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与中国邂逅

更新时间:2024-04-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707 浏览:116880

有人说,让‧, 雅克‧, 卢梭在近代中国的影响力,惟有马克思可与之相比.2006 年7月28 日,《环球时报》在中国社科院学者的协助下公布了“影响近代中国的50 名外国人”,卢梭排在第一位.

卢梭生活的18 世纪,启蒙思想家层出不穷:孟德斯鸠、狄德罗、达朗贝尔、爱尔维修,更不消说与卢梭做了一辈子冤家对头的伏尔泰.为何单单卢梭被选?一份名单不能显示全部问题,却也或多或少地说明了一些情况.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一个世纪以来卢梭与中国的这场邂逅.

第一个阅读卢梭的中国人,据说是黄遵宪.1879―1880 年,他担任驻日使馆参赞,当时日本开始盛行民权学说,黄遵宪“初闻颇惊怪,既而取卢梭、孟德斯鸠之说读之,心志为之一变,以谓太平世必在”.在这封二十年后写给梁启超的信中,有一句话尤其发人深思:黄遵宪当年发现卢梭,环顾四周,竟“无一人可与言”,显见这是何等寂寞的精神境遇.

到了世纪交际,也就是黄遵宪致信梁启超的年代,中国社会形势大为改观.1898 年上海同文译书局刻印了日本中江兆民的汉译《民约通义》,1902年又有杨廷栋所译的《路索民约论》.从此,如杨廷栋在译记中所言,“茫茫大陆,民约东来”.

今天,我们大约很难想象20 世纪初中国文人们的那份热切而痴狂的卢梭情怀.不仅《社会契约论》成为人手一册的福音书,卢梭之名更是具有非凡的意义.许多人纷纷以“中国卢梭”、“亚洲卢梭”、“卢梭门徒”自称.柳亚子在17 岁时读罢《民约论》,激动难忍,从此弃用父母取的大名柳慰高,自作主张改名为“柳人权”,字“亚卢”(亚洲卢梭),还写下长诗《放歌》:“卢梭第一人,铜像巍天阊.《民欲》创鸿著,大义群民昌等”革命志士卢谔生屡以“卢梭魂”和“卢梭之徒”为笔名,在报纸上撰文.1911 年11 月15 日,在日本流亡多年的章太炎归国,上海报业发表社论《欢迎鼓吹革命之文豪》,赞誉章太炎为“新中国的卢骚”.1905年出版并流传一时的社会小说《卢梭魂》,讲到卢梭之魂游东方古国,遇见了黄宗羲、展雄和陈涉这些中国本土的革命志士之魂,颇具代表性.

与此同时,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了《卢梭学案》和《民约论巨子卢梭之学说》,正式向国人引介卢梭思想;刘师培写《中国民约精义》,比较中国千年来圣贤之言和《民约论》.邹容在《革命军》中更称,卢梭等“大哲”的主张是“起死回生之灵药,返魄还魂之宝方”,革命者应当“执卢梭诸大哲之宝幡,以招展于我神州土”.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话说回来,从所有这些文章中,我们看不出时人阅读卢梭文本的真相.在当时,凡言主权和自由,必要谈及卢梭和民约论,然而,与此同时,深度的解读却极为罕见.这或多或少说明了卢梭在中国的境遇,乃至西学在中国的早期命运:政治环境和思想气候的影响往往胜过了学术思想本身的吸引力.1928 年鲁迅和梁实秋的论战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这场震动整个文坛的论战,起因恰恰是卢梭在《爱弥儿》第五卷的女子教育理论.梁实秋的一篇《卢梭论女子教育》,引得鲁迅亲自撰文,写下了《卢梭与胃口》、《头》、《吊卢骚》加以反驳,郁达夫也连续发表了《卢骚传》、《卢骚的思想和他的创作》和《关于卢骚》助战.然而,从这些文章看来,论战双方的关注点并不在于深入探讨卢梭的教育思想.归根结底,这位遥远的日内瓦公民,无非是唇舌战的一个借口而已.无怪乎王元化先生在《九十年代反思录》中说道:“当时,介绍的学说多半源于卢梭的著作,但是我们对卢梭的思想至今还很少有深入的研究.”

既然影响如是深远,又如何能不被很好地认识呢?这个看来不可思议的矛盾,实在值得细细推敲.在我看来,卢梭以他的文字、思想和一生体现了一种被重新定义的矛盾,与此也许不无关系.

关于卢梭,我们首先想到了什么?

一个写出了朱丽和圣普洛之间那般细腻真挚的书信的人,居然与自己同时代的几乎所有文人(伏尔泰、狄德罗、休谟)都翻过脸?一个以《爱弥儿》一书而根本影响了西方教育传统的人,居然把自己的五个孩子抛弃在孤儿院?一个为《百科全书》撰稿的“启蒙哲学家”阵营里的代表人物,居然反过来大肆批判科学和艺术败坏人心?一个名声响遍欧洲、追崇者无数的大师,居然以抄写乐谱为生过着拮据的日子?一个创造了如朱丽这般优雅完美的女性形象的人,居然屡屡带着轻视女人的名号而遭世人唾弃?这究竟是一个古怪的男人,还是一个奇特的天才?

矛盾, 从卢梭的浑身上下溢出,即便在三百年后的今天,依然洋洋洒洒地向着我们扑面而来,让人不知道该如何正面这个看上去别别扭扭的穿着亚美尼亚长袍的18 世纪的精神大师.

毋庸置疑,卢梭的著述涵盖了现代世界的一些最基本的价值观念:自由、平等、社会、人性、教育、心理、文学主题、人类科学.几年前,在和巴黎导师的一次谈话中,我说到《社会契约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他则说,他那一代的法国人最常阅读的卢梭著作是《忏悔录》;近年来,有一些研究者开始致力于《山中来信》的解读,但我问起周围的法国人,大多数连这个书名都没听说过.看来,对于不同的人而言,这位大师的代表作很不一样.卢梭著述之博杂,由此可见一斑.

伯格森说,卢梭是典型的“人们讨论很多却认识很少的人”.无论是奠定了卢梭作家身份的成名作《论科学与艺术》,还是曾让某位公爵夫人欲罢不能最终缺席舞会的《新爱洛伊丝》,无论是惹起无数争论的《致达朗贝尔的信》,还是致使卢梭亡命四方无家可归的《爱弥儿》,所有这些从表面上看似乎毫不相干的著作,都有着共通之处.这就好比,在所有表象的矛盾之后,在所有或愤怒、或真诚、或激狂、或孤独的外在形象之后,掩藏着一个同一的卢梭,一个坚持矛盾的思考模式的哲人:生于启蒙时代,卢梭不可避免地成为启蒙思想家,与此同时,他又对启蒙时代的进步理念保持质疑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