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关于中国农民命运的文学

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610 浏览:18904

摘 要 鲁迅精神是时代镜子,鲁迅小说的人生命运探索振奋人心.中国农民朴实、勤俭、自强,安分守己,默默耕耘,憧憬明天:《故乡》和《阿Q正传》记录了旧中国对农民实施的经济盘剥、政治压榨、精神迫害、肉体折磨,腐蚀毒害和撕裂了他们的人格和灵魂,迫使他们失去原本,变得麻木、愚昧、绝望的遭遇;《社戏》则勾画了农民的美好图景.他们挣扎在死亡边缘,追寻新生.于是,鲁迅呐喊:只有变革制度才是改变农民命运的途径.

关 键 词 :鲁迅小说 农民命运 制度变革 文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鲁迅从小就与农民亲近,能够深入体察农民的疾苦,这促使他去关注农民的命运.鲁迅关于农民的探索是深刻的:起义和旧革命没有改变农民的命运,都是以一个朝代代替另一个朝代而结束,农民仍然生活在苦难中,继续忍受持续着几千年的痛苦.鲁迅小说《故乡》、《阿Q正传》和《社戏》,形象地记录了旧中国农民愚昧沉滞、痛苦忍耐、呼唤命运的心理状态,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思考是深沉的.

一、旧中国农民生活沉滞,物质生存压力巨大

旧中国农民背负生活重担,恪守古老的规矩.闰土(《故乡》)的人生分为两个阶段:少年时代和中年时代.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说起海边农村的事来,无论是在田里看瓜还是操起钢叉刺猹,或是在沙地潮汛要来时捉跳鱼、拣贝壳,都充满少年生气;他心胸广阔、性格开朗、勇敢智慧,活跃在瓜田和沙滩,天真、活泼、聪明,见多识广、口齿伶俐、滔滔不绝,在他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闰土步入中年后,此时祖国多灾难:饥荒、苛税、兵乱、匪虐、官逼、绅欺,家中多子的重压让他窒息,内外的艰难生活改变了他的人生: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穿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变得又粗又笨,而且干裂,像是松树皮,整个人变得像木偶人.昔日的口齿伶俐、绘声绘色,如今在当年伙伴面前只是摇头,只觉得苦却形容不出.悲苦的遭遇将闰土完全改造,他变得麻木、迟钝、胆怯了.中年闰土为命运伤心: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他感叹世道不太平,什么地方都在向他要钱;他抱恨社会太无定规,种出的东西卖了钱却总要捐几回税,收成又坏,逃脱不了折本,不卖又只能烂掉;他只是摇头,仿佛石像一般,拿起烟管默默的吸烟.

时光辗转30年,闰土判若两人:少年的天真、活泼已经消失,中年时历经坎坷已经被盘剥得筋疲力尽,形容枯槁,神情呆滞.更可怕的是:态度变得恭敬了,拣了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台秤和所有的草木灰.在历经许多艰辛后,生活虽依旧艰难,但几千年的传统不改,旧观念依然肆虐灵魂.他习惯了老老实实、恪守本分、循规蹈矩的生活,屈服于尊卑、、贵伦规范,沉沦于艰辛劳作后的迷茫和生存命运的挣扎.他见了阔别多年的童年朋友后的悲喜交加,脸上所现出的欢喜、凄凉,动着嘴唇说不出话的姿容和无限伤心、悲哀的表情,使人百感交集、感慨无穷.在饱经沧桑后,闰土在心头撞击着复杂的矛盾,面对世道、面对苦难、面对命运,他依然牵挂童年,虽有许多话要奔涌而出,但在等级森严、阶级对立面前,他竟然无话,因为那是天经地义,人人都必须维护它――其精神支柱早已坍塌,令人不寒而栗.

二、旧社会制度横征暴敛,农民难逃悲哀命运

1 闰土走向贫穷.少年闰土憧憬生活,劳动的品质培养了他的友爱和无私:“走路的人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他以朴素的方式与自私庸俗抗衡;他屡经风吹雨打,心里有无数的动人故事,敢于与野兽搏斗,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好手,青春无瑕.而中年闰土麻木愚昧:童颜时哥弟相称,那是没有规矩.他叫儿子上来“打拱”,把规矩传授给孩子,让他们懂事;他察觉到在那个社会农民很难找到出路,然而仍然一如既往地折腾、挣扎,试图摆脱困境.如果没有压迫、饥荒、苛税、兵乱、匪虐、官逼、绅欺,闰土以他的勤劳会过上稳定的生活,但社会动荡不太平,污吏的搜刮、兵荒马乱、年成频繁饥荒,逼得他走投无路.一般地说,穷则思变,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但几千年的封建陈旧意识、顽固的传统观念,阻断了农民的反抗火焰,也阻断了闰土的复活.困境中的闰土从来就没有过抗争的念头,他安分守己,没有仇恨,在感叹艰难的境遇之后仍然沉默,照例“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

2 闰土走向愚昧.他在艰难的生活之余痛恨过财主、官府、匪盗,却没有想过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护利益,保障孩子们的生活,更没有想过去搅乱旧的社会秩序,他无法去谋取自身的解放,尽管种出的东西折本,还是把“草灰”当作宝贝用船运回去,还是盼望着来年.他迷信神灵是主宰,对香炉和烛台视如珍宝,铭记着神灵的保佑,对处境艰难的根源却丝毫没有认识,一切还都是盲目的.瞿秋白曾经说过:

“这些农民从千百年的经验之中学会了痛恨老爷和田主,但是没有学会,也不能够学会怎样去回答这些问题,怎样去解除这种痛苦.”(《乱弹及其他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闰土正是这样地蓄积了对老爷和田主满腹的怨恨,却不知道起来斗争,穷困的社会地位和缺乏革命思想觉悟的矛盾,造成了他悲剧命运的一再继续.

3 闰土走向麻木.进入20世纪,民族资产阶级不能解决农民的生活问题,没有改变闰土的基本物质需要,农村面貌也没有任何变化,污吏和军阀豪绅依旧横征暴敛,变本加厉地继续盘剥;民国建立后更是民不堪命,政治比满清时期更坏.资产阶级旧主义革命的领导人孙中山在民国建立9年之后,说道:

“我们因满清政治不良,所以要革命,但革命结果,所呈的现象比满清尤坏.等前清时代的土豪,包揽词讼,鱼肉乡里,还不敢公开出头,现在的政客,居然白昼现形,挑拨武人,扰乱国政.”

农民依旧生活在时代灾难之中,旧主义革命没有改变农民,农民觉悟还必须再走一段艰苦的路程,闰土从青春少年到中年怯弱和麻木的变化就是见证,就是控诉.鲁迅怀着悲愤的心情否定了闰土的生活方式,提出了当今中国的农民“应该有新的生活”的期望,这是对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和制度的宣战,也是对新世界最热烈的呼唤.

三、旧中国农民经济被盘剥,精神状态惨遭重创

1 阿Q的生活困境来自经济剥削.他没有房、没有地、没有职业、没有稳定的收入,寄住在土谷祠,给富人家帮工时或住东家.他沾染了、喝酒、偷窃、耍赖、耍流氓、调戏妇女的陋习;他进过城,做过写卖,投机革命做过革命党,在他身上凝聚着劳动人民与非劳动人民的品格,交织着压迫阶级与被压迫阶级的意识.他自私、狭隘、保守、不上进:向吴妈求爱受罚回到土谷祠后,所有的人都躲避他,他意识到了生路被断绝,但不明白断他生路的是赵太爷之流;无路可走后,他去静修庵偷萝卜,走上了行窃之路.视小尼姑如草芥,又对老尼姑耍无赖;他在城里给白举人帮过忙,手里有现钱,手中也有些便宜货,知道城里一些见闻,受到了敬畏,于是很自负,掌柜、酒客、路人都对他刮目相看,王胡对他肃然,妇女不再躲避却主动写他的东西.阿Q为改变了先前的自己,出现新的“敬畏”而沾沾自喜.

2 阿Q的意识混乱来自封建压迫.他笃信“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调戏小尼姑得意后意识到不能娶妻而断绝后代是最不幸的事,是最大的不孝,但他的求爱方式却极其可笑;他深信天命,牢记男女大防,排斥异端,思想合于圣贤经传,但他既当过仆人,又做过偷盗的事;在受革命浪潮冲击时,他感到心潮澎湃和快意.他看到作威作福欺压他的人大祸临头时感受到舒畅,并燃起复仇的意识火焰,决心要惩治那些作过恶的人,但他不知道要做些什么;他是普通农民,生活的挫折和遭遇却养就了他的游手好闲;他生活在偏僻落后、阶级对立森严的未庄,赵太爷、地保、闲汉都拿他作为嘲弄的对象,打他、侮辱他、剥夺他的财物,他恨他们却不敢实施抗拒,虽然也曾对欺压他的人进行过反击,但总是吃亏的时候多.

3 阿Q的处世教条来自精神屈辱.在未庄,赵太爷可以写小老婆,而进入了而立之年的阿Q竟然连求爱的权利都被剥夺了,本能的冲动却被视作罪恶勾当,不但吴妈又哭又闹,赵家人还棍棒相间,地保代表赵太爷一家还强迫他签订协议,并履行了破产赔罪,而后女人们都躲得远远的,也没有人再叫他做短工,他丧失了经济来源,但他转而又觉得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野男人,一男一女在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从而为自己的行为后果找到了解脱.然而,他是正常的男人,要家庭,要后代,也需要爱情,尽管他对男女之大防历来非常严,但之本能也渴望女人,在五六年前他就在人丛中拧过女人大腿,他还时常留心看想引诱野男人的女人,但每当回想过去的拙劣行止又使他感到沮丧.他是敢做不敢当的男人.

四、旧中国农民寻求改变屈辱,屡屡失败无果

1 阿Q欺软怕硬.生活中的阿Q颇具多元性,他常与人顶嘴打架,应对人事有一些手段:每行动前先估量对手,对口讷的便骂,对气力小的便打,对抵抗力薄弱的摆出挑战的姿势,对无抵抗力的就动手动脚,输了就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对于失败、屈辱、窘境自有解脱方法:他景仰,被赵太爷打了嘴巴不感到有屈辱却因此得意,无端败在王胡手下不会为此懊恼,挨了检测洋鬼子的哭丧棒也不会有失落,调戏完小尼姑觉得是在为自己先前的屈辱、懊恼、失落报仇,一旦报完“仇”就忘了一切.所有未庄人全不在他的眼里:“文童”在将来是要变成秀才的,在他看来不值一笑,以为自己的儿子一定比他出息;赵太爷钱太爷大受尊敬是因为有钱,惟独他崇奉,以为自己的儿子会比他们阔得多;进了几回城便连城里的人也被他瞧不起了.阿Q特别能解嘲,并且在什么状况下都可以,虽受尽凌辱,蓄积了一肚子怨恨,既丧失人格也没有尊严,但都能让自己轻松滑过.

2 阿Q不懂革命.他亲眼见过杀革命党,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就是与他人为难,因此他深恶革命.但当革命使举人老爷恐惧万分、未庄男女惊慌失措时,他又神往革命.他对革命目的的理解是为了改变屈辱地位,找回自己的舒畅,愿望中夹杂着落后和利己,虽不能说是问题严重,却也已经是非混淆、敌我不分.革命的暴风雨来了,城里的举人老爷们视如洪水猛兽、未庄的男男女女惊恐万状时,在他的思想深处又存在着保守心理,即对一切新生事物持怀疑、否定态度,感到对他也不会有好处,产生了投降革命党的愿望.他不知道革命是什么,或者说革命就是“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他参加革命党,投降革命党,对革命党的理解都是主观自发回应,对革命的呼喊都是自我陶醉,每当像一阵风一扫而过后,他依旧被冷落,没有人把他放在眼里,直至把他当作抢劫犯抓捕,而告他状的就是自称革命党的赵秀才.

3 阿Q被革命党所杀.阿Q遭遇了许多折腾,未庄依然漆黑,大小男女依然麻木,他还是先前的生活:没有房,没有地,没有家,没有女人,没有儿子,还住在土谷祠.他遭受检测洋鬼子的屈辱之后,便把晦气发泄到了小尼姑身上;他对革命心存幻想,恳求参加革命,却莫名其妙地被判了死刑,在被押往法场的车上他却为画圈的事苦恼;他原本要投革命党,可笑的是却误投到了检测洋鬼子门下,最后又被其扬起的哭丧棒赶出了门;他投的是要革赵秀才命的党,但压迫他革命要求的是赵秀才,不准他革命的是赵秀才,最后捕他、审他、处决他的还是那些戴着银桃子的革命党人.革命风暴过后,人们同样那样地生活,城里依然如故:依然游街示众,依然看客如云,举人还在追究陈年老帐,捕他、审他、处决他的还是那些人.只是审问时由下跪改为站着了,处决由砍头改为了毙.

五、淳朴的中国农民世代耕耘,渴望天下太平

《社戏》中的农村有淳朴的风尚,那正是农民所期盼的.小伙伴们在看戏回家的路上偷豆,而偷来的豆是用来请客人的.人人都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但又担心摘多了会给阿发的娘知道,于是各人又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各偷了一大捧,这样的心计正是童颜的纯真与无瑕.小伙伴们也曾顾虑,用了很细心的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是一定会被知道并挨骂的,但第二天并没有关于八公公盐和柴丢失事件的纠葛;小伙伴们偷了六一公公的豆,六一公公没有责怪,而是嗔怪: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委婉而亲切的语气中饱含宽厚和仁慈,体现了农村这块土地的热情、好客的淳朴.在那里没有“犯上”的概念:老少不论行辈,都是朋友,“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主人天性忠厚善良,客人至上,宾主之间无拘无束,人与人平等、亲近、体贴,没有歧视、没有仇视,他们相互关心、相互友爱,这便是农民应该有的、所未曾经历和生活过的地方,那里没有邪恶、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苦难.

《社戏》中的农村是美妙的地方: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那里有江南水乡:蓝蓝的天空,圆圆的明月,倒映水中美不胜收.石板型的小桥,小巧玲珑的划船,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乡土气息,洋溢着春天的温馨,让人觉得那么的和谐、自然、生趣;那依稀的农庄:月色朦胧在水气里,淡黑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没有落的月光显得格外的皎洁,河边的小草,婉转悠扬的笛声,还有点点渔火,简直是神仙美景,诗趣盎然,和谐醉人;河流的两岸:豆麦和河底的水草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在那块土地上有桃花源般的村寨:一个离海边不远、临河的小村庄保留了自然的纯朴气质,那里的山水令人陶醉,人情让人留恋,那是沙漠里的一片绿洲,满天阴霾中的一线阳光.那些蔬菜、香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那里恬静、淡雅,乡间山水还带些神秘,孕育着无限的魅力.勤劳的中国农民在那片土地上耕耘、收获、繁衍,创造属于自己的天地――平桥村:清新的空气,芳香的落英,看月亮从树阴里筛下满地的光斑,闪闪烁烁,飘忽不定;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门口不远的田野里泛起细细的柔波,从那里传来一阵阵如潮水汹涌着的蛙鸣,用心去倾听这些天籁之音,会使你感触到月下乡村的深邃和美妙;碧绿的豆麦,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点点的渔火,乌黑的船篷,孩童的笑嚷,潺潺的水声,婉转的笛声,水草的清香,不乏迷离惝恍.

六、纯真的中国年青一代农民为新生活奋斗

1 《社戏》中的农民无私、豪爽.为走路的人摘瓜解渴、小孩子为招待客人偷豆,不会被大人当作小偷.那里民风淳厚,人人热情好客.《故乡》中的少年闰土和他爹一起管西瓜,但管的只是獾猪、刺猬和猹,却不是人.那里的人们和睦、和谐、信任、宽宏,孩子继承了传统美德,充满爱心,虽然大多不识字,但有天真活泼、热情能干的品质;有亲密、友好、善良、友爱的心胸.孩子们一起成长,一起玩耍,一起看戏,一起到自己家的地里“偷”豆子;在赵庄看戏,对老旦的出场、唱戏、举止、动作,孩童以特有的表情和回应,先是喃喃地骂,接着不住地吁气、打哈欠,表现得无忧无虑、纯真无瑕,展示了纯洁的心灵;在回家途中,和开船时一样踊跃,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架起橹,议论着,或骂,或笑,一面加紧摇船,使船的激水声更加响亮,而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老渔夫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欢快无畏的童真凸显了青春年少无忧虑;为请客人去偷豆,“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这是豪爽的自我奉献,无私、无畏.

2 《社戏》中的孩子纯真、好客.双喜,阿发,桂生,一群敢于闯荡的后生,生气勃勃,个个小小年纪就具备了适应农村生活的本领,除了放牛、撑船、钓虾外,个个还是弄潮好手,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他们年纪相仿,但论起行辈来,却至少是叔侄,有几个还是太公,他们是本家、是朋友,没有辈分之分、没有等级之分;他们虽然不识字,但掘蚯蚓、钓鱼虾、放牛,个个心灵手巧,个个乐于关心照料别人,从来不计较得失;在小村里,一家来了客人,这客人就是大家的客人.孩子们心灵是相通的,在他们身上散发着中国农民独有的朴素和传统美德,展露着共同具有的快活、灵性、智慧和活力健康的品格.劳动生活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大自然丰富了他们的智慧,他们虽然生活在偏僻的海边小村,不懂圣贤经传,但慷慨豁达、友爱热情、烂漫纯真,像未琢的璞玉.


3 年青的农民憧憬新生活.六一公公因客人偷豆、吃豆竟然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地说道:

“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等”

忠厚、善良、诚恳、大度,散发着中国农民独存的朴素和纯熟,在遭受残酷经济剥削和承受沉重统治压迫后仍具有淳朴的特质;渴望新生活活力的孩子们既传承了他们的特质,又注入了前人不具备的改造世界、不断追求、向往新生的力量,也正是这种特征构成了新型农民的固有品格.这样的品格是意志,是真诚,是坚持不懈,是农民获得新生、民族得到拯救、国家得以振兴的希望.

七 结语

鲁迅比较集中地记录中国农村的小说只有《故乡》、《阿Q正传》和《社戏》,它们是鲁迅从不同视角对中国农民命运所作的描述,是传统中国农民从愚昧沉滞到痛苦忍耐、从挣扎寻生到迷茫绝望,呼唤生命、追逐命运的过程.鲁迅对中国农村的思考,聚焦于1921年1月至1922年10月不足两年的时间里,那是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后的农村和农民,是他经过艰苦思考后的不断深入的探索:要给闰土生活的物质,要给阿Q新的生命.鲁迅曾经呼唤“救救孩子”,其中就包括了赵庄的孩子们!――孩子才是希望.鲁迅终其一生都在黑暗中摸索,寻找道路.然而中国太老了,顽固不化的封建统治不会轻易就退出舞台,社会上的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染缸,无论加进什么新东西都将变成漆黑.这是鲁迅所认定的事实,这样的事实,除了想法子变革制度外再没有别的路,这一结果标示着鲁迅在重重的矛盾困惑之后为自己的人生确定的一种路――以其坚定的心态和执着的姿态直面现实与生存,“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决意去迎接更艰难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

[2] 王吉鹏等:《鲁迅民族性的定位》,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 王吉鹏等:《鲁迅作品内部比较》,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 傅光明:《论战中的鲁迅》,京华出版社,2006年版.

[5] 敬文东:《失败的偶像:重读鲁迅》,花城出版社,2003年版.

[6] 汪辉:《反对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简介:蓝秀平,男,1954―,浙江丽水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鲁迅文学,工作单位:丽水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