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有效性的

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416 浏览:109153

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出现的各种问题,与教师对创设情境的作用以及一样认识不清有很大的关系,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创设出适当而有效地教学情境呢,下面是几点思考.

初中数学教学情境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0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182-02

1有效教学情境的要求

1.1情境应具有一贯性,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教学情境的设置,不应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也不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

1.2情境适度生活化,加强数学与相关学科内容的联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解的必不可少的工具,生活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数学教学也应紧紧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用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现象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更有利于学生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也能各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3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多渠道创设情境

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情境创设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如果能用好这个平台,将对创设情境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不是把书本上的文字图片搬到大屏幕上,也不是把问题的所以细节都完整地演示给学生,给学生不留任何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例如《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中,可设置如下教学情境:

师:以下是马小虎的作业,请大家帮他批改―下.

师:请同学帮他指出解题过程中的问题.

对易错的问题,可设置一些纠错情境,可以是老师举例,但最好是从学生板书的解题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总结注意点,这样做比空洞说教的效果要好.

开展活动,创设活动情境

例如七年级上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教学中,请每位同学准备4个立方体,自备剪刀,6人一组,将立方体沿不同的棱展开,有多少种不同的剪法,请同学将不同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然后总结出来规律.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提倡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真知,不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以及识别的过程中体验怎样能展开,怎样不能展开,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教学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2创设初中数学教学情境三步曲

2.1提出问题 预设情境

笔者在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选取了这样一道应用题:一列快车长180m,时速为72km, 一列慢车长220m,时速为48km,问:两车相向而行,从车头相遇到车尾相离需多少时间?两车同向而行,慢车在前,快车从追上慢车车尾到完全错开需要多少时间?

这是一道双动态的典型应用题,一般来说学生是很难弄清题意获得正确、完整解析过程的.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事先没有直接给出原题,而是将题目条件改变出示给学生: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 一座桥长220m,火车从车头上桥开始到车尾离桥需要多少时间?这个应用题较简单,学生很容易做出示意图分析、弄清题意,获得正确、完整的解析过程的.


2.2创新问题 创设情境

随后,笔者要求学生将条件“一座桥长220m”任意更换为其它条件,提示他们最好是动态的,重新自编应用题,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 一山洞长220m,火车从车头进洞到车尾离洞需要多少时间?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 另一列火车长220m, 时速为 a km,两列火车相向而行, 从车头相遇到车尾相离需多少时间?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 另一列火车长220m, 时速为 a km, 两车同向而行,慢车在快车前,快车从车头与慢车车尾相接到车头完全错开需要多少时间?

更有优秀的学生,在题中增加“两车距离b km”的条件, 这是学生独立思考、提出的问题,渗透了问题情境、情绪情境、教室情境的创设.

2.3解决问题 体验情感

笔者告诉学生,要出示的原题正是第二、三类的综合.此时,学生情绪更高,笔者便顺水推舟,启发学生要善于总结,延拓新的问题.

因此,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情绪情境、教室情境,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意识、促使学生各种感观和心理活动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潜能相结合、求得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的最佳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在上初二《全等三角形》过程中,有这样一道习题: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与另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对应相等,第三边上的高也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在解决这道习题时,笔者仍采用前述的“三步曲”模式,其功能主要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对于上述的几何证明题,学生都能给出正确的解答过程,可诱导学生不要停留在愿意上,试更换命题条件,看结论是否依然成立.结果学生给出了:将“第三边上的高线” 换成“第三边上的角平分线”或“第三边上的中线”;将“两边”换成“两角”,并将“第三边”换成“两角的夹边”;将第一类、第二类命题综合成一个命题.

给出上面几个命题以后,学生写出了证明过程,此时他们积极性很高,毕竟这些命题都是自己提出、自己解决的,因此笔者告诉学生,学习相似三角形之后,这个命题的证明非常简单.

事实上,前述的教学实例中的问题都是所有数学教师熟知的,但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才能让学生成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者.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帮助者、学生思维的评价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他们自己寻找知识的意境,诱导他们自己问自己.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更重要”.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反客为主.从作为问题的接受者转变为问题的提出者,进而解决问题,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是更有作用,更有意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