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改下怎样提高文学与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更新时间:2024-04-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133 浏览:47717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4)02-0088-01

摘 要 :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小学文学与历史课堂教学,在形式上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全新的教学理念,灵活的备课方式本文通过对新课程教材、教法的分析,并结合自身情况提出了对中小学文学与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新思考.

关 键 词 :中小学文学与历史 新课改 有效教学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中我们可知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如何提高学生的认知,增强学生的心理认同感,现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紧扣课标和目标,认真备好每一课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国家新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学科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所以备课要以课程的内容标准为依据,教学活动设计要全面落实“三维目标”,教师还须转变角色,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考虑教材,以一个学生的眼光是阅读教材、分析教材、审视教材,使备课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备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只有好的脚本,才能有更精彩的表演.

二、培养学生学习文学与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在日常授课中我发现如果学生学习动机明确,兴趣浓厚,自然产生求知欲,课堂效率就高.其实“每个年轻的心灵里,都有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关键在于老师怎样去点燃.每当课上讲到富含趣味的文学与历史典故时,平常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也能够认真听课了,甚至还能够认真思索教师的问题并试着回答.这让我意识到要想提高课堂效率,首先得让学生对你的课感兴趣.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文学与历史课的兴趣.例如在讲《雅典城邦的政治》一课中的公民参政情况时,可以对学生讲解“雅典人帕帕迪的政治生活”这一故事,通过对雅典公民帕帕迪行使公民权利的见闻和遭遇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人权的概念和轮番而治的体现,同时也能让学生体味到雅典的局限性;此外,在讲到枯燥无味文学与历史知识时,也可以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入手,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 诸如日本教科书问题、日本首相参拜问题、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查资料展开讨论,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文学与历史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三、在授课过程中实现角色的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过去我们一直把学生放在客体的位置,强调接受学习.他们从不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而是被动地接受,使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学生思维受到扼制.其实,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引导者,即老师不再局限向学生问问题,而是引导学生提问题;从传统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休,与学生在同一平台上互动研究,从“舞台剧的主角转变为导演”.最终在教师转换下,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

四、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说过这样一句话:“检测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反思将会使更多的人获得成功.教学反思对于每一个教师的成长都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它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重新审视,对成败得失进行思考判断,它不是简单的回顾,而是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思考,寻找解决方法,并在随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使课堂教学趋于优化,从而达到最佳.总之,提高教学有效性关键在于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作为教师,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标,熟悉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踏踏实实做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追求每一节课的高效,反对忽视文学与历史基本知识的教学,去空谈改革与创新.

五、不断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新课程的改革,对教师自身专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了,在引导学生学习文学与历史获取文学与历史知识或材料的过程中,在评论学生对文学与历史事件的论辩中,在通过对文学与历史事实的 分析 、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中,在培养文学与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在引导学生“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中,都能使学生带着信任的眼光,不时地点点头.无论是课堂上学生论辩的出色,还是老师面对学生的反驳,还是从网络上下载有效的信息,拥有高素养专业的文学与历史教师都运用自如.尽管我们说新课程的主要方法是“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但主导者的专业素养差、职业道德低,主导者就会把主体者引入歧途.

万事开头难,课程改革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代表先进教育文化方向,顺应文学与历史必然趋势,但也应作好持久战的准备.当前仍然普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观念和指导思想的束缚,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教材中有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教什么;初中小学两个阶段的文学与历史教学脱节,初中学生的文学与历史基础知识薄弱,需要在中小学阶段花费很大的功夫和气力进行补课,增加了中小学阶段文学与历史教学的难度;对教学大纲和教材中的文学与历史理论、文学与历史概念,在教学中没有予以充分的注意,使之成为教学中极为薄弱的环节;对考试的研究,热衷于收集所谓“信息”,没有从研究考试入手,研究教学,缺乏相应的对策,造成了文学与历史教学在高考面前苍白无力.教学手段单一,很多教师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许多年都是一样,而不能随着新教材和新课标的变革而变革.对于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有一个客观而清楚的认识,抓住这一重要的文学与历史机遇,迎难而上,认真学习新课改精神,贯彻新课改理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手段,在实践中不断实践与探索,探讨新对策,研究新方法,这样才能顺应教育改革的潮流,让中小学文学与历史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从而培养更多的创造性人才.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