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重点文言虚词巧解

更新时间:2024-04-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005 浏览:11746

文言文教学,离不开字词教学,要想理解整篇文言文的意思,必须先弄懂组成这篇文章的各个字词的意思,也就是说,掌握文言字词是理解整篇文言文的前提.为此,文言词语的梳理包含对实词、虚词的积累总结.尤其是部分文言虚词用法灵活,词意多变,极易混淆,急需进行归纳总结.

在语文考试中始终离不开文言虚词的考查,同学们经常也被它们搞得云里雾里.笔者针对近几年在中考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虚词进行归类,特别是“之、其、以、于、而”的几种用法进行了归纳,以供大家参考.

一.“之”的常见用法.“之”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字词,但就其用法不外乎以下几种: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如《马说》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2.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陋室铭》中“何陋之有!”(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如《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又如《幼时记趣》中“心之所向等”(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狼》中“久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如《陈涉世家》中“辍耕之垄上”.

二.“其”的常见用法.“其”作为文言词有以下几种用法: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如《幼时记趣》“使其冲烟飞鸣”.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如《幼时记趣》“常蹲其身”.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马说》“其真无马邪?”.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如《核舟记》中:“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岳阳楼记》“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其一犬坐于前.

三.“以”的常见用法.“以”作为文言词用法非常复杂,具体总结归纳如下:1.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再如《赵普》中“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2.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如《赵普》中“普跪而拾之以归”,《黔之驴》“船载以入”,这种用法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极为罕见.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再如《论语》中“是以谓之文也”.3.用作副词,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这种用法是属于通检测字的用法.当然苏教版语文书上还有一些关于“以”的特殊用法,这里列举一二,希望有用.“以”理解为“如”的意思,在《三峡》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也可以理解为“如果”的意思,在《捕蛇者说》中“以啮(niè)人,无御之者”.

四.“于”的常见用法.1.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如《愚公移山》中“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2.表示处所,译为“在,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3.表示处所,译为“到”.如《愚公移山》中“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4.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五.“而”的常见用法.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如《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如《论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如《论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围而攻之而不胜”.


以上只是对文言字词“之、其、以、于、而”的用法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概括归纳,列举了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部分实例,不能穷尽,仅供参考.但可以根据以上用法进行举一反三,加强虚词用法的梳理,希望对大家有用.

曹波勇,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扬州.责任编校:舒 坦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