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168例儿童行鼓膜穿刺术操作体会

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949 浏览:10180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多因咽鼓管功能障碍,破坏了中耳腔与外届大气压的平衡状态,中耳内空气得不到补充,形成负压而产生急性非化脓性炎症.[1]因此在耳鼻喉科护理工作中,鼓膜穿刺术占相当大的比重,成人因能配合,操作起来较容易,如何正确实施儿童鼓膜穿刺、鼓室注射,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是护理工作中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1临床资料

2005年3月至2008年12月在我科诊治的168例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其中男性98例,女性70例,年龄最大的11岁,最小的6岁,平均年龄8.5岁,纯音测听为传导性聋,声导抗测听131例鼓室图为B型曲线,37例鼓室图为C型曲线,符合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标准,均需行鼓膜穿刺术.

2方法

耐心细致的做好思想工作,力争患儿配合,患儿到医院大多有恐惧心理,向他们有效的解释治疗和护理过程,使他们能自觉配合和参与治疗活动,[2]可告知不动不痛.尤其是遇有学龄前儿童,需在家长配合下实施.

充分麻醉:可用滴入法,即滴入1~2滴鼓膜麻醉剂(地卡因,石碳酸混合制成)于穿刺侧外耳道内,嘱患儿将头偏向一侧,外耳道口向上,使麻醉剂与鼓膜接触5~10分钟,再用棉签将多余的麻醉剂蘸出,并用酒精棉球消毒外耳道,耳廓.

正确的体位:患儿可采取坐位,头偏向一侧,对于不合作的可嘱家长将患儿头固定,并置合适的耳镜与外耳道口.

用消毒注射器接连5号齿科针头,抽取药液,在额带反光镜的直视下从鼓膜的前下象限刺入鼓室腔,先回抽,如果鼓室腔有积液,(多是炎性渗出液,由于比重的关系,则该积液被抽出至注射器的低位),此时仍可推注药液,药液注入鼓室腔,而炎性渗出液仍留在注射器里.如无积液,则可将药液直接注入鼓室腔.

拔出注射器,外耳道置消毒棉球.

3体会

患儿的鼓膜菲薄,鼓室腔浅,进针不可过深,过深可伤及鼓室腔黏膜,引起剧痛,过浅针头斜面未完全进入鼓室腔,影响抽液或注药.

操作中患儿严格制动,否则有划伤鼓膜的危险.遇有外耳道狭小,弯曲,鼓膜窥视不清者,可在鼓膜前下象限离外耳道壁1CM左右处进针,大多均能穿刺成功.

由于该方法采取抽液与注药一次完成,避免反复进针给患儿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恐惧.护理人员操作中要做到熟练,动作稳、准、轻巧,否则也有划伤鼓膜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