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诊断肾血管瘤1例

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488 浏览:80835

[关 键 词 ] 肾血管瘤;CT诊断

[中图分类号] R737.1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9(a)-131-01

肾血管瘤比较少见,笔者在临床所见1例报道如下:

1病例资料

患者,男,24岁.10年前出现间歇性、无痛性血尿,伴腰部酸痛,曾疑尿路结石,治疗无效,来我院就诊.体检无异常发现,9岁时曾做过右下腹壁血管瘤手术.尿常规检查:尿红色,混浊,红细胞(++++).B超:双肾未见异常,膀胱内见4 cm×2 cm的低回声团块.疑诊:膀胱内血块.CT:双肾形态、大小正常,平扫双肾实质密度未见异常,增强扫描左肾腹外侧实质呈多发结节状强化,肾窦脂肪内见走行异常血管影(图1).左肾盂内见长条状低密度影.CT诊断:左肾血管瘤,左肾盂内血凝块.手术所见:左肾中上极前后与周围粘连,肾中下极各触及2 cm×2 cm,1.5 cm×2 cm质硬之肿物,呈暗红色,行左肾切除术.病理:肾脏10.5 cm×5.5 cm×4.7 cm大小,皮质厚0.8 cm,肾剖面、肾实质多处灶性病灶,呈暗红色,几乎累及全部髓质,其中范围较大的约1.5 cm×2.5 cm,无明显包膜,肾盂内有血凝块.镜下见大小不等的覆以上皮的腔隙,腔隙较小,腔隙内充以红细胞和血栓.病理诊断:左肾血管瘤,毛细血管型.

2讨论

肾血管瘤比较罕见,自1867年由Virchow首先报告以来,国内只有数例报告.血管瘤是累及血管和淋巴管的先天性肿瘤样病变,来自内皮细胞,以出芽及推挤邻近组织的形式生长,但并不与周围血管相交通,包膜不完整,大体标本呈深红色柔软的海绵状肿瘤.显微镜下根据覆以上皮的腔隙大小,分为毛细血管型和海绵状血管瘤.肾血管瘤可累及肾皮质、肾髓质或肾盂的上皮下区,大多发生在髓质;好发于40岁以下,性别及左右肾发生率无明显差别,可伴有皮肤或黏膜下的血管瘤病变.典型的临床表现是血尿,可为持续性,大多为间歇性,轻者偶有尿中出现红细胞,重者大出血,伴有腰部疼痛,疼痛常为血凝块排至输尿管所致.临床检查无甚帮助,静脉肾盂或逆行肾盂造影大多正常.1964年Anderson等首先采用血管造影诊断肾血管瘤,典型的表现为扭曲重叠的细小血管分支或团块状致密血管影.本例CT平扫肾实质密度未见异常改变,呈等密度,增强扫描病变区呈多发结节状强化,有别于肝脾血管瘤表现.笔者认为血管瘤密度大多为30~50 HU,与正常肾实质密度基本相似,而肝脾正常密度较高,与血管瘤之间密度差较大,因而肾血管瘤平扫呈等密度,增强扫描病变区呈结节状、团块状强化,可为肾血管瘤的典型表现.CT上主要与肾癌鉴别,肾癌平扫常为低密度,增强扫描肿块仅轻度增强,肿块中心的坏死、出血、囊变使肿块密度不均,而无结节状、团块状强化以资鉴别.CT可为本病首选检查方法,血管造影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收稿日期:2008-03-3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