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地区乡土教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更新时间:2024-04-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816 浏览:12207

摘 要 :新课程下的教材观倡导广泛意义上的大教材观,不仅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教辅材料等,还包括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而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一旦与本地课程资源相结合就形成了乡土教材.乡土教材对于学生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是很有帮助的,而且还能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所以,作为历史教师,我们需要好好利用乡土教材,正确地认识太原.

关 键 词 :乡土教材;中学历史教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141

新课程下的教材观倡导广泛意义上的大教材观,不仅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教辅材料等,还包括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而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一旦与本地课程资源相结合就形成了乡土教材.乡土教材的开发对于中学历史教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于历史课普遍缺乏兴趣.这种情况由来已久,究其原因:既有教学方法的滞后,又有考试评价的制约.但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教师往往把历史教科书视为唯一教材,强调“以本为本,死记硬背”,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教科书尽管现在已是参照同一课程标准的多种版本,但是涉及的地域比较广,对于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由于各种条件制约显得非常陌生.基于此,我们为什么不能重视学生身边的、学生所处城市的历史故事呢?就拿我们所处的城市太原来说,在讲到“民国初年军阀混战”这一段历史时,学生对于各路军阀晕头转向,但是对于坐镇太原的晋系军阀却耳熟能详,津津乐道.作为教师,此时应趁热打铁,让大家讨论阎锡山,再给学生补充一些关于阎锡山的个人奇闻轶事.如太原市六辖区之一的万柏林区名称的由来就与阎锡山有关.阎锡山小名万喜子,字百川,当上山西土皇帝之后,自认是继关羽之后的山西第二位圣人,而圣人的坟墓称林,如我们知道孔子是圣人,山东曲阜就有三孔:孔府、孔庙、孔林.阎锡山希望死后埋在河西,因此把河西一块地区称作万柏林.这样所有学生,包括平时老打瞌睡的同学也都精神焕发了,军阀的特点、军阀混战带来的弊端这一问题不言而喻.这在无形之中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对历史的兴趣也就产生了.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老师,要想让学生学好每门课,关键在学生的兴趣,而历史乡土教材的有效开发与适度利用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手段.

二、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新课改倡导教学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传统教学比较注重教师的作用,偏重“注入式”讲授,学生被动接受,课堂基本是教师的“一言堂”.历史教师只需讲清教科书上的现成结论,而学生做题基本就是背诵一些历史事件,然后按图索骥地机械性做题,毫无思维训练可言,这样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显然是不利的.要改变“注入式”教学,关键是抓住核心原因即:过度重视教科书,单一强调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教师只带嘴,学生只带耳,单一的讲与听,效果自然很差.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就应该反其道而行之,让学生也带着嘴上课,可以从学生熟悉的东西入手,让学生张口说话.那就是乡土教材.这个道理看似简单,做起来难.但只要我们转变思想观念,真正领悟新课改精神,认真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笔者相信学生会行动起来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才会变成学生的课堂.

三、有利于真正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新课改的一个亮点就是三维教学目标的设定.由以前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双基”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前两个目标比较具体,容易把握,而情感态度价值观比较抽象,反而不易把握.历史课程是对国民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课,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爱国主义情感.爱国首先要从爱家乡开始,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爱祖国的感情是从爱家乡、爱学校、爱集体农庄、爱工厂、爱祖国语言形成的.”一个人总是在认识和熟悉了家乡之后进而扩大到认识祖国的.通过乡土教材的引用,学生在爱家乡的情感基础上提升到爱祖国的情感.


乡土教材的应用意义重大,贯彻了新课改“让历史走进生活,在生活中感受历史”的思想.以太原为例,究竟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应该如何利用乡土教材呢?太原是山西省的政治、文化和金融中心、国际交流中心.也是中国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之一.同时又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背靠二龙山,汾河自北向南流经全市,是一座有四千七百余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荟萃了自中华民族诞生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有被誉为华夏文化璀璨明珠的“晋祠”园林、建于明代的永祚寺、中国双塔建筑的杰出代表“凌霄双塔”、世界之最的中国最大道教石窟龙山石窟、世界上最大的佛像蒙山大佛、祭孔文庙、千年名城晋阳古城遗址,还有中国十大石窟之一天龙山石窟等名胜古迹.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市共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0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7处.这些文物见证了太原数千年的文明演变.由此可见太原乡土资源的丰富.只要合理利用必将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是笔者对乡土教材具体应用的案例.

1. 导入新课,吸引注意力

一节完美的课堂离不开精彩诱人的新颖导入.在讲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时,可以这样导入:在坐的诸位同学,去过晋祠的请举手.然后找一个举手的同学回答你知道晋祠里面祭祀的是谁吗?大家正在疑惑不解时,教师适时指出是唐叔虞,为什么要祭祀他呢?因为他是我们包括太原人在内的所有山西人的祖宗.山西简称晋也是与他有关,晋国是唐叔虞的封国.这是怎么来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西周分封制.这样很自然的通过层层深入设问,用同学们熟悉的身边事例,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比单纯的直接就讲分封制的概念和内容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又如,在讲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时,可以这样导入:大家从太原到榆次,选择什么交通运输方式?许多同学会说901,只需三元钱.太原榆次之间联系紧密,大家都会听到这么个词“太榆同城化”,这体现了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什么倾向?城市群的出现.大家还能举出全国还有哪些著名的城市群呢?这样让学生们感到历史并不遥远,知识并不陌生,它就在我们身边.讲身边的故事,感受历史的大智慧.

2. 化整为零,解决难点

每节课都有其教学难点,学生不易理解消化吸收,我们不妨利用乡土教材化整为零,以小见大,先局部后整体.例如在讲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4课《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这一课时关于义和团运动在山西地区的活动,在太原与教会势力的斗争,可以做些补充,让学生们对于义和团运动能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3. 探究学习,培养动手能力

太原市人文荟萃之地,历史上涌现出不少名人,例如介子推、刘知远、狄仁杰、郭淮、王之涣、王昌龄、王翰、白居易、温庭钧、杨业、傅山、阎锡山等,可以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探寻其在太原活动的历史遗迹.

太原地区的乡土教材资源十分丰富,需要更多的人去关注与研究.用好乡土教材必将事半功倍,真正实现“让历史走进生活,在生活中体会历史”.

(作者单位:山西省太原市第十六中学校 03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