弃革命的实践,使社会停滞不前.基于人的这种宗教本质,费尔巴哈认为应该从环境和教育入手来改造人.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说“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并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豜马克思站在实践的立场上指出在阶级社会中应该用革命的手段去解决宗教,这是解决宗教的唯一途径.第三,《提纲》第五条中,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这种人的宗教本质观点的原因在于“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人的感性的活动豝”.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做实践的、人的感性活动.费尔巴哈是不满意抽象思维的唯物主义者,因此对宗教进行了批判;但又由于他是不了解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使得他不能对宗教进行彻底的批判.费尔巴哈的理论不完整、不正确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不理解实践,没有了解实践的意义,单纯的认为主客体的统一是通过主观思想来统一的.这种用主观来证明主观、用理论来证明理论、用教条来证明教条的纯粹经院哲学的思维逻辑,如同用直观来证明直观、用客体来证明客体的思维逻辑一样,只会使人在物的世界和意识的世界里左右徘徊.费尔巴哈的人的宗教本质理论明显就体现了这种左右摇摆.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本身的革命性、批判性、创造性,是马克思避免了这种理论上的摇摆,也避免了活动中的改良和退缩.


第四,费尔巴哈把人的宗教本质理论逻辑引入理论上就把理论导向神秘主义,引入社会中就“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马克思站在实践的立场上对此进行了批判,“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地解决.等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或人类社会.豞”马克思认为任何社会理论,包括宗教神秘主义的理论,都不是脱离社会实践凭空产生的,都有自己产生和存在的社会根源,都能在生产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的事件中得以解决.旧唯物主义者因为眼界只在直观的市民社会(这些旧唯物主义者大都为资本主义怎么写作),所以他们只能把处于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人单个的、孤立的考察,而不能把他们作为阶级的、社会的人来考察;只能说明人们行为的思想动机,却看不到人们思想动机后面的根源.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者,即新唯物主义者的眼界在整个人类社会,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变世界.

《提纲》中,马克思在批判了费尔巴哈的人的宗教本质问题后,提出了以实践观为基础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在如今世界形势复杂的情况下,《提纲》仍然对我们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提纲》涉及的某些观点成为当代的热点问题,如实践的唯物主义、人的本质及其意义、生活世界的‘二重化’即异化问题.豟”《提纲》中的实践观仍然是我们现在要坚持的.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