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本”的哲学意蕴

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813 浏览:12388

摘 要 :以人为本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学依据,在中国现阶段具有独特的内涵,与我党的执政理念、社会主义的价值和时代的发展相联系.同西方文化中的人本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具有质的区别.以人为本思想在现代管理活动中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在我国的社会生活和各项管理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关 键 词 :以人为本;唯物史观;管理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2-0143-02

1 以人为本的哲学依据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既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又以唯物史观对人对历史的基本观点为哲学依据.

(1)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人的社会本质,把具体性的观点引进了人性论.

以往的许多人性论者大多离开人的社会实践去考察人性,陷入了对人性的抽象理解.唯心主义把人归结为抽象的精神性,旧唯物主义则把人理解为感性的存在物,把人看成自然存在物,把人性归结为单纯的自然性.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只抓住人性的某个面并将其绝对化、抽象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社会实践的观点出发,具体地历史地说明了人性的真实内涵.人在自己的社会或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属性,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性.社会关系是具体的,因而人性也是具体的.人在多方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多方面的社会规定性,具体的人性是人的多种社会规定性的统一.同时.人性的具体性也表现为人性的历史性.处于不同历史形态的社会关系中的人具有不同的具体的人性.

在人性的各种规定中,人的本质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根据.人不是纯粹的自然物,不是单纯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具体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是实践着的、活生生的、现实的人,即社会的人.

(2)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历史创造者问题,指出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

人民群众不仅为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的精神生产创造了物质前提,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而且还对这些原料作了初步的加工,甚至直接创造出精神财富的珍品.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体,一切真正的革命运动,实质上都是人民群众自己起摧毁那些腐朽的社会制度的斗争.当然,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本身也要受到包括经济的、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条件的制约.

2 以人为本的内涵

在分析以人为本哲学依据的基础上,从唯物史观出发,自觉地意识到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目标,不断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努力奋斗的最高理想.我们才可能真正正确认识以人为本的特有内涵.

(1)从“人”、“本”的基本含义出发,正确认识以人为本的内涵.

以人为本所讲的“人”,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即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一切人”.首先应包括受我国法律保护的一切社会成员.二是指人民,人民是“人”的主体和核心.“本”既有“本位”、“根本”、“目的”、“宗旨”之意.也有学者认为指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现阶段提以人为本,理所当然要包括最广大人民,要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只有从这两个层面去理解“人”的基本含义,才能全面把握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

(2)从社会主义的价值出发,正确认识以人为本的内涵.

就社会整体而言,人的自由的真正实现也就是人类的解放.解放和自由是同等程度的概念.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本质上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不仅要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辟更加广阔的道路,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同时要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创造物质和精神条件.因此,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价值目标和原则.

(3)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出发,正确认识以人为本的内涵.

以人为本是与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使命完全一致的.它从另一个侧面阐发了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体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要求.中国执政,党领导政府行使职权的主要职能是为做到这一切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提供周到的公共怎么写作.

(4)从时怎么发表展的客观要求出发,正确认识以人为本的内涵.

“现代化”除了在极少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取得一定进展外,许多地区反而长期停滞,拉美地区更是被形象地称为淹没在现代化的沼泽中.这些都迫使人们认真反思“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等根本问题.

3 以人为本不同提法的本质区别

3.1 与西方文化中人本主义的区别

由于以人为本的内涵和社会主义的观紧密相连,因此和人本主义在价值观上也存在区别.二者都强调珍惜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价值、满足人的需要、维护人的权利、实现人的理想,最终达到人的自由.但从深层次上看,人本主义主张以个人为本位,中心是“实现自我”;而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以社会和人民为本位.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实现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3.2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区别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治国思想的核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民本思想从统治阶级的立场出发,强调“民”在维护统治安定,保证王位的重要地位.而以人为本是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为了全社会的共同利益,作为最广大人民利益忠实代表的执政党提出的执政理念.二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从总体上说,民本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思想的本质体现.

4 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以人为本作为我国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生活和各项管理活动中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人为本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思想的本质体现,在管理学中引起的变化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传统的管理以物为中心,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率.传统管理强调的是科学、理性和技术,只关心利润和产量,人成了完成这些目的的手段,成了机器的延伸和补充.而现在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生产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就变为以人为本了.”以人为本在管理上体现出了独特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可以说,“人的因素乃是优秀业绩的主要源泉.”


以人为本的理论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目标管理中.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以人为本也体现出了实践价值.大致说来,以人为本理念在管理实践中强调在管理中以人为目的,一切为了人,依赖人,采取合乎人性的方式进行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员工既是管理的客体同时也是管理的主体,在考核时,员工是评价的主体.人本管理思想首先产生于美国,但最早和目标管理结合进行运用的却是日本.1957年,日本的一家玻璃公司首先引进人本管理,在此基础上形成目标管理体系.1965年,美国企业中目标管理迅速普及,且其效果得到一致的认可.目前,以人本思想为出发点的目标管理已成为一种广泛采用的管理制度.美国一家协会的调查资料表明,在所调查的公司中80%的企业都实行了不同形式的目标管理制度.日本的调查资料表明,60%的公司实行了目标管理制度.可以说,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显示了巨大威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